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噢,我说了只是简述,关于生命属性,我上下卷都有详细论述,再抄几段: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7-26 13:27 已读 402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回答: 那是解释人的基因组(Genome)具有的属性, 由 milulu 于 2022-07-26 13:14

【原初生命体(protocell)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命系统,被认为是地球生命的最古老祖先。这是一种由膜或膜样的结构包围着非生物有机分子的集合体,能表现出一些与生命相关的属性,即反映出时间差的滞后性。滞后性令原初生命体具有了封闭的雏形。即产生了自他分别意义的能指性质的“因为非,所以是什么”。
“是什么”即信息。碳基相对的平衡稳定性,为分子建构成“链”提供了可能。而“链”的建构,则为“资讯储存”(是什么)提供了“容身之所”(封闭性)。这个“资讯储存的容身之所,被称为“DNA”——当膜中的非生物有机分子发生在某种代码的“指令(有真值的他适应)”下运作的情形时,我们就把这个集合体称为“细胞”。而细胞中这类能编码“指令”的大分子被称为“DNA”。
DNA,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自定义”,它令一切的生物都真正具备了封闭性——因为非,所以是什么。因此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生,但可“复制”的。
也就是说:生命,已经自定义到“骨子”里、每一个细胞里。我们的身上,积存了种种厚重的“自定义是”,也就是佛学所说的——顽执。
当第一个自定义产生,一个个体生命也就诞生。为了维持个体生命的独一无二,细胞与“其它”细胞之间、与细菌及病毒之间“因为非,所以是什么”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世界大战”就此展开,无日无之,直到“世界末日”——个体生命的尽头。
为什么“尽管地球上的生命一直在不断进化,但直到今天,控制这一运作过程的基因代码却始终维持着只能使用20种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遗传机制而不变?为什么同样的组成部分和排列方式,与数十亿年前别无二致”?这正是因为,DNA作为最原始最基本的以“因为非,所以是”的后因果关系逻辑为依据的自定义,其复杂性必然被“互克性原理”制约而不能超过“某个(20)”极限。
DNA作为负责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的“总司令”,通过“RNA”这个中介的翻译、传递、编辑、剪接等“基因表达”,其指令变成生物功能由蛋白质具体执行,从而发展成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地球生命中的三大领域:细菌、古生菌与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中的细菌、古生菌作为地球上最低等的生命:“我需要”只有最小值。即封闭性最弱,因此依赖性最低。细胞内部仅包含寥寥几种低级简单结构,在里面发号施令的DNA似乎并不重视自己的“特殊身份”(不那么介意自己是什么),只是漫不经心地游走在细胞质里,并且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权力”百分之百地传给下一代(单向基因复制式的传递)。但原核生物的这种弱封闭的生存模式的加和性脆弱值C却是趋于零,即生命力是最顽强的,原核生物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自适应非常强),假如地球毁灭,世界末日来临,它们将是最后消失的生命。】
此外,持续的是过程。但关于过程我也是写了一大堆:
【“是”判断永不简单——即永不能“大统一”——永远的“震荡与重复”。
也可以表达为:只要有标的物(质点、真值等),无论这个标的物“像星系那么大”,还是“像粒子那么小”,都意味着是不连续的。
至此,“是”判断语境对连续性的认识就彻底走进了死胡同。
什么“东西”可以连续?“连续”本身又是什么“东西”?如何去“证明”?
什么是“连续”本身?最形象的答案是“画一条单一的不破的曲线,并且没有间断、跳跃或无限逼近的震荡”。而“严谨”的数学理论认为:所谓“没有间断、跳跃或无限逼近的震荡”的意思,根据极限性质,就是“一个函数在某点连续的充要条件是它在该点左右都连续”。
但上述理论只是用抽象语言描述了(标的物)连续的直观表现,这种“连续函数”的描述“极其不负责任”,带有“以连续解释连续”的真类性质,对何为“连续本身”不可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那么,对什么东西可以连续当然就更不可能真正“计算”出来。
因为:
连续的,不是目标,不是什么东西,而是过程。
但“过程”是什么?
表面上,过程就是判断过程。但由于判断可分为“是”判断与“非”判断,而人们往往把判断过程直接理解为确认性的“是”判断过程(因此《逻辑后缀学》上卷为了句子“阅读通顺”,基本上仍然沿用“过程”作一般性的“方便”表述)。
但“是”判断只是判断过程中出现的(确认)行为。
人因为思维定式,作“是”判断已经是“范式下的常态”,而“是”判断(行为)总是要“纠缠共生”地“搭上”某目标,即“是”判断一定要有所指(目标)。
结果就是:当确认行为被理解为判断过程时,目标就与过程划上了等号。即是得出了“事物是一个过程”的结论。
例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一方面认为:一个实际事物是一个过程,是不可以借助“质料”这个词来描述的。同时又认为:过程自身就是实际事物的内部结构。
再例如,德国哲学家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称颂“过程”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时,其“过程”依然“离不开”世界——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以上两个过程与事物等同的论述,皆是因为“纠缠共生”而得出。而过程与事物等同的“意义”在于:过程变成与目标一样的“状态”,同样是有大有小,有生有死(有终结)——即伴随着有限的、不连续的“潜无穷”。
因为“纠缠共生”的关系:假设确认行为是连续的,目标就一定是连续的;假设目标是连续的,确认行为就一定是连续的。
但因为“是”判断目标一定是分化的(不连续的)。
所以上述假设不成立。
即确认行为一定是不连续(不连通)的。
当我们把确认行为“误判”为判断过程时,确认行为不连续的属性就成了判断过程的属性。
行为的不连续性只是与“是”判断目标的分化性相关。
随着目标(状态)的变化(震荡、重复或者“消失”),“指”的(确认)行为其实是不断地“中断”然后“重新再指”,也就不连续了(射箭是一支一支地射出去)。
为什么“是”判断目标一定是分化的?
“是”判断目标的分化性即“是”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四个重要外延的相异表述:用“是”判断判断“是”判断,即形成一个无休止震荡与重复的真类。
这里必须清楚认识的是:目标自身并不等价于真类。
目标是什么?人的“是”判断思维中,目标即事物——所以我们一定只能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但实际上,物没有矛盾,物本身并没有“震荡与重复”(禅宗因此觉悟到:看山仍是山——因为,他“看到”了实在的镜像)。矛盾的是事。“事”是什么?“事”是指“是”判断中行为与目标之间发生的“纠缠共生”这个“事件”,这个事件让实在“变成了”(主观)存在。“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确认行为”这个“根本因”。事件中的目标因纠缠共生中“按照先前定义的同类对象来定义”的自定义的逻辑演绎就变成了真类中的目标,真类中的目标因震荡与重复就表现出分化性。此时的目标是(一说即不中的)无穷数的“目标镜像”(所有观念,及以观念为依据所产生的身边所有的人造物,皆是以“是”判断判断“是”判断后产生的目标镜像。此处的讨论可参考佛学所觉悟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这些镜像因排斥性与模糊性共同作用后的积的叠加的变化无穷,就让我们(如黑格尔一般的观察者)有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认知,当确定了“事物是一个过程”时,也就进一步得出“矛盾即过程”这一“科学命题”。
存在(目标),因分别心而在连续过程中存在着。】
有关封闭性、滞后性亦是写了一大堆。我是以寻根问底的执着来思考一切人类的理念,最后得出的就是:确认性判断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