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居百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国传统风俗规矩知多少

送交者: 尘一了[☆龙之侠☆] 于 2021-07-30 14:58 已读 387 次  

尘一了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两字,也颇有深意。“规”字 左边是“夫”,“矩”字左边是“矢”,“夫” 和“矢”都是象形的“箭”。以“箭”设偏旁,意思很清楚。箭自然要有方向,有目标,有标准,且方向要正确,目标要准确,方能“矢志不移”。




“规”字的右边是 “见”,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站着的人,头上长着极夸张的大眼睛,表示自己眼睁睁地监视监督。“矩”字的右边是“巨”,即一个人手持量具在测量操作。


 


汉字以形求义,规矩两字本意是讲“成”方圆的工具,引申则是讲规矩全靠应用践行才有意义。这说的是法则、规范、标准,即大家都要遵守的行为界线和约束。







自小我们的父母就教导我们要懂规矩,比如大人说话小孩子别乱插嘴的规矩;上学时见到老师要懂规矩开口先叫“老师好”;出来工作后经商要懂得商场上的规矩;为人父母的时候还要教导自己的孩子学规矩……




张岱年先生曾说,“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我们不能丢。






1. 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2. 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3. 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4. 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5. 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6.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7. 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8. 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9.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10. 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11. 不挑剔食之美恶。12.  坐、立、行走当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13. 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14. 见长者,必趋致敬。15. 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16. 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17. 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18. 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19. 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20. 不立在路上久谈。
21. 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22. 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23. 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24. 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25. 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26. 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27. 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28. 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29. 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30. 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31. 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32. 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33. 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34.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35. 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36. 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37. 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38. 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39. 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40. 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给人敬酒时,自己的杯子一定要放的比对方低。不许反手给人倒水或倒酒。
 
41. 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42. 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43. 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44. 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45. 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46. 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47. 食勿响舌,咽勿鸣喉。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能吸溜。48. 问别人是否要添饭,不能说“要饭”。49. 吃饭的时候不能玩手机,咳嗽必转身向后。50. 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51. 碗中不留饭粒。52. 不对人剔牙齿。53. 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54. 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55. 宴毕,主人进巾进茶。端茶杯端饭碗,一定要双手端着侧边或底边,不能五指叉开从上手指抓着茶杯或碗边。
56. 吃饭如必须讲话,须避免唾沫入公器中,忌说晦气话。57 .有的孩子老人宠爱,可以挨着老人坐,但座椅不可以高过长辈。58. 吃鱼时不能说“翻”: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59. 不能用筷子敲碗盘,筷子不能立插在米饭中。60. 吃饭时要两个手都在桌面上,手要扶碗,不许吃饭咬筷子。不许用一根筷子插来吃。

61. 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62. 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63. 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64. 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65. 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66. 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67. 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68. 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69. 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70. 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71. 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72. 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73. 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74. 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75. 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76. 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77. 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78. 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79. 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80. 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81. 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82. 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83. 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84. 不携一切动物上堂。85. 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86. 谈话应答必顾望。87. 将上堂,声必扬。88.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89. 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90. 饭及眠时不访客。
91. 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92. 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93. 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94. 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95. 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96. 及门先趋,为客启阖。97. 每门必让客先行。98. 入门必为客安座。99. 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100. 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101. 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102. 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103. 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104. 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105.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106. 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107. 赠人物品,必谦必敬。108. 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109. 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110. 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111. 长者赐,不敢辞。112. 不宜送钟表。有送终的意思,不吉利。
113. 不宜送蜡烛,蜡烛是祭祀用品。

114. 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115. 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116. 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117. 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118. 临丧不笑。119. 里有殡,不巷歌。120. 饭于丧家,酒不赭颜。121. 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122. 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123. 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124. 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125. 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126. 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127. 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128. 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129. 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130.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131. 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132. 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133. 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134. 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135. 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136. 不隔席谈话。137. 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138. 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139. 不向人喷水吐痰。140. 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141. 不许叉着腿儿,不许斜楞眼儿。142. 不许掳袖管儿,不许挽裤腿儿。143. 不许抖落腿儿。144. 递给人剪刀时,不许刀尖对人。

145.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146. 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147. 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148. 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149. 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150. 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151. 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152. 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153. 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154. 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155. 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156.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157.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15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9. 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160.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有人粗暴地把这些老规矩视为“陈规陋习”。随着上一代人渐渐老去,如今年轻人中懂“规矩”的越来越少。
其实,老规矩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礼。它充满了”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和”正己化人“的人文关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规矩,即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它并非只停留在书本上,也不是只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现实生活,才是传统文化最大的传承阵地。






写在

喜欢尘一了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