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朝奔楚,老子的选择(中)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篇中我提到的“王子朝奔楚”事件。前520年4月,周景王想立自己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但在周景王动手前,他就不幸地死于心梗(《左传》记载的),所以造成了刘氏、单氏立了王子猛为周王,这个周王被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在6月率百工和族人起兵,与悼王争夺王位。此举亦得到了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的支持;而另一边刘献公、单穆公支持王子猛。最终王子朝击败了悼王。悼王出奔,并向晋国求救。10月,晋国派大军保护周悼王回到王城。11月12日,王子朝杀掉了周悼王,晋国因此又起兵攻之,立周景王的另一个儿子王子匄(gai),是为周敬王。在晋国的帮助下,敬王把王子朝赶到了王京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南),随后晋军便撤军回国了。没有了晋兵的搅局,王子朝再度击败敬王,占领了王城,也自称周天子。敬王退往王城东面的狄泉,人称“东王”;王子朝则被称作“西王”。有了这段历史,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在南阳发掘出土的“不见冢”会有“天子驾六”的车马坑陪葬了,因为至少在春秋末年的某一个时期,王子朝的确也是天子,或者可以说: 他到死依然有一批死忠粉认为他才是天下的天子。
车马坑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的墓是“甲”字型的大墓,也就是说只有一条墓道,而真正的天子按礼制应该是“亞”字型的大墓,有四条墓道。在我看来,这反而证明了不见冢应该是朝的墓。虽然他知道自己是,但死后他又不想别人扰了自己的清净,所以在礼制上又不敢真正的僭越,造成了这种半吊子的墓葬形制~~(当然,这些都是我狗尾续貂的猜测)前516年,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联合各路诸侯,支持周敬王匄,武力干涉周朝内政。赵鞅和荀跞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这个荀跞也是六卿之一的“智文子”,而赵鞅就是“赵简子”。王子朝兵败,带着百官,百工,带上周朝的大量典籍,出奔楚国避难,史称“王子朝奔楚”。晋国我上篇中说过是六卿专权的制度,整个晋国分上,中,下三军,每军又分设一将,一佐,所以加一块就是六卿制度,他们牢牢把控着晋国的军、政、经济等制度。
大家现在要记住:前516这一年赵家和智家还是同仇敌忾针对别人(王子朝),很快就轮到它们自己有样学样的内斗了(那可是相互灭族的斗争,不是吵架那么简单的温柔)~~所以,历史往往也反应着一个大周期这样的规律。上一个周期里,晋国以下犯上干涉顶头上司周王室内政,下一个周期里,六卿也有样学样颠覆了顶头上司晋国的政权。
这个周期多久?很有中国特色,也很有意思:一甲子~这样看来,春秋和战国的划分,字面意思上的确是:春秋五霸,变成了战国七雄。但背后真正的逻辑脉络自然是一直向上递归:因为王室内斗,实力不济的一方自然会引入了晋国等外部势力干涉中央内政(这是因),造成了王子朝奔楚,老子最后也变向付出了连带责任,在王子朝斗争失败后只能无奈出函谷关(这事可虚可实,我这里暂时按下不表),春秋(动动嘴皮)到战国(直接亡国灭族)(这是果)。前493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又与赵氏开战,力挺周敬王的刘氏是范氏的世代姻亲,周人因此支持范氏、中行氏。赵鞅在彻底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后(晋国到这里,只剩下智赵魏韩四卿),责问周王室,周人只得杀死刘氏的重要谋臣苌弘谢罪。刘氏从此逐渐失势,至周贞定王时期,刘氏灭亡。从此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并最终在战国初年形成“单氏取周”格局。所以我简单总结一下:先有了王子朝奔楚,再因为晋国内斗,革了刘氏和范氏、还有中行氏的命,才有了单氏取周的格局,也为了最后三家分晋打下了楔子。
周王室想借他人之手,驱虎吞狼,结果引来了更大的灾难,从此周王室正儿八经一蹶不振,无论硬实力——军事,还是软实力——道德,都被自己一步步败坏殆尽。
我这里必须提一下苌弘。苌弘是谁?联系前文,他是赵鞅问罪周王室,周王室推出来的替罪羊。
大家如果看过金庸的小说,相信都听过“碧血丹心”吧?这个碧血丹心,说的正是这位“苌弘”,他除了是周王室刘献公最重要的大夫,他还是孔子的老师 :)
《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后人以“苌弘化碧”形容一个人精诚忠正。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即由此而来。顺道,我可能提供两个古代的谜团的解题新思路:
1.老子为什么坐青牛?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大量周王室的典籍和文物(比如九鼎这样的重器),而老子作为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长,自然是责无旁贷,要看管好这批文物。
因为古代运输运力的限制,往往是以牛车来拉重物。尤其是针对整个周王室最重要的文物典籍,古代善本和一些贵重之物,那老子亲自押运,就显得很合情合理。
因为老子亲自押运这批最珍贵的文物,我想可能就有不少人见过一个博学多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老头,亲自驾驶一辆牛车的经历。
而后人为了增加老子的与众不同,自然容易以讹传讹说:一般人骑马,而伟大的老子自然有别于他们这群一般的凡夫俗子,他自然要骑牛了~以此来彰显他的与众不同。
这很有可能是一些后人的穿凿附会,强行联想的结果,只看见树木,却不见森林。(当然,这依然是我个人的猜想)
所以,我认为:老子骑牛,其实真正反应的恰恰是“王子朝奔楚”,老子押运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文物这一历史事件。2. 王子朝为什么只能奔楚?
春秋时代,国力能和晋国掰手腕的,大约只有楚国。尤其晋国历来看不起楚国~~周代大封天下的时候,晋国是侯爵国,而楚国是子爵国~楚国比晋国低了两个等级,在晋国眼里,楚国就是蛮夷野人。
但其实,我一直认为在前516年王子朝奔楚,只是一个临时事件,是兵败后举目天下也没有多少落脚地后的无奈之举。奔楚的时候,楚国的君王楚平王也在前516年恰巧刚死~~(宿命啊~)
而这会把持楚国的是太子少傅——费无极(也称为费无忌),楚国太子东宫三师的辅官为“东宫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而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为什么我这里要具体聊这些官职呢?
因为费无忌是太子少傅,而伍奢是太子太傅。
伍奢大家也许不知道是谁,但他的儿子,我想大家肯定都听过:伍子胥~
就是他把楚平王拖出墓穴,鞭尸三百的,那个著名楚国人,却成为了吴国将领。因为什么有这种深仇大恨呢?因为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把伍奢和伍子胥的兄弟伍尚都杀了,伍子胥独自跑去了吴国。
王子朝奔楚,又是什么人不让王子朝一行人入楚国都城呢?正是费无忌,他害怕这群人才干太高,抢了自己的风头和权利。
那这个费无忌防来防去,活了多久呢?前515年,楚国人民怨太大,楚国令尹就杀了费无忌平息民怨~妒贤嫉能的费无忌最后还是没过几天好日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好了说话间,时间来到前506年11月19日,吴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柏举之战”,楚军溃败,楚五战五败,楚国全线崩溃,11月29日,吴军入主郢都,屠城并烧杀抢掠,吴军暴行连连,楚国军民死伤惨重,郢都之破,楚之基本亡国。
之前在楚国时,申包胥和伍子胥颇有交情,伍子胥从楚国逃亡时曾经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申包胥就回答“我必存之。”
吴国是晋国的小弟,其实一目了然~~吴国和楚国拼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吴国南边崛起了一个越国~~而楚国西边的秦国也有了争霸中原的想法。
申包胥哭秦庭,一哭就哭了足足七天七夜(对他哭的本领,我是佩服的),好像楚国人的确有哭的悲剧性情(比如后面又一次被人打掉都城郢的时候,屈原不也哭着投了汨罗江么~)
申包胥一哭就搬来了秦国大兵,帮着楚国复了国。表面看当然是申包胥的功劳了,但背后秦楚300年的联姻难道没有半分算计吗?当然是有的,楚国这条大船就那么沉了,这秦国300年的投资的沉没成本是不是就太高了?
我觉得,看到这里,国与国之间那份永恒的利益,又不得一次次被我搬上台面来~~
楚国的确复国了,但你说这会的楚国还有力气帮王子朝复国吗?眼看着就前506年年底了,都说年关难过,却又不得不过。
王子朝在楚国继续待下去,他还有复国机会吗?其实,他和我们都知道:没有了。(这会的楚国里里外外实在是付不起的阿斗啊)
前505年春,王子朝死了。 (一说:他是病故的,换谁能不气死呢。另一说:吴国破郢之后,周敬王匄顺道安排了刺客,秘密杀掉了朝,换谁也不能留着这样一个对手不是。)这事难道就这么结束了?
远远没有~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申包胥出使越国,向勾践提出了“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的建言。
周元王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晋国能扶持吴国,难道楚国就不能提携越国吗?你看看那会的人,一早就把代理人战争玩明白了~)
“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周元王(周敬王之子)正式承认勾践为霸主。(实力强,就可以称霸?这可是周王室认可的~)
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到十六年(前453年),晋国三家(赵魏韩)灭智。六卿变三卿,让晋国稳定了吗?
并没有~~晋国更危险了。都说王道,霸道。
那到底什么是王道?什么又是霸道呢?
王道一句话说:对手不乖,就从他身上碾过去。
霸道一句话说:对手很乖,也从他身上碾过去。大家这会知道美国为什么叫霸道了?~~贴主:maddogs于2023_01_03 3:32:26编辑
贴主:maddogs于2023_01_03 3:55:46编辑
已标注为maddogs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