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心路游记之八:禅定的实践意义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6-19 14:57 已读 8959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慧觉阶段之无色界四空处定(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

色界四禅定之上,就进入无色界层次的禅定。

觉者就成为圆觉者,亦称圣者。

有佛教学者认为,佛教禅定到四禅就已经算大功告成,之后的四空处定有画蛇添足之嫌。其理由有二:一是四空处定不是释迦牟尼原创,是当时印度教的产物,而释迦牟尼为了表示佛教比印度教殊胜,便在四空处定之上再加了个灭受想定,这一加也就把四空处定保留下来;二是佛典中有关四空处定的内容很少,更没有多少细节,导致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解释四空处定的意义。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更索性说“根本不要去理会这套没价值的事”!亦有学佛之士笑言:圣者的境界,岂是凡人可思可议,况且,在圣者慧眼中法尔如是的东西,在凡间却显得不着边际是不奇怪的事情。

笔者则认同另一种说法:四空处定及灭受想定是禅定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其实践意义仍是有可能解释的。以下分别述之:

1,四空处定及灭受想定是禅定必不可少的环节:

之前色界四禅的修炼,尽管看上去是一种行为模式,但究其实质始终是属于不断“证明”的过程。这过程就像科学家们对某个产品、公式或理论未付诸于实践之前的推算验证。因此色界四禅的修炼叫“证入”,意思是通过“幂证”的方式“证明”了神秘主义经验。

而四空处定及灭受想定,则是“证取”:即真正把幂证了的神秘主义经验付诸于行动中应用了。

如果认为四空处定及灭受想定没有价值,等于认为通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掌握了制造汽车的全套理论工艺流程,及设备和材料就算达到了目的,而把汽车制造付诸于实际行动认为是没有意义那样说不过去。

因此四空处定及灭受想定才真正是禅定过程的实践阶段。

2,解释四空处定及灭受想定的实践意义:

四空处定:(四无色定)超离色法(物质及规律)系缚的四种境界。

首先要厘清,佛学义理分两大部分:佛学的神秘主义经验,按道理是不能通过理性的逻辑思维去获取,而应该是用“心”去读取的。因此许多最早的佛典,或诸如禅宗所谓的“参话头”,都是不带逻辑直指人心的。但是,亦有大量的佛典,是为了尽可能解释清楚神秘主义经验,特别是高层次的“佛”境界,当中确实是煞费苦心。但解释过程,却不自觉地陷入了俗世谛界次的逻辑思辨中。即胜义谛界次的东西,最后还是不得不依赖俗世谛界次的方式来解释(例如,笔者这几篇连载文章就如是)。禅宗解释整个禅定从认识到慧识的过程,就和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如出一辙。不断的舍去,也就是不断的否定。只是禅定中的否定,来得更彻底而已。因此有学者认为:佛学特别是当中的禅学,是纯粹的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增上心学)。禅定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以辩证逻辑中特有的螺旋式模式达致境界的不断升华。

以上情况,既说明了用人类的语言文字解释神秘主义经验,确实十分之困难。亦提醒读者必须认识到:逻辑思维,既是神秘主义经验幂证过程中的大忌,却亦是协助我们理解、获取神秘主义经验的最佳途径。逻辑思维与神秘主义经验幂证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在禅修过程中,就要时刻警惕着,不让自己陷进任何逻辑所产生的迷局里。

因此,笔者认为:

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原始教义,都一定是以一种不容辩驳的,肯定的语气陈述其认为的真理。因为,撰写这部分教义的个人或团体,都一定是自称已经“亲身体验”,或见证了真理的。

而“解释”教义的理论,则带有不那么肯定的探索式的口吻。因为,撰写解释的人,只是写出对真理的见解而已,这并不意味着其人已亲自见证了真理。

前者,只是陈述出事实,因此不必刻意于逻辑的严谨。

后者,为了明白或印证前者所说,就需要运用大量的逻辑思维了。

“亲历和解释”:明白两者的关系,在学习佛学教义时,就可以区分清楚:“信仰”自身,是没有什么逻辑的。但信仰的达成,逻辑在当中却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逻辑在信仰的内涵中又属于可有可无的。就如同初学游泳者,一块浮板可助其领悟泳术。但如果一直都凭着浮板才能游泳,那不是真正的泳者。当懂得如何游泳后,浮板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了,甚至可以弃之。

如此一来,对佛学中有关禅定,特别是四空处定,以及灭受想定当中那些“一时没有逻辑、一时又极富逻辑味道的”阐述,读者就懂得该如何去把握及解读了。

笔者的禅修,当然没有达到什么无色界的层次。因此,以下的讨论,纯粹是“解释”,而绝不是“亲历”。

有关四空处定及灭受想定的解释,佛教界人士都顺理成章地,沿着古代经文的思路去谈自己的见解。笔者个人认为,这些见解都相当空洞,而且都云里雾里极尽玄虚。

笔者在《逻辑后缀学》下卷最后一章,以个人多年来的思考所得(禅修在当中起了很大作用),结合佛学、哲学、科学,增加一些现代元素,尝试性地描绘了一幅真实世界的蓝图。

以下内容,节选自《逻辑后缀学》下卷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但在这篇谈禅修的文章里,增加了把色界四禅,以及综合了《佛光大辞典》、《佛学今诠》和《释禅》所描述的四空处定及灭受想定的境界“嵌进去”,让真实世界的蓝图显得更具说服力。


————破碎虚空

无维,即无分别。存在,是无维的镜像。存在的有,致无维以虚的假象;无维的实,反映出存在的无。

一,统一空间里维的凝聚,同一(参考:黎曼空间——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间)。

无(存在的凝聚性、同一性)是从低维向高维的同一(共情)过程(笔者认为:物理学上的“平权”理念不同于政治学的“平权”。政治学的平权强调的是价值观,属于“虚伪的道德承诺”,现实中带来的往往是争执分裂。物理学意义的平权,才真正具有“同一”的平权内涵。这一节里“同一”的物理涵义,即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等效原理。但笔者理解的引力不局限于我们这个四维时空)。同一过程,是通过满足逻辑位移的逻辑思维,逐层“非逻辑推定地”“打破”存在(形式)的过程:

——当我们观察(逻辑推定的智识)“点”为“有”时(笔者认为西方哲学就是“有”的质点学。质点之“有”造成了我们具时间属性的识维永远具有“时刻”的共时性),直线为虚(“看不见”);观察(非逻辑推定的慧知)直线为“实”时(为什么“实”是非逻辑推定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以逻辑推定“全体性证明”直线上任意一点“是直线的实”。以下各维度如此类推),“点”为“无”(存在的“质点之有”“被打破”,点的“非一”形式被同一)。在数学上可表达为:点为实部时,直线作复数互为共轭的虚部向量。直线为实时,点线构成一个复数集系统。以下各层同一过程,同理可用数学语言表达,但这就变成数学专业论文而失去了本文的意义,故仅在这里简单概括:通过智识及慧知(理会及意会)认识维(的识)——维属于几何学范畴的概念,可以复数集表述之。复数集是实数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扩张。通过复数集的各种函数、辐角变量的分析计算及归纳,事物的性质及其运动状态就能够得到数学语言上的描述。通常我们认识的维都是整数维,但实际上整数维可“分形(同一非一)”而成各种“非整”的有理数无理数及虚数,这样才能解释事物的多样性及多变性。人类的种种社会法则及思想观念都可以看作不同层次的整数意识维及其分形——通达上述两种观察方法的思维,就是满足逻辑位移的逻辑思维。

——当我们智识“直线”为有时,平面为虚;慧知平面为实,则直线为无(同一)。

——平面为有,则三维立体为虚;三维立体为实,则平面为无。

——三维立体为有(因二重分裂完备了空间的概念),四维时空为虚;四维时空为实,三维立体为无(即四维时空里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流续的、不存在平直之意,我们“抓不住”某一时刻的事物,因为它们都是“同一非一”的)。这部分也可以理解为:逻辑当下为有,则过去未来为虚;(“非”判断“引”的)过程为实,逻辑当下为无(足轻重)(这是一般人的二重世界观:前者是智识的具滞后性当下的世界观;后者是慧知的没有时间差的当下的世界观)。

——以时间轴贯穿包括点、线、面、三维的整个现实世界在内的四维时空为有,五维智空为虚;五维智空为实,四维时空为无(初禅境界)。这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我为有,他者为虚(例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或,人类共同命运为实,我为无(足轻重)(这是人类政治及哲学上关于个性与共性关系目前能够认识的两个最高层次)。

——五维智空为有,六维慧空为虚;六维慧空为实,五维智空为无(二禅境界)。这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智识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其它生命形式都是人类的附庸;或,慧知众生平等,人类不过是众生的一份子(这是人类哲学及宗教上两个层次的认识)。在六维慧空,因为五维智空为无,即所有智识都已归同一,故过去和现在、将来已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就真正可以“从来处来往去处去”。即六维慧空已经以“波”的形式存在着,时间观被同一为“无”。

——六维慧空为有,七维悟空为虚;七维悟空为实,六维慧空为无(三禅境界)。这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慧知我们存在的这个有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它有世界只是虚幻神话;或,觉悟我们所在的世界不过是“三千大千世界(统一空间)”中微不足道的一个。

——七维悟空为有,八维识空为虚(四禅境界);八维识空为实,七维悟空为无(进入无色界禅定实践境界)。这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有世界为有,识空为虚;或,识空为实,有世界为无。意思是觉悟到“有”不过是识心的分别所致,非分别,则一切皆无(非存有)。

七维的禅定实践最高境界即为空无边处定:超越色界四禅,灭除禅定障碍之一切想,思维空间无边之相。…色法…系心之牢狱也…作此念已,一心谛观己身…得是观时,眼见色坏,声香味触,次第皆灭。色法既灭,一心缘空…念空不舍…自住空缘…与空相应…定中唯见无比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在矣。

——八维识空为有,九维空空为虚;九维空空为实,八维识空为无。意思是觉悟到无有的区别(非存有)也是分别,无有的区别不过是一种镜像二重性,一面是大圆智镜的实,一面是识(阿赖耶识,即根本识)的无。

八维识空的禅定境界即为识无边处定:超越空无边处定,思维识无边之相。…于空定中,观破虚空,是外法缘,易于散失,不如识处,是内法缘,定多安稳。于是便舍空处,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唯见现在心识,念念不住…无量无边…忆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未来应起之识,亦无量无边…。

——九维空空为有,灭空为虚。

九维空空之“有”及灭空之“虚”即为无所有处定:超越识无比处定,思维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亦名不用处定。言空为外境,心为内境,舍此二境而不用也。…识缘入定,非真实法。维其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稳。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无所有者,非空非识,无为法尘,无有分别…;

九维灭空之“实”及空空之“无”即为非想非非想处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维非想非非想之相。…识处是有想,不用处是无想。今双遣有无,以非想遣有想,以非非想遣无想故,云非想非非想也。或曰,此定中,不见一切相貌,故言非有想。而若一向无想,如木石则云何能知无想,故言非无想也。…我今此心,过去现在未来,求之皆不可得,既无形相,亦无处所,当知非有。若果是无,云何名心。若心非无,更无别无…故云非有非无也。…入此定中,不见有无,而觉有能知非有非无之心,即计此心,谓是真神不灭…。世间禅中,最为尊胜也。

镜子虚实两面同构,则维也是空无,复归于无维(无分别)——此即乃灭受想定:复次,无想有三义:一无想天定,二非有想非无想定,三灭受想定。外道不知方便者,灭心入无想天定。知方便者,灭心入非有想非无想定。佛弟子,灭心入灭受想定。修无想定以出离为动机,以求得解脱为目的;修灭尽定以止息想为动机,以求得寂静安住为目的。

圆觉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至此,便与无维成为一体,般若与空性合一:大自在。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