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如何理解《道德经》与《周易》评论选摘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3-01-04 15:57 已读 2606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这几天有关《道德经》和《周易》的一些评论,本人认为相当有意义。故摘录编辑后重新发表,与网友们共享。

送交者: 79ying[♂★★舟上的人★★♂] 于 2023-01-01 2:39 已读 139 次

婷婷,师哥觉得很多时候明白别人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佛教到底表达了什么,没有下过一番苦功是很难理解的。我们表达了对佛教的看法,并不等于佛教本身,而只是代表了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就比如你说到了“道”。那么现在师哥请问你:老子表达的道的本质是什么,道的形式是什么,道的分类有哪些,道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合道?这些答案,道德经里都有,老子的原话都交待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先搞清楚老子表达了什么,才能通过老子的话来论证自己的思想。当然,这些内容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说是个人的体悟。师哥希望你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送交者: 沙河粉[♀★★沙和尚★★♀] 于 2023-01-01 5:08 已读 1338 次 

“道”的本质,我不想用别人诸多的解释。我想,要知道“道”的本质,是困难的,因为,老子也不知道,他知道了,那就不是道了😊😊😊老子不知道什么是道,却花了大量的文笔描述了什么不是道的“为”,这种“为”都是人类必须不为的,因此,老子为了道,他要“圣人”“绝学”:“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 少私寡欲)这段是“道”的本质,即“道”是妇道,是没有战争的行为。

  以上所说并不全面,我们可以对比,用《圣经》中的“上帝”与“道”作对比,就可以清晰地知道“道”的——我自己拟想——本质了,就是“道”的组合体德了。《圣经》中的上帝是没有“德”字的。通篇是腥风血雨的,令人毛骨悚然。

  举例吧,西方所谓的个人自由就是无“德”的表现。太多太多的例子了。这次疫情的个人表现,充分说明了西方的无德(道德)。

  所以,我可没有比老子更大的本事说“道”的本质,我只能就具体的文字来分析什么不是“道”的本质,或者像以上说的大概的“道”的本质。

  凡形而上的文字说明,不像做科学实验,有模型、有数据和有逻辑推演出来的结果。

  而您说的“道”的形式,“道”的分类,这是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想必师哥已经研究有成果了。我很想按照您所说的这个方向,多个心眼并写入《间隙》中(笑)。

  谢谢师哥的指教。

道学的衍生有了中医,佛学的衍生可能是瑜伽吧。这两个学说具体来说,道家对生命的指引比佛学大。就这一点,我是轻视佛教的,特别是现在的佛教,更是变了态的胡诌了。深入研究它只会虚伪和中毒。想养身,中医足矣。

送交者: 79ying[♂★★舟上的人★★♂] 于 2023-01-01 6:53 已读 1280 次 1赞

婷婷,师哥举这个例子给你就是为了说明: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来看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无所谓对错,只反应了个人的思想认识。比如在你看来道的本质“老子也不知道”。但是在师哥看来,老子很清楚什么是道的本质,并且在书中也写得很清楚:“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既是道的本质也是道的终极目的,道的本质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道的目的是效法自然,再具体一点说是通过道生一(易、生、变),一(生、易、变化)生二(无),二(无)生三(有),三(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万物生于(归于)有(三),有(三)生于(归于)无(二)(《道德经》第四十章),无归于生,生归于道的方式来轮回推动世界的发展的。换句话说,道存在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衍生万物推动事物的发展又引导万物回归自然。我们把老子的原章句合在一起,不难得到这个结论。

道的形式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的形式似有似无,似无形以规则发生作用,似有形借物质发生作用,闪烁光芒又晦暗不明,其中蕴含着精神能量,这样的精神能量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相信不疑。)也就是说,道时而有形有质,时而无形无象,可以体现在物质世界,又可以仅存于能量世界精神领域。

道的分类有四种,人之道,地之道,天之道,自然之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合道,就要从两个大步骤去做:

第一个大步骤“为学日益”(《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包括四个小环节:

1·学习人之道或者说圣人之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等等。)。

2·学习地之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之相随——《道德经》第二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等等,这里有一小部分包括了天之道,但还是以突出地之道为主。)。

3·学习天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利而不害——《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4·讲前三者用以实践,再三者合一归为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第二个大步骤:为道日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怎样损呢?减损为了满足感官刺激而存在的欲望,保留以维持基本生存而存在的欲望(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消弱自己的情志、情绪(弱其志—《道德经》第三章)。

所以,在师哥看来,这些问题,老子在自己的原文里面统统给了答案。当然,师哥也知道,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但是老子早就知道大家不会明白,甚至他也说出了大家不能理解他的原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话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做到,但是天下没有人能明白是因为没人照着去实行。老子的道到底是什么,只有实际去做的人才知道。

婷婷,上面这些话是师哥读道德经的感悟。这本书我读了不下三千遍,虽然不能说倒背如流,但是从头到尾背诵下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师哥也不认为自己体会到了老子的本意。这两年多来,师哥在尝试着一步步地按照老子说的去做,每多“学”一点就多明白一点,每多“损”一点就多看淡一些。

你对《道德经》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很好很好的。可是,师哥建议你尽量不要把自己的体会当作是老子的原意,因为那会限制你对《道德经》这部书的进一步理解。

对于《圣经》的理解,你的体悟还在师哥之上。我只有佩服和赞赏鼓励,就不在多言,跟你班门弄斧了。你的文笔有了长足进步,你的为人处事也圆融亲切了很多。师哥很为你高兴。在写作方面,师哥已经无法给你更多的建议,倒是应该好好向你学习。

学无止境,道亦无穷。师哥希望和你共勉。

送交者: 79ying[♂★★舟上的人★★♂] 于 2023-01-03 15:06 已读 60 次 2赞

明白,谢谢。其实一直有说法,《道德经》是老子对《周易》的解读。读懂《道德经》的解读人读懂《易经》就不难;读懂《易经》懂人必然能读懂《道德经》。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3-01-03 21:19 已读 52 次 1赞

大陆的《国学复兴网》挺多研究易经的学术文章。我个人对易经没有研究,但凭着一定的中华文化底蕴,试一试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谈谈我对易经的理解,说的不对请纠正:

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一句“反者道动”,就可涵盖整个易经的中心内容。

道是否“动”,取决于参照系。

反者,用现代术语表达就是相对性。相对而行,就“动”了。而相对性产生的条件是“参照物在非同一惯性系”。如果参照物“相向而行”,就是参照物在同一惯性系,也就“和谐”,即“不反”了,道也就不动。

动者,运动也。道之动,我称其为具有“活力性”。但人类社会因为“自定义”,活力性往往被称为“斗争性”————呜呼哀哉!

送交者: 79ying[♂★★舟上的人★★♂] 于 2023-01-04 7:49 已读 24 次

哲学上的观点不存在对错。但就我个人来看,《周易》至少包含有:象数、义理、逻辑三大部分。仁兄这个说法可以在逻辑学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矛盾逻辑这一部分进行很好的解释。但是其他部分就不能完全用“反”来概括了。仁兄如果有兴趣,有时间,不妨好好读读《周易》的原文。或者会有新的体会。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3-01-04 11:51 已读 20 次

再说详细点:

我把“读书人”分作两类。

一类是学习及研究具体的某种或多种理论,学有所成者就称为学者,有权威性见解者就称为专家。这是大部分读书人所追求的。

一类是思考某种或多种理论“到底在说些什么以及揭示了什么意义”。此类读书人称为思想者,集大成者就称为思想家。

我不是学者,我称自己为思想者。当然了,还远远达不到“思想家”的水平。

我的上一个评论是表达我个人对易经(周易)的理解。

“周”者,周边广大。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因此,《周易》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表现出易和简两种自然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

象,我理解为佛学的“相”的相同语义的不同表达。我对“世间万象”自身没有兴趣,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有世间万象”?而结论就是:因为事物的相对性。事物为什么有相对性?因为观察者与观察物处于“非同一惯性系”,也就是“反”(“反”了才有阴阳相交的“交”),物理学上称为“退相干”。为什么我们的观察总是“反”?因为只要我们一观察确认某种相(象),就会产生自他分别与他他分别的二重分裂(再巴拉巴拉说下去就是整部《逻辑后缀学》的内容了)。

至于《周易》的义理,离不开吉凶二字,本质上就是“功利性”。对于功利性,普罗大众皆以必然性态度接受之,意思是趋吉避凶是个人、集体、国族的必然行为。而思想者,或觉悟者,对趋吉避凶的态度,叫作“无可奈何”。

至于事物为什么有“象”,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象”趋吉避凶?我们的“理论依据”的是逻辑。但逻辑,亦不过是我们的自定义。见: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bbsid=2091&act=view&tid=2624488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bbsid=2091&act=view&tid=2626730

送交者: 79ying[♂★★舟上的人★★♂] 于 2023-01-04 14:04 已读 9 次 1赞 

仁兄这样的见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怎么说呢,学易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心量有多大。我们想的是算命占卜,那它就是一本卜筮之书;我们心念哲学,那它就是本哲学书;我们寻求解脱之道,它就是我们超脱的阶梯。在下看来《周易》的义理不在于吉凶,而在于合乎自然之道。同样一个卦,也许对小人是凶,对君子就是吉(比如《损卦》);也有对小人是吉,对君子是厉(比如《剥》卦),区别在哪里?君子心心念念的是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求言行思想符合自然之道,所以君子无凶而有厉(磨砺)。格拉德威尔先生认为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在该领域花费10000个小时的时间,我深以为然。在下看来,学者未必可以成为思想家,但是思想家必然是学者。

坛主:仁剑于2023_01_04 15:59:45编辑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