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情感笔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宁愿单身,也不要凑合的婚姻,50岁终等来真爱

送交者: 蓝莓我不蓝[☆★★★蓝🐱★★★☆] 于 2022-05-02 16:56 已读 597 次  

蓝莓我不蓝的个人频道

+关注
       

铁凝

中国作协46个团体会员皆是文学界的翘楚,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只有过三位主席,分别是茅盾、巴金和铁凝。


与茅盾和巴金的知名度相比,铁凝的名声则低调许多,人们大多只知道,铁凝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性作协主席。


她的代表作《大浴女》、《玫瑰门》、《无雨之城》以细腻的艺术文笔,书绘了人性多样的魅力。


但很少有人关注她文字之外的真实生活,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文学女性,却一直单身了五十年。难道她就不曾因婚姻而焦虑吗?


她是如何一步步登上高位,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一帆风顺的创作生涯

1957年9月,铁凝出生于河北赵县,打四岁起,就随他的父亲定居在河北保定。实际上,铁凝并不姓铁,而是姓屈,因随父亲笔名铁杨,决定一脉相承,故名铁凝。


她的父亲铁杨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铁杨从小就教导铁凝背诵《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铁杨曾说:“《青梅煮酒论英雄》以它浓烈、纯粹的文学性,让我们知道了文学的标准和审美,成为我们家四代人的文学启蒙。”


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铁凝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文学,这也为她将来的文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铁凝的母亲是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的一位声乐教授,她对铁凝同样寄予厚望,从小就有意培养,使得铁凝完美继承了母亲在艺术上的浪漫情怀。


“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应该是我的母亲,我母亲就是一位老师。”铁凝曾面对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道,她十分感谢自己的母亲,并认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父母对她的教导。


优渥的家庭环境给了铁凝发展自身潜力的土壤,但铁凝却不曾继承父母的衣钵,她从小就有着自己的爱好,那就是阅读。


铁凝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久而久之,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很快就能出口成章,铁杨看出了女儿有成为作家的潜力,于是在家里为她专门布置了一间书房。

铁凝乐开了花,常常钻在书房里专注阅读,在知识的熏陶下获得思想的升华,而她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比同龄人更加丰富的文学功底,大大开拓了眼界与胸襟。


渐渐地,在这样的熏陶之下,铁凝已经不满足于阅读书籍,她开始尝试着独自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十五岁那年,铁凝独自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会飞的镰刀》,这部作品文笔虽然稚嫩,但人物性格鲜明,显然潜力巨大,鉴于作者还未成年,只好被划分为儿童文学作品。

铁杨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正在提笔创作,但父亲毕竟是父亲,当他发现女儿的作品时,很惊讶,也很惊喜。


反复阅读之后,铁杨认为这部作品很不错,甚至是值得骄傲的,于是他便带着铁凝去拜访了当时的文学大咖徐光耀先生。


徐光耀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他所著的小说、剧本数不胜数,像《平原野火》《小兵张嘎》《望日莲》等作品更是广为人知,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徐光耀

铁杨这次来访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徐光耀先生能对铁凝的两篇习作进行指导点评,其中一篇便是《会飞的镰刀》,当时的铁凝才刚刚十六岁,还在读高一。


两位大人私交甚笃,一见面就聊得热火朝天,这点事情当然不在话下。但徐光耀并没来得及现场指点她铁凝的作品,于是他们便把那两篇习作留了下来。


当铁凝第二次见到徐光耀时,徐光耀已经看过了她的作品,并惊叹连连:“没想到啊没想到,一个中学生还有那么两下子,你还问什么是小说吗?你这写的已经是小说了。”


显然这次见面极大的鼓舞了铁凝,让她更坚定的走在了创作文学的道路上。徐光耀还说,这篇文章根本用不着修改,直接寄给《河北文艺》发表就行。

铁凝听后十分欢喜,即刻就把作品寄了过去,虽然《河北文艺》并没能采纳这篇文章,但当时的编辑部主任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肯定了这篇文章的优秀。


《会飞的镰刀》以清新,洁净的想象力描绘了一幅童真、童趣的美好故事,但由于作品有些偏离定位,所以不适合发布在他们的杂志上。


一年后,这篇文章被收录到了一篇儿童小说集中。


铁凝高中毕业那年,狂热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临近了尾声,铁凝赶在了一个微妙的时段,她可以不用到农村去吃苦。

并且二炮文艺团还愿意招揽铁凝去当文艺兵,但铁凝认为自己要想写出漂亮的小说,就一定要深入农家生活,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更干净、更灵动。


倔强的铁凝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选择深入农村就业。她怀着成为中国的女高尔基的梦想,踏出了人生重要一步,也更加坚定地踏上了文学的旅程。


在农村,她坚持写作,在兴趣的鼓舞下,把枯燥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随着环境的磨炼,铁凝愈发地坚毅,这些年吃的苦,也成为了铁凝日后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

1979年,在农村辛劳了四年的铁凝回到保定,正式踏入文坛,担任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1982年,铁凝再次创作名篇,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


接连创作出了《玫瑰门》、《大浴女》等优秀小说,此后连续5次获得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1996年,铁凝当选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她成为了首位女性中国作协主席。


这些年,与事业的蒸蒸日上形成对比的是,铁凝的爱情一直没有着落,甚至在50岁之前,都始终保持单身,让身边人操碎了心。

不愿妥协的文坛才女

铁凝的才气令她在文坛大放光彩,作品读者无数,身为作协主席,她也时常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交友圈并不狭窄。


但许多年来,铁凝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却没有一个能携手相伴的,这不禁让外界对她产生些许疑问。


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才女为什么偏偏在婚姻上碰到短板,几乎从没曝出过恋爱的消息,难道说铁凝太丑了?

事实恰恰相反,不止一位作家夸赞过铁凝的形象,京派作家汪曾祺就曾在文章中形容铁凝,举止端庄,长相秀美,才华洋溢,是公认的知性美人,这一点也有照片为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才女却一直都孑然一身,这令人们很是费解,还有人猜测她是不是另有隐情。


怀着对这位才女作家的好奇,《南方周末》的记者就曾采访过铁凝,问她为何单身,难道受西方观念所影响,要做一位独身主义者?

面对猜测,铁凝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并不是独身主义者,没有结婚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


铁凝直言不讳地表示,虽然羡慕别人都结婚生子,但她宁愿单身,也不想要一个凑合的婚姻。


其实,早在三十多岁时,铁凝就与冰心老人谈论过自己的感情状况,两位心思细腻,笔锋柔美的才女难得相互交心,碰撞出的火花也与常人不同

冰心

身为一名广为人知的文坛巨匠,冰心在看待婚姻方面也别有一番心得。


她在得知铁凝依然独身一人时,并没有像七大姑八大姨一样催促着铁凝尽快找一个男人完婚,而是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不要找,你要等。”


冰心用七个字清醒地表达了对后辈的关怀,而聪颖的铁凝也读懂了冰心的劝导,婚姻不是任务,而是一场人生的馈赠。


要想得到幸福,与其刻意而抱有目的地“找”,不如从容不迫地“等”,这是一种“宁为玉碎”的观念,听起来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铁凝深深地记着这一点,她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一定会等到合适的另一半。


铁凝庆幸自己在即将沉不住气的时候,听到冰心前辈的金玉良言,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并非不向往爱情,她只是不想要将就而已。


铁凝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想象,与纯粹的要求,她正在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等待她的另一半,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她相信,世上总有一个人和自己一样在等。

铁凝虽然事业有成,但并不代表她的婚姻不会遭人议论,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铁凝已经超过35岁,当时人们的思想远没有今天开放。


可就算是今天,一个女性过了30岁还不结婚,也常常会背负来自家庭和社会各界的重重压力,铁凝的压力可想而知。


事实证明,铁凝的坚持是有意义的。面对重重考验,她初心不改的等待终于迎来了美好的结果。

迟来的爱情,一样美好

2007年四月底,五一长假前,50岁的铁凝与54岁的华生各自拿了家里的户口本,相伴登记了结婚。


趁着五一长假,他们邀请了几位亲朋好友,简单了置办了一场婚礼,在这平平无奇的仪式下,一对年过半百的有情人决定相约走过下半生。


假期结束后,铁凝特意在每间办公室放下了一包喜糖,简简单单地宣布了自己已经结婚的事实。

这突如其来的婚姻让很多人好奇起来,华生是谁?好像没刊登过文章,他和铁凝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原来,华生是一位经济学家,他所发表的文章都是经济学论文,一般杂志上是见不到的。


华生虽说在《中国证券报》先后五次以头版通栏发布长篇论文,但要把他与铁凝所在的圈子联系在一起,还是有些困难的。


华生是江苏南京人,比铁凝年纪要大一些,他在武汉大学中获得了经济学的博士学位,还曾有过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也是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华生一直在经济学领域深耕,从以往的经历来看,怎么都与文坛八竿子打不着。


虽说铁凝与华生一文一理,在工作上似乎并无交集,但在生活中,两人却总有说不完的话,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不难看出,博学知性的华生正是铁凝的良配


两人在相互遇见的时候都已经年过半百,并且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了卓越的成就,他们对人情世故各有一番见解。


性格也已经打磨得足够成熟理性,不会像年轻情侣一样为琐事争论,更愿意放开胸襟,接纳双方的一切,包括所有优点与缺点。

他们都是务实的性格,不会追求华而不实的浪漫色彩,也更愿意享受细水长流的简单生活。因为对方的存在,枯燥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由于年代的原因,铁凝和华生在经历上也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有过一段在农田生活的回忆,恢复高考后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都回到了校园深造。


他们的习惯与爱好也极其相似,喜欢读同一本书,也喜欢听同一种曲调。


闲时相伴散步,勤时相伴共勉,华生曾说他和铁凝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很晚,但却像是打小就熟识一般。

这种相知不似一见钟情,像他们这样成熟理性的人决定结为伴侣,相互一定有共同的观念,长久的磨合。


铁凝也毫不掩饰地表达过对华生的深情厚谊,她说:“我这辈子已经认定,华生就是那个和我相濡以沫的人。”


华生与铁凝都曾有过在东南大学读书的经历,2012年,他们共同向母校捐赠了1100万元用来资助贫困学生,由于未曾匿名,二人遭到了舆论的不断质疑。


一个作家和一个学者怎么会有这么多钱?不善的目光纷纷移向铁凝身上。

为此,华生在媒体前极力澄清,自己在90年代就已下海经商,积累了许多身家,怎么会拿不出这些钱?


至于铁凝,她连行政权力都不要,一分钱都没批过,怎么可能贪呢?


从华生对铁凝的多次维护,足以看出两人感情深厚,何况为这件事,华生还颇有些自责,认为损害了铁凝的名声。


但铁凝表现得一点也不在乎,对于她来说,流言蜚语已经听了几十年,早已刀枪不入,她更在意的是,与华生相处时那些令她感到温暖而心动的点点滴滴。

华生曾在记者面前笑着提及铁凝,他说:“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见了那个对的人。”


铁凝也曾说过:“好的爱情可以让一个人起死回生。”


细心的读者还曾发现,结婚以后,连铁凝的文字都变得温柔许多,她整个人也开心了许多,时常脸带笑意,满满的幸福感像是要溢出来。


迄今为止,铁凝与华生已经携手相伴了十多个年头,早就过了所谓“七年之痒”、“相看两厌”的时候,但他们依然恩爱如初。


每每共同出现在镜头当中,或是看向对方的时候,眼里总是有着驱不散的温度。时隔多年,铁凝终于做到事业爱情双丰收,虽然迟了些,但幸福一点也不曾打下折扣。

相比于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婚姻,铁凝无疑是幸运的。


她不顾巨大的压力,从流言蜚语中孤身闯开一条属于自己的爱情路,她孜孜不倦的等待终于迎来圆满的结果,令人艳羡不已。


爱情何时到来,原本就是一件难以琢磨的事情,但当真爱到来之际,徜徉其中的人们一定会有所察觉。


因此,在真爱尚未降临之时,人们也不必过于焦虑,更不必把婚姻当成一件工作草率进行。

对于婚姻来说,“将就”是对彼此两个人的不负责,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两厢情愿,心灵相通,水到渠成。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权利不以年龄为限,不以时间为限,在找到幸福的那一刻,他们值得所有人的祝福。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2021-03-08,《铁凝、王安忆、迟子建为什么是独特的》


[2]新华网,2021-7-13,《铁凝:少年恰知书滋味》


[3]中国妇女报,2021-12-17,《铁凝连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

喜欢蓝莓我不蓝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