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再续五人死亡还是一人死亡?无用之用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3-03-10 23:19 已读 1979 次 4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成语“盲人摸象”,说的是“片面性”,对此一般人都耳熟能详,没什么深奥。不过,笔者发现,这个成语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探讨。

首先,这个成语里面,暗含着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1,在“摸象”的场景里,必须是真正的“言论自由”;

2,这些盲人,必须是绝对不会说谎的“老实人”!

这两条信息,其实是两个前提。“盲人摸象”需要满足了这两个前提,盲人们才能够如实地描述所看到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杆;其触脚者,言象如木白;其触背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摘自百度引用的《大般涅槃经》)”

————此时讨论盲人摸象的片面性,才叫作“有意义”。

如果是“一言堂”,即我凭绝对权威说了算,我说大象像绳子,“大象像绳子”就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理面前,就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

如果盲人们“不老实”,明明摸到大象像绳子却故意说“如芦菔根”,整个场景也就乱套了,亦叫作“复杂化”,在复杂的场景(社会)里,盲人们的描述是否有片面性就根本没有意义:“不老实的盲人摸象”的世界里,能成为哲学皇冠上的明珠的,一定是“厚黑学”;说谎者的世界里,任何高深的哲学理论都不堪一击,因此也难怪现在有人认为:哲学已走到尽头,已经没落;说谎者的世界里,有关道德伦理的电车难题首先要问的是:道德伦理值多少钱?如果认为道德伦理一钱不值,那就不存在什么“两难悖论”;如果认为道德伦理价值连城,那个“两难”反而会成为不幸之源,也就是俗语说的:“你有难了”;如果仅仅是我认为的道德伦理才是道德伦理,例如如果铁道上将会被撞的是我的家人,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身边的陌生人推下去阻挡飞奔的电车。

因此,为了“有意义地”讨论片面性,接下来,我们“只能假设”上述两个前提:“言论自由、老实人”————都得到满足,我们终于可以认真地讨论盲人摸象里的片面性。

————说“只能假设”,是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两个前提能否真正成立?笔者并不乐观。

满足前提的盲人们摸象之后,“言象如什么什么”里面的那个“言”字,其实大有讲究(噢!不好意思,笔者似乎也有“茴字有多少种写法”的臭毛病):

言者,说也。对于描述某事物的“说辞”,有两种不同的“思维之境(模式)”:

第一种,是肯定性思维之境,笔者称其为“语境”,意思是描述的语气、语义都是肯定的,同时描述者思维上也是“主观”认同的。

肯定语境的描述里,当描述的对象与描述者过往所认识的某个“符征及符旨(例如长条状的绳子)”吻合,描述者就得出大象“如绳”的判断,也就是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当描述者找不到任何“符征符旨”与描述对象吻合,描述者就只能“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长条状’,强为之名曰‘绳’”。

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无论是“先验综合判断”,还是“强为之名”的判断,描述者对自己的判断都是肯定、认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盲人描述者来说,他一定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即,没有一个盲人会承认自己的判断带有片面性。

由于盲人摸象是处在众多盲人们“言论自由”的场景中,盲人与盲人之间“大家都确信自己对”的判断,就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如果两个盲人之间是“敌我关系”,互相就会确信对方的判断是错的,进而是“邪恶”的,必须“消灭”的,这就产生了“斗争性”。斗争中同样不存在什么“两难悖论”:铁道上无论有一人还是五人还是成千上万的人,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把“邪恶的”他们辗个粉身碎骨————现实里某个大国“假设”自己是老实人,用高科技战争把某个“邪恶”国家地区摧毁时,才不会有什么“两难”的困惑,因为他“千真万确地相信,并且利用话语权四处宣扬自己是非常老实的老实人”,因此不管他做什么都是“对的”、“正义的”。二是,如果两个盲人之间是亲密朋友关系(注:这里的“亲密朋友”可以比喻为道德伦理价值体系),也就“两难”了:不认同对方,大家就不是朋友;但认同对方,意味着我的判断是错的,也就意味着我的“信仰基础”崩塌了。

肯定语气语义的、内心也认同的判断对象,在集合论里称为“交集”。对交集的判断具有斗争性、两难性。这是因为:交集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具有因果性、必然性的思维,往往是“强调客观,其实主观”。例如:因为我摸到的大象像绳子,所以,大象的形状是绳子。

第二种思维之境,笔者称为“意境”。意境中的描述,只具有陈述性而不含有任何肯定、认同的“元素”。陈述性的意境思维,往往是“承认主观,反而客观”。例如:我摸到的大象的形状与我过去所认识的绳子形状一样(真正理性的先验综合判断)。意境思维,弱化了因果性、必然性,对“其他盲人”的判断“持开放态度”。开放态度,具有或然性。或然性,在集合论里属于“并集”的属性。

并集,具有“无用之用”的性质。

以现代社会里的摄像头为例:摄像头摄下来的任何镜头,对摄像头本身毫无用处,但无论有用无用,摄像头都会“纯粹地”、忠实地、“事无巨细”地记录出现在它“眼里”的事物,这样的摄像头里的信息,就具有了“纯粹哲学”的无用属性。如果摄像头具有“智能”,例如它只喜欢看“美女”,又或者会主动把没用的信息隐蔽甚至删除,这样的摄像头,其信息就不纯粹了,不纯粹的信息,争议就多多,这样的摄像头,我们一定“信不过”。

摄像头本身无用的纯粹信息,是由摄像头里的感光材料“感光”出来的,这些感光出来的信息本身,同样具有无用的纯粹性,但这些信息,对我们却大大有用。而且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使用:交通局用车流的信息调节交通;警察在人流里寻找坏蛋,维护治安。

这里要留意的是,尽管是选择性地用,但我们都知道摄像头的信息依然具有“共存性”(或属于的并集具有包容性的功能性共存关系):我观察车流时,镜头里同时还“客观存在”着人流信息,只是此时的人流信息对我“没有用”,但如果我想用(从观察车流转移目标为观察人流),我自自然然就可以用,并且,不同需求的人,都可以从同一个摄像头里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丝毫不会担心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会“打架”。也就是说:并集没有斗争性,也没有两难性。其或然性的功能性共存,具有和谐的活力性。

如果,以满足言论自由及老实人两个前提为条件,并且盲人们能够以陈述的意境描述其摸到的大象,其陈述的内容,就如同感光后的信息,具有了纯粹哲学的无用性,盲人摸象的片面性,就不但不应该批判,更应该大力提倡。提倡这种片面性的意义,不是在于最终能否全面地了解认识事物(因为康德认为这个任务是理性自身所无法承载的),而是在于:各种片面性的信息皆能为我有需求时所用。这就是“无用之用”。

无用,即老子的无为。老子的“道”,不是某种东西,而是“纯粹无用”的无为。无为因为无用,反而能够让我们“共存”而为,这就是“无为而为”。

交集的斗争性与并集的活力性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根据是一个基本的数理逻辑定律:笛·摩根定律————集合的交集的补集等于这些集合各自补集的并集;集合的并集的补集等于这些集合各自补集的交集。

很简单的道理。可惜的是,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政府的所谓“智库”,并不会从并集的原理上思考政治,因为实在是“太无用”。因此人类历史,始终在斗争中不断重复。

用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解释:中国与南海周遭一些国家存在领海争议,大家都各自认为某片领海是“我的”。这里的“我的领海”皆是交集,为了确定是谁的交集,交集之间就必须你死我活地“斗争”了。中国政府因此而倡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搁置争议”就是把各自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交集转化成对大家都“无用”的并集,反而就能够“功能性共存地共同开发”了。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中国政府希望“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那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军队这种典型“有用”的交集模式?这是因为,交集与并集的转化必须要双方共同进行才有效。如果对方强化自己的交集,我却以并集应付之,就只能通过“割地赔款(或属于也意味着可有可无)”来“搁置争议”了。因此,中国的军队发展,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贴主:仁剑于2023_03_11 1:34:38编辑
贴主:仁剑于2023_03_11 1:35:33编辑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