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后发而先至
当今世界,我们常常听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个说法,我个人认为:恐怕只看到了军事手段中的一个方面,看到这个方面的军事家往往鼓励大家先发制人,并试图告诉大家:后发就贻误了战机,会受制于人。这便是今天普遍认为是真理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样的斗争哲学。
但其实,我认为:这种单线的思维方式,恰恰是没有真正理解军事和政治斗争的精妙之处。从军事角度看:先下手,更好。
从政治角度看:后下手,更好。因为先动手,往往会失去了人心,民心,变成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
而后动手,军事上当然吃亏,但往往能获得人心,获得民心~~我倒认为,2000年前的《孙子兵法》并不是那么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先后手的矛盾,其实是可以调和到一起的。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看上去像“先发制人”;然,孙子又曰:“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看上去又像“后发制人”。其实如果我们不是割裂地去看待孙子这句话,把前后两句话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就很可能得出他兵法里的真正精髓:后发,而先至!
甚至孙子他老人家还很贴心地给出了最简洁的方法: 面对战争的形式,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在已经后发的军事不利条件下,以“途”对敌人“迂”之,以“利”对敌人“诱”之,真正做到“后发,而先至”,攻击不备。要完成这样的军事战略(长期的保持警惕和随时准备斗争),战术上(把握时机,伺机而动),这样才能无往而不利,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倒有个私人的小小暴论:对外斗争,其实从来不是真正的斗争,而是需要长期(战略)和短期(战术)的共同配合,才不至于贻误了战机,白白使得更多的无辜之人葬送了性命。
所以就我看来:聊战争,谈战略,恰恰不是藐视人性,恰恰是珍视人命。我下次有可能说说秦赵“长平之战”前,秦国输很惨的“阏与之战”。大致就是这么个逻辑: 秦国先手攻赵,赵奢后发而先至:“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避开敌人,越过险阻,轻装急进,神速地抢先占据了有利阵地,做到了军队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的要求。
贴主:maddogs于2022_10_30 23:21:11编辑
已标注为maddogs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