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集美古镇|杏林,凭什么令人怀念?

送交者: abc098[♂★★声望品衔10★★♂] 于 2020-12-04 10:44 已读 1339 次  

abc098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0-12-04 19:01


杏林 在集美的版图上格外引人注目


南临马銮湾、北接灌口后溪


西与海沧相连,东与岛内相望


新阳大桥杏林大桥于此横跨于海上



杏林大桥 图片来源:集美档案局


随着杏林湾的开发、软件园三期的建成


这片热土成为岛外一处新贵


厦门人的心中也形成了「新杏林」的概念


而古镇 「老杏林」的过往


被掩盖在历史的风沙里


六百多年前


它经历过古代的金戈铁马


是海防前线的厦门史上“第一城”



◎渔民在杏林马銮湾赶海 来源 一品天涯


一百多年前


勤奋的杏林人纷纷下南洋讨生活


使它成为知名的华侨之乡



◎曾营村番仔楼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厦门工厂最鼎盛的年代


它是老杏林人付出青春的地方



波澜壮阔的历史镌刻在这片土地


每一段经历 造就了多元的杏林


人文、历史、美食、美景


杏林古镇 凭什么令人怀念?



杏滨路的浪漫海岸线边上,两座滨海村庄相互为邻,不同于集美的其他渔村,更多了一份历史和文化的神秘感。



◎海岸线旁的杏滨路


- 高浦村 -


高浦村地处杏林半岛南端, 北倚杏林的白鹤山,三面临海,分别是东面杏林湾、西面马銮湾、南面厦门西港,犹如白鹤傲立水边,因此古称“鹤浦”



◎鳌江宫


唐朝开埠,宋时被称为“同邑名区”(同邑,同安县的别称),明洪武年间,高浦守御千户所建城,比厦门建城还早四年,堪称厦门史上第一城



高浦村景


天时地利的位置, 让高浦经济富庶、人文蔚起,朱熹曾著文盛赞它:“环浦皆山也,襟浦皆水也,山水合则龙聚,龙聚则地真。”



◎渔民出海


高浦房屋紧挨,村巷如溪水支流般曲折悠长。 走在高浦,常常一扭头,古厝群的飞檐就不由分说进入眼帘,闽南古厝与现代房屋相互错落,随山形水势铺展开来。



◎随处可见的古厝飞檐翘角


徒步古城,还需处处留心, 不经意间便可能错过了某处古迹。在宗族观念深厚的闽南,村社祠堂随处可见,高浦不过是1.3平方公里的大小,可考据的祠堂庙宇达二十几座



◎教育兴盛的高浦村人才辈出


鹤浦路右侧, 斑驳灰旧的老城墙藏身于杂草丛,轻轻触摸断壁残垣,可遥想当年城头士兵威猛、城下军队庄严的恢弘景象。



杏林半岛山水相聚的优势地理位置, 不仅造就了高浦商、文、军的并举,也让另一座村庄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它就是马銮村。


- 马銮村 -


在村庄南门, 一块刻着“清銮 杜氏家庙”巨石立于路旁,往前走是马銮杜氏祖庙广场杜氏家庙,相传该村杜氏始祖杜仁命名了马銮之名。



马銮,曾称銮江、清銮


南宋末,杜仁行至此地时马铃忽坠,勒缰受铃, 见此地依山临水,“可聚族为子孙长久计”,于是携家族在此栖居,繁衍生息。



◎杜氏家庙


杜氏家庙见证着子孙后裔清源长流,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七百多年来,杜氏家族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沿袭着祭祀祖先的传统信俗,这一信俗延续至今而经久不衰。



明代便已“家殷人伙”的大村落马銮,还 因一座神庙远近闻名——有应宫,西滨路169号便是有应所在。



◎有应宫内的话仙村民


宫内奉祀有应公,也称屿仔尾公,正堂中间有一方蓝底金字的牌匾,“有求必应”四个大字赫然显著。



◎"有求必应"匾额


有应宫日夜与马銮人为伴,7000平方米的庙宇,有小亭、楼阁、青石芳名碑、翠柏、古松,孩童时常在祠堂前追逐嬉戏,年轻人在树荫下玩牌、聊天,老者就搬个凳子坐在那里晒太阳、讲古。




- 曾营村 -


曾营的主道路为月台路曾营巷登瀛三巷,来历也颇有趣味。村内有曾、陈两大姓氏,曾氏一族将原名“扎营”改为“曾营”,以纪念曾氏一族的发祥地。



主要居住在村东的陈氏一族则把聚居所在地命名为“登瀛”,以此区分。



“瀛”为浩大海洋,即登高望海洋之意


漫步在曾营村的小巷子里,仍能看到许多往日的影子,藏在楼房层叠之下的红砖大厝便是其中之一。



16世纪70年代前后,晚明漳州月港的富庶商人在菲律宾马尼拉看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红砖别墅,当地大量的石材和红砖红瓦建筑,给闽商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在家乡也用红砖仿建起了自家的房子,很快便风靡整个闽南。



马銮村内的 座座闽南古厝,一户户整整齐齐,比肩依偎,布局整齐划一,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在蓝天与阳光下显得既古朴又壮观。



曾营村内的 番仔楼则为它增添了华侨文化的色彩,这些别墅大都建于民国时期,由归国的华侨所建。旧时在闽南,下南洋谋生的人被称作 「过番」,「过番」的人回到家乡就成了「番仔」,这背后华侨们的西式生活方式,正反映了曾营传统中带着开放的海洋性格。



一位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仍居住在里面,她是家族的第二代成员


中式与欧式并存,传统与现代相容,曾营这些别致的番仔楼,在岁月的风沙中慢慢沉静下来,虽然饱经沧桑,但依然威严肃立。



大厝与楼房鳞次栉比,颇有层次感,路边也有足够的空间让村民慢慢行慢慢聊。



祠堂边则是居民们进行活动的广场,对面有座大社戏台,传统的元素依 旧在这里活跃。



- 白泉集贸市场 -


清晨,曾营的居民会来到村口的白泉市场买菜。这里是岛外最大的集贸市场, 采用室内室外结合的方式,将各个区域有序划分,室内卖水果蔬菜和水产家禽,室外是一些小摊贩,里侧沿街的店铺则卖一些特色小吃。



每天清晨,鱼铺、肉铺、菜铺陆续开门了,杏林就在商贩的忙碌中被唤醒。看着活泼乱跳的鲜鱼、五彩斑斓的水果、新鲜的蔬菜、热热闹闹 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一群叫卖的摊主小贩,一些寻寻觅觅的食客,在这里交汇。新鲜的食材,熙攘的人群,讨价还价的主顾,白泉集贸市场不仅是杏林的生活博物馆,更是杏林人生百态聚集的地方。




白泉集贸市场紧邻杏林东路,这是老杏林的代表路段,与之交汇的,便是赫赫有名的纺织西路。


- 纺织西路 -



寻味杏林,第一站必定是从纺织西路开始的,见证杏林的工业辉煌,也会从这儿开始说起。



杏林,厦门现代工业的起源地。1958年被确定为厦门市工业区后,纺织厂玻璃厂糖厂冶炼厂等几十家省市属国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杏林 从农田交错、阡陌纵横进入到机器轰鸣、工厂林立的新时代。



纺织西路7号的厦门纺织厂旧址,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如今,新厂房代替了旧房屋, 但仍保留着繁荣气息,纺织社区的居民大多是原先的工人,这里是他们青春奋斗的地方。



老厂边上的美食,一口气全在这条街都能找到,杏林第一包、剑锋大肠血、小陈沙茶面、宜玲猪肝面线......不仅是本地人的最爱,也成为杏林美食的招牌。



- 糖厂生活区 -


而杏林糖厂,则是厦门的一处甜蜜回忆。位于杏前路120号的糖厂生活区,是杏林糖厂的旧址 



◎原杏林糖厂招待所


旧糖厂已经在十几年前拆除了 但是生活区还保留着 这里没有物业 居民们还按照几十年的习惯生活着 共同维护着小区的祥和 



◎糖厂生活区的员工宿舍楼


曾经风华正茂的杏糖社区,有子弟学校、医院、球场、杂货铺、理发店,所有日常生活都在厂里,大家也像亲人般相处,哪一户的孩子生病了,糖厂会派人去照顾。



◎居民区内唯一的理发店


过去 赶上甘蔗丰收的季节,满眼都是堆积如山的甘蔗,道路上排列着长龙般运输甘蔗的汽车、班车。但凡是家里吃糖的,都是杏糖生产的。



随着“东糖西进”的政策,杏林糖厂渐渐没落,老去的糖厂生活区还保留着满满的生活气息,人们在这里居住、上班、买菜,像是穿梭在老电影里。 阳光倾洒下,宁静的糖厂生活区诠释了什么叫岁月静好。



岁月将杏林不断磨砺


这里既是厦门第一城,也是厦门工业的起点


起起落落,不断迈向更高的辉煌


游走在集美古镇的街道


路过那些人间烟火味


集美的古镇


每一座都无法被取代


古镇·人间烟火味专栏告一段落


你有哪些关于集美古镇的记忆?

喜欢abc09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