[返回家居百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貴州人吃辣传统

送交者: 尘一了[☆龙之侠☆] 于 2022-04-15 18:05 已读 473 次  

尘一了的个人频道

+关注


▲ 一代傳奇辣椒醬。攝影/ 彭凱劍


 


-風物君語-


每家都有一位“老乾媽”










貴州人在家鄉不吃“老乾媽”。


 


儘管漂泊在外,思鄉心切的時候,這一罐代表中國味道“女神辣醬”足以安撫腸胃;但回到貴州老家,隨意到菜市場買上一把幹辣椒,與花椒、芝麻一同搗碎,過熱油烹炸——就成了“老乾媽”的原型:油辣椒,而香氣、口感、風味尤勝。




▲ 正在晾晒的幹辣椒。圖/ 圖蟲·創意



從這個角度看來,對於貴州人來說,“老乾媽”只是鄉愁中的一味而對外鄉人而言,來到貴州,會有一萬種吃辣的方式撲面而來







辣椒,為貴州“代鹽”



 中國到底哪裡最能吃辣?在這個問題上,各省人民恐怕誰也不服誰。 但如果問哪裡的人最先開始吃辣?不愛吃辣的廣東人曹雨《中國食辣史》中論述道:辣椒廣泛地進入中國飲食,當始於貴州省。




▲ 貴州家家戶戶都會醃製辣椒。圖/ 視覺中國



當年這位遠渡重洋而來的“辣妹子”,最先在東南沿海登陸,浙江人卻只將她當成一個用來觀賞的“花瓶”,不知其威力幾何;而後,辣椒經長江航道入湘,湖南人竟也與這位他們日後飯桌上的“真命天女”擦肩而過。直至傳到貴州的苗族土司地區,才產生了最初的食辣風氣。





▲ 採摘辣椒的女人們。圖/ 視覺中國




康熙六十年(1721年)編成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這是辣椒最早的食用記錄。貴州古來就缺鹽,先民們經歷無數次嘗試,終於邂逅了這位能為食物“代鹽”的辣妹子,而後在漫長的時間裡,食辣之風逐步點燃了四周的省份——到今天看來,貴州正好就處在西南食辣地圖的中央,被辣界前幾位的川、渝、滇、桂、湘所環繞。





[iframe]"[/iframe]

[iframe]"[/iframe]
▲ 貴州花溪辣椒種植基地走遍貴州,哪裡都有的農家三包:陰辣椒、幹炸洋芋片、花生米。攝影/ @張騰嶽




而貴州作為最早吃辣的地區,首先也是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環境,適宜於辣椒生長,並由此產生了豐富的辣椒品類


 


▲ 貴州花溪辣椒種植基地。攝影/ 李光榮



黔中貴陽的花溪辣椒狀若牛角,色澤深紅,尾部還帶有一個小彎鉤,使人看見就頭上冒汗。可其最顯著的特點並非在辣度,而在綿長醇厚的回味,花溪辣椒肉質肥厚且富含氨基酸,因而香氣十足,甚至被稱為“辣椒中的調味劑”,令人嘗之難忘。





▲ 花溪辣椒。攝影/ 李光榮



黔西北畢節的大方辣椒通體細長,外皮起皺而辣味純正,尤以雞場鄉“雞爪辣”最為知名,據傳一直是“辣醬皇后”老乾媽的祕傳原料,隨之遠銷海外;黔南獨山皺椒個頭不大,同樣外表皺皺巴巴的,一點也不圓潤,食之不覺辣味太甚,吃完額上早已冒出一層薄汗了。





[iframe]"[/iframe]


▲ 圖片依次為小米椒、子彈頭(糰子椒)、朝天椒、七星椒。攝影/ 彭凱劍

 


說到貴州辣椒的聖地,卻非黔北的遵義莫屬。在這裡,成片的朝天椒直指蒼穹,紅透了半邊天,其中本地人喚作“糰子”的朝天椒,堪稱辣椒界的“貴族”,不僅辣度驚人,且集色、香、味於一體。晒乾後通體紅豔誘人,形似子彈頭而光滑流暢,搗碎後天然帶有醇厚而熾烈的香氣,入口則似一把火點燃了香料房,在舌尖持久地激盪。





[iframe]"[/iframe]
▲ 蝦子鎮,大家在採摘和製作鮮辣椒。圖/ 視覺中國




在遵義的蝦子鎮,天南海北的辣椒在此匯聚,濟濟一堂,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在這裡,幾乎每一位老饕都能邂逅自己心儀的那一款。坐擁此等豐富而優質的原材料,關於吃辣這件事,貴州人的創造力得到了無限的發揮,花樣之多足以笑傲辣界江湖。







吃辣,是一門學問





貴州人的清晨,有時從一碗羊肉粉開始。




▲ 羊肉粉。攝影/ 學文映像
在冒著熱氣的早餐店裡,桌上最顯眼的地方至少擺著兩種辣椒——一大碗油辣椒,一大碗煳辣椒,總是盛得滿滿當當的,頗為豪氣,供食客自取。羊肉粉端上來先撒一把花椒粉,小口啜飲,熱乎的羊湯從嗓子裡灌下去,一掃睡眼惺忪的倦怠,就像運動員起跑前熱身似的,然後,貴州人就得開始考慮放哪種辣椒了




▲ 請你數一數,這辣椒麵就有幾種。攝影 / 餘培榮



煳辣椒講究的是“本真滋味”,得用小火慢烘,最好是柴火,薰出來的辣椒帶有些草木香氣火候和時間的掌控至關重要,增之一分則太糊,少之一分則太生,須不偏不倚,點到為止。深諳此道的高手不需眼觀,聞香可識,待鼻子捕捉到恰到好處的焦味,即轉入擂缽碾碎。




▲ 煳辣椒。圖/ 視覺中國



相傳這種聞香知味的手段,來自最初的農家制法——把幹辣椒直接丟進灶臺的柴火堆裡,只能憑氣味把控什麼時候該刨出來。這樣搗碎而成的煳辣椒,帶有真正的“人間煙火”之氣


 油辣椒則是最經典的辣椒製法,是高溫對辣味的“極盡激發”。辣椒製成的基礎上,將其下入滾油之中,還可根據喜好添些花生、肉沫、香菇丁等等,豐儉由人,花樣繁多。最初的“老乾媽”以這個形態問世,大抵是過油之後有利於儲存,受到了以前貴州人外出都會帶上一罐油辣椒“行走江湖”的啟發。



▲ 雞辣子,不同於“辣子雞”,“雞”只是辣子前的修飾語。圖/ 學文映像



當鮮美的羊肉粉遇上這兩種絕世調味料,要麼隨煳辣椒變得焦香四溢,大肆衝擊著鼻腔;要麼放油辣椒而顯醇厚濃郁,入口刺激了味蕾。年輕的食客才做選擇,作為一名老饕則當然是:我全都要。

▲ 貴州版的辣子雞。圖/ 學文映像



而源自川渝一帶的辣子雞,在貴州也找到了新的“靈魂伴侶”——餈粑辣椒多選用以香氣著稱的花溪辣椒,連同嫩姜、蒜瓣一同舂至糊狀,過程如同把糯米搗成餈粑似的,故有此名。當雞塊在油鍋中與餈粑辣椒一同翻炒,辣味連帶著姜、蒜的香氣緩緩入侵其中,均勻地滲透到雞肉的每一個角落。故貴州的辣子雞雖不比川渝那般火爆熱辣,卻勝在回味悠長。

▲ 糟辣椒。圖/ 圖蟲·創意




黔東南凱里的酸湯魚糟辣椒之外,還添入了“毛辣果”以增強酸味。貴州的糟辣椒,以新鮮辣椒與姜、蒜一同剁碎,並加入糖、鹽、酒置於壇中醃製,經時間發酵,本就辣中帶有酸甜,兼之毛辣果的輔助,更在辣味裡突出了酸且與山西人鍾情的醋不同——如果說醋味兒是輕靈的,使人渾身舒泰,飄然欲仙;那麼這一碗紅酸湯的滋味則讓人厚重,好似紮根在大地,走山路的步伐也穩健起來了!




[iframe]"[/iframe]


▲ 路邊賣辣子的小攤。圖/ 圖蟲·創意



貴州辣椒的吃法,自然不侷限於以上幾種。還有當零嘴兒吃的“香辣脆”,就是辣椒拌上了花生、芝麻入鍋炸脆,撒上糖和鹽;黔北據說更有種海椒鮓(zhǎ)(也有喚作“鮓海椒”的),用粉狀的鮓面拌上新鮮辣椒和紅苕絲醃製,取出來先蒸後炸,滋味也是非同凡響。而在各家各戶,又都有一本獨門的“食辣經”,故說黔人食辣之法有千百種,也並未誇張。







蘸水,辣椒的靈魂


 


如果把貴州的食辣文化比作一篇錦繡文章,那它豐富的辣椒品類就是先聲奪人的“鳳頭”辣椒製法之妙則如中間“洋洋千言”,道之不盡,而蘸水才是最後的“點睛之筆”,堪稱黔人食辣之魂。





 炸豆腐丸子配蘸水。攝影/ 學文映像



貴州人吃涮菜、煮菜,蘸水主要由決定——先是一小把辣椒鋪底作為“主調”,再伴以蔥花、薑末、醬油、食鹽等調味,最精髓的在於舀上一大勺鍋裡翻滾的湯汁,澆在碗裡將底料化開。吃什麼鍋就得放什麼湯,用“時髦”的話說,這叫“調性一致”




 往放了調料的碗里加一勺羊肉湯。攝影/ 學文映像
煮素菜多用清湯,除了日常吃涮鍋下的玉米、土豆、青菜、白菜等,貴州人餐桌上還有一道幾乎家家會做頓頓都有“素瓜豆”,用小瓜(即西葫蘆,據說還得是用手掰成塊的)、棒豆下鍋,不放任何調料,只用白水煮。這些素菜本身清淡,滋味全在蘸水裡,蘸水則多以煳辣椒麵為底,入口又帶著蔬菜的清爽,恍若夏天的一場陣雨。




 酸湯魚。攝影/ 學文映像



吃火鍋則花樣更多,貴陽的豆米火鍋湯汁醇厚香濃,裡面還藏著一粒粒脆哨,蘸水則宜用剁辣椒糟辣椒,是“爽爽”的貴陽風味;若要吃凱里的酸湯魚,則還需在蘸水上放幾片薄荷葉子,再澆上鮮濃的酸湯,當清涼的薄荷遇上狂野的辣和徹骨的酸,口腔裡彷彿上演了一出蕩氣迴腸的“冰火大戰”,全面衝擊著味覺感官。




[iframe]"[/iframe]


 在貴州,熱辣的鍋要配薄荷。上圖:羅青龍;下圖:攝影/ 蘋果



遵義人的豆花面,幹拌的尚且不論,有蘸水的就必須得用油辣椒為底子。鮮嫩的豆花筋道的麵條上下一白,浸在豆漿之中,淡香素雅;蘸水則包羅永珍,除了各色香料還放入了脆哨、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丁等。吃的時候用筷子尖兒挑起豆花,經蘸水碟裹上一層辣椒油,顫巍巍地送入口中,這是獨屬於遵義人的“偉大發明”





▲ 每家豆花店都有獨特的蘸水配方。圖/ 韓詩楊



六盤水的水城烙鍋“烙天烙地”,海鮮禽畜雞鴨牛羊家野鮮蔬等等以至於包子、饅頭,無所不“烙”。但到頭來,還是迴歸一碗蘸碟據說這種吃法最早是源自清朝官兵在外打仗的無奈之舉,此後幾經改良,用了五香辣椒麵調味,如今更是用到燒青椒蘸水以及最具貴州特色的麻辣折耳根蘸水




▲ 豆腐果配折耳根蘸水。圖/ 圖蟲·創意




對於折耳根,貴州人更是有著如同初戀般的執念拌上以煳辣椒為主的佐料,涼拌著就可端上桌;而將煳辣椒麵灑在切碎的折耳根上,澆上一勺湯,就成了直擊靈魂的折耳根蘸水尤其在小吃裡用的多,豆腐果、洋芋粑、絲娃娃、狼牙土豆、豆腐圓子……全部都離不開這味特立獨行的食材,它與辣椒形影不離,構成了魔幻現實主義版的“貴州味道”




▲ 烤洋芋蘸辣椒。圖/ 圖蟲·創意



學者曹雨在《中國食辣史》中提到,辣椒作為某種廉價的調味品,其實帶有一定下層階級的印記而從另一個層面去理解,正是因為它的實惠易得,幫助黔地之人度過了古時候缺鹽的困窘,能夠使千千萬萬人大碗下飯,也帶來了如此豐富的飲食文化。




▲ 獨特的貴州味道。攝影/ 學文映像



從這個角度講,辣椒雖小,卻是真正地澤被萬民,造福蒼生了。






- END - 








 點選下方圖片,跟風物君一起去貴州看看! 



喜欢尘一了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