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57)顺势而为(七)重生吸引子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3-27 10:37 已读 8428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连续、真实有序、恒持续,这三个“非”判断逻辑属性的外延整合后可表述为:具有恒稳趋向性属性。

因此,因同胚而具有连续、真实有序、恒持续的“稳态”,也可以表述为:具有“恒稳趋向性”的关系。

即:“非”判断过程具有恒稳趋向性。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五个重要外延。

恒稳趋向性,也就是恒稳的势——这,才是真实的势。

逻辑推定的势不可持续;非逻辑推定的势恒稳持续。

正因为“非”判断是“是”判断的内禀;“非”判断过程具有恒稳趋向性——处在生命悖论中的人类社会才可以支撑到“现在”。

“非”判断意境里的“势”与“力”不同于“是”判断语境里人为的“势”和“力”。

真实的势不依靠“(人)造”,即远离平衡态的,非逻辑推定,即不存在因果律的,因此是对称的、恒稳的(同胚)、“长胜”的。

故真实的势,具有真正的、“全域”的开放性。

“非”判断过程,具有全域的开放性。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六个重要外延。

真实的势,就是东方文明所觉悟的“天道”。

天道,并非“他者”之道——如果观察者的思维能够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地“非”判断,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即我即道、即道即我”的判断思维——只有对称性,不存在背景的,逻辑完备(下一节讨论)的思维。

既然天人合一,人就并不“渺小”亦不“伟大”,不再是“仅仅出现了一天”,不是微观也不是宏观,不会被“忽略不计”也不是“天赋”的独一无二的“万物之灵”,而叫做“是就是了”(百分之百的自适应)。

真实的势之下的行为趋向的具体分布,就叫做“是”域——“是”域,才是真实的“势力”,无远弗界,无所不及,无所不容——全域地——深入事,化入物(因是而是、知行合一)——大化之后大用流行。

能够全域地深入事,化入物,正是因为“非”判断具有真正的开放性。

这也就是真实关系中“顺势而为”的定义:全域地深入事,化入物(顺势:因是而是 )——肇万化而成万物(而为:或是而是之是就是了)。

为什么会有“涌现”?

——因为“因是而是”。

大用流行——真正的物化(真实的涌现):肇万化而成万物(或是而是、是就是了地知继而行)。

“真正的物化”,这意味着:

“非”判断,是“唯物”的判断。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七个重要外延。

——笔者在这里亦为“唯物主义”下一个界定:凡认同没有值的“非”判断皆属唯物主义(直白简言之:没有“事”就叫做唯物主义)。

“返璞归真”就是一种真正的唯物主义思想:返璞归真,就是回归自然——就是禅宗的:行脚、劳作、不离日用;道家的: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真实之美)——自然本来就“是就是了”,没有“因为”,没有“所以”,不设前提,是纯粹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百分百兼容的“当下”的涌现,因此根本没有什么“存在意义”——唯物没有事,唯心就“出事了”,就有了“事物”。

因是而“是”的矢量场或向量场(趋向)具有收敛性及吸引性:百分之百兼容——没有容错性,因没有值(无为)故可以不分彼此地取(这里的“取”就解“收敛吸引”之意)任何值(无不为)——这才是真正的“吸引”——既是“万有”的、又是“恒长程”的吸引(趋向)。

真实关系中的力在“是”判断语境里表达为“吸引力”。

这也是笔者给物理学里“万有引力”的“解”:万有引力——塌缩时(观察时),对称性“是”域表现为“(引力)场”所具有的 “恒(吸引性)趋向”——完全不同内涵的解:传统物理学,先(因“是”判断的二重分裂性)给定一个“量(“有真值”的质量)”,再推导出(质)量与(质)量之间皆具有“引力”,然后又“假定”光速不变而推导出“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的真类性质的广义相对论。

因此,真实的势——天道的趋向性具恒吸引性属性。

吸引,含有“蓄”之意。

即真实的势,也可称为“恒蓄势”:蓄势待发也就等价于引而不发。

真实的势力之下的行为趋向,是兼容性的行为趋向。兼容性的行为趋向,即真实的力,因引而不发的吸引性属性故而是恒持“蓄势待发”的“原动力”。

蓄者,屯也——“…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摘自《周易·序卦传·上篇》)。

恒持原动力之下的趋向行为,才真正表现出“长期行为(恒持续)”——产生真正“有意义”的“涌现”,其意义在于——“非”判断是“是”判断的内禀(初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是”判断产生的“时间”这个因素的参与下,恒持原动力逻辑混沌地顺势而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负阴而抱阳”地大用流行,“造化”出我们“眼见”的、丰富多彩的、同一但又“非一”且能够“各复归其根”的、生机勃勃的(真正智能性共享的)真实的“熵”世界。

确定的都是“死”的——“是”判断语境的事物最终都会真正地“一盘散沙”、“一潭死水”(熵增);不确定的,才是“活”的——“非”判断意境的事物永远是“聚沙成塔”、“盈盈一水”(熵既增且减、非增非减)。

热力学的熵增定律(第二定律),不过是基于有初始条件为前提的“起点假说(Past Hypothesis)”。以初始条件为前提的一切“是”判断的“追问”及“确认”,皆是对“前提”本身的追问(解释)及确认,对前提的追问及确认,皆为不对称的追问及确认,也就是“塌缩”的追问及确认。由此而得到的任何答案,皆是不对称(对称性破缺)的答案。结果——熵增,也就是必然的(”是“判断逻辑属性第十四个外延:“是”判断是一种熵增行为——曾有人认为:熵增定律是人类值得自豪的,可以向外星文明炫耀的名片中,人类文明的三大精髓之一。笔者则认为:这就像把自己的“短处”作为“长处”四处炫耀一样——可笑而不自知)。

“非”判断是“是”判断的内禀(初心)。即“非”判断的判断永远处于“初始”,即永远处在历史与未来的“源始”,故既熵增亦熵减,亦“不增不减”。这,就是“重生”。用科学的说法:重生性,消失与重现具有量子化的性质。

重生,是活力的源泉(物之始生也)。

观察者眼中的世界之所以有生机勃勃的“生机”,是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本来就是功能性共存的“或是而是”的“共生”关系,而“共生”是因为具有“重生”的内禀。可重生是指:“因没有值故可以不分彼此地取任何值”。“通俗”地说就是:什么也不是,才可能是任何什么(关系)。

因此,重生的定义是:(非空集)缘起缘灭之际,内禀(非封闭非依赖,远离平衡态,故生命公式的常数值C为零)不变。

重生——没有值故而为最大值(全值)。 

重生——因是而是:物质世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根源;人类文明的交流及发展过程中所谓的“突破”与“创新”的灵感之源,即创造力的内涵皆是因为——重生。

内禀不变——恒稳的同胚:同胚是恒持续的本质;重生是恒持续的表现——恒稳的同胚,这才是真正的吸引子——笔者把其命名为“重生吸引子”。

“非”判断是重生吸引子。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八个重要外延。

个体生命因自定义而皆有“独生的命(平庸吸引子)”,“独生的命”有生必有死——故不可持续(不连通)。

没有自定义的恒持续的重生吸引子生生不息——“连通”的同一非一的可重生再有。或者,这就是自定义生命“之外”的“生命”:由于“命”含有“始终”,即含有“生死”之意,借鉴中国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曙华所认同的“生成元”概念,笔者把“自定义生命之外的生命”——生生不息无始无终的重生吸引子“别名”为:生发元——重生吸引子的世界永远是“生发过程”的世界,即永远是“未开始亦未完成”、“既是开始亦是完成”的、大用流行地不断“衍化”的“元”世界——这才是真实世界的涌现。

生发元这种“自定义生命之外的生命”的“意识”,可借助道家所谓之的“元神”进行理解——虚无生性,谓之元神(《道枢》宋代曾慥编集)——不过,道家的“元神”具个体性内涵,“生发元”则具有同一非一的全体性内涵。

“非”判断是“是”判断的内禀;空集是非空集的“内禀”;生发元是一切生机的内禀——当然也就是自定义生命的内禀(初心)。

生发元,是终极的生命的“奥秘”:自定义生命的“元识”以生发元为内禀。

注一:笔者不采用李曙华教授的“生成元”概念,是因为“生成”的“成”字含有“已经成功、成立”即“终于确定状态”之意。而以佛学的理念,“成”其实是“成不了”的,因为“成”后面总是跟着“住、坏、空”,统称为“四劫”。笔者则进一步解读为:“四劫”只是相对于自定义真实而言的“存在”。更直白地说就是:四劫只是对人而言的。在“非”判断的维度上,“无苦集灭道”,也就无所谓“劫”,“成、住、坏、空”不过是互摄互入的全序关系下,“对称”发生的大用流行的“从不曾开始亦从不曾完成”的涌现过程。这个“对称发生的涌现过程”就是生发过程。

注二:“生发元”的理念在描述上类似于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的“元气”理念,但实际上亦根本有别。

两者相似之处,皆是诠释万事万物生成变化之“活力之因”。

不同之处,王充论述的“元气”,仍然是一种确认性的具有物质性存在意义上的“他者”。因为确认(破坏),此“他者”毕竟还是深层思维倒错下视因为果的确认性“是”判断的“目标(破缺)”。

但尽管是“破缺”的“是”判断目标,笔者还是认为:王充的难得之处,是其“元气”的观点具有笔者接下来要讨论的“亚真实性”。即其“元气”尽管依然是“神离”,但已经是“相当貌合”的真实的镜像反映。故笔者对王充的评价是:王充并非反道统儒学的异类,其著作《论衡》亦非异书,而是对道学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作出了“纠错”的贡献。

而笔者探讨的“生发元”,则是非分别的,“因是而是”的“实在”的活力性,这样的活力性,才具有真正的开放性。

发散思维:我们常说“深情”,何谓“深情”?笔者认为:“深情”指的就是“因没有值故可以不分彼此地取任何值”的重生性——如同大海:在“非”判断的维度上,“大海”不是一个实体的概念名词,而是用以“借代”“我在”的真实关系的构成——情深似海的关系,必然是“因没有值故可以不分彼此地取任何值”的“自适应”的关系:“非”判断的思维意境中,并不是思考如何在海面上逐浪翻波,亦不是思考如何能够潜入大海深处(两者都不过是“外来者”意识),而是把“大海是由水汇聚而成的实体”这种思维转换为“水分子之间具有不分彼此的真实关系,这种真实关系的构成,就是我们眼中所见的大海”,从而“忘我”地感受大海波澜壮阔的“势”,与“势”中的活力融为一体——真实关系中的任何一个水分子,无论是处在自由奔放的浪花中,还是处在万米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中,都能够“情深似海”地、“我在”地自适应而“可重生再有”——一个人,如果以“非”判断意境思维处世,就会充满活力地“处处留情”。

同理,如同太阳,亦是真实关系的构成:无论多高的温度,真实关系中各种(人为他定义的)化学成分的元素并不会“热得受不了”,而是“始终都在”地、“可重生再有”地“做(真实关系下)该做的事(化学反应)”——我们不能没有任何器具保护就潜入深海,更不能与太阳“亲密接触”,因为我们皆自定义为“我是”的“外来者”:“外来者”皆是他适应需求而“非重生独有”,如果“他不适合我的非重生独有”,我就“会抗争到死”——当我们自以为“是”,当我们因自他分别而自己把自己排斥在自己或宇宙之外,我们最终就——必死无疑。

《逻辑后缀学》上卷第二章第六节有关“形式第二定律”的论述中讨论到:【进步的结果是人的依赖性(b值指数级增加)越来越强。依赖性强意味着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否定(对封闭的否定)而追求完善的“他者”。进化的结果则是生命的封闭性(a值趋向于1)越来越强。封闭性强意味着通过对“他者”的不断否定(对依赖的否定)而追求完美的自身。即进步与进化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克”的。在本质上皆属于通过“自定义是”判断追求以后因果关系逻辑为依据的完善或完美形式的行为,却因自他分别及他他分别而形成对立面,也即是处于依赖与封闭冲突的生命悖论的阴影中。因此无论是进步还是进化,都逃避不了生命公式及形式第二定律】。

通过“非”判断范畴的讨论认识了重生性,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何谓进步与进化:

进步(新解),是对自适应在觉悟上的衡量;

进化(新解),是自适应程度上的衡量。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