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四川为何是“春节”的故乡

送交者: 雪狼99[☆★★★声望勋衔15★★★☆] 于 2022-01-25 17:18 已读 567 次  

雪狼99的个人频道

+关注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这天讲究的是一家团圆,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居何职,在这一天都要奔向同一个地方——家。这种根植于华夏民族文化和血脉深处的传承,是一种烙印在灵魂深处的记忆。


之所以有今天的春节,我们必须感谢四川人落下闳。这位西汉时期阆中的历法学家,是界定春节第一人。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星”。那么落下闳与春节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就要先从春节的起源说起……


立春岁首


历法,是一个文明发展的标志。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中国先民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意味着大地回春,周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立春岁首,也普遍将其认定为春节。


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就有春节,但是时间并不固定。据《史记·历法》记载:秦朝十月过年,周朝十一月过年,商朝十二月过年,周襄王还闹出过闰三月来。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源于中国对时间概念界定的不同。


陆游诗云:“野人无历日,鸟鸣知四时。”《后汉书》则说:“人见鸟兽孳乳,以别四节。”可见人类早期,曾以候鸟南飞等动物活动规律来掌握时间。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开始驯化自然。甲骨卜辞:“今岁受禾,弘吉。”有学者指出,“岁”在甲骨文中像一把石斧,而“年”起源于农作物的生长。“年”字上为禾,下为手形的千。《说文解字》注:“年,谷熟也。”《谷梁传》曰:“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从观察鸟兽,再到总结作物,农耕文化陶冶出中华文明的曙光。


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天文地理条件的变化,再以鸟兽和农作物作为时间的参照物,无疑是刻舟求剑。这种弊端在汉武帝时期,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太初历》成


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的历法,先后主要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及《鲁历》六部,被称为“古六历”。汉代官方袭用的历法,正是秦时就在使用的《颛顼历》。这套历法到了汉武帝时已经使用了100多年,由于与实际气候已经严重错位,无法用于农业生产,造成了耕不知其季,种不知其时的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朝中的有识之士如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以及太史令司马迁等上书称:“所以千里凋敝,天下不足,实因岁时不合,历法错乱”。必须对历法重新勘定,否则,将可能酿成天下大乱,动摇汉朝的统治根基。于是汉武帝召集天下精通律历者来长安,欲尽四海之才,改造历法。巴郡阆中方士落下闳等获荐入京,参与改历。


数年之后,由落下闳、邓平、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所制定的新历法先后完成,其中以落下闳和邓平所制最为准确。于是汉武帝下诏,将落下闳、邓平所创历法合并使用,先于四方试行,凡所用郡县,无不切合天时、四季分明,五谷丰登。武帝大喜,诏令天下改用此历,并改年号为太初元年。这部震烁古今的历法,也由此命名为《太初历》。


《太初历》一改《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规定,向前击穿了商周的规定,直接承袭夏历,恢复了正月初一为岁首。《太初历》还确立了闰月和二十四节气,依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使农事与四季相吻合,从此四季分明,让百姓都能掌握农时,解决了种庄稼的大事。

正是因为《太初历》与中国天时气候的高度契合。以春节确立为代表的《太初历》,堪称中国历法史上的万里长城。春节定在正月初一,中华才算是真正地融为了一体。此后若干次改修历法,只是修正,从未脱离《太初历》框架。时至今日,我们身边不少人也还习惯于用农历计时。


隐于历史


《太初历》制定完成后,落下闳却在大功告成之日离开长安,回乡隐居。《史记》记载:“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也。”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位,落下闳却“不受”,一心想着“归去来兮”。


回到家乡阆中,落下闳继续研究天文。落下闳知道《太初历》所用回归年数值偏大,他指出:“八百年后,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实际上是,120年后即差1日,到公元85年就实行了改历。


落下闳终生不做官,只一门心思沉醉于自然科学研究。除了《太初历》,落下闳还提出了“浑天学说”和“通其率”。何为“浑天学说”?


其实,“浑天学说”是关于天体的一种学说,古代认为天地浑圆如鸟卵。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整个一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


在数学方面,落下闳发明了“连分数(辗转相除)求渐进分数”的方法,定名“通其率”,现代学者称之为“落下闳算法”。“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它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在落下闳的家乡阆中,始终流传着这位“春节老人”的传说,他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每年过春节时,都要焚香设酒祭拜他,并在锦屏山上修建“观星楼”和铸造青铜塑像以示纪念。


春节活化石


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阆中,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城内大多由原住民居住,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民风民俗,延续着世代的市井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阆中保存着独特而丰富的春节民俗,被民俗专家称为中国春节文化的源头,各种春节时的节庆文化,也成为中国春节的活化石。这当中,自然离不开先贤落下闳的深远影响。


阆中人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每到这天,乡亲们都会家家熬一锅“杂粮粥”给孩子们吃,并讲述关于吃粥这一习俗的有趣民间故事。而农历的腊月廿三、廿四、廿五,则是民间的祭灶日。阆中的祭灶仪式十分讲究,有着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等级之分。一般灶王爷神龛大都设在灶房北面或者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有些人家还会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人平安无事。


在阆中的祭灶日里,最重要的便是送灶神爷,这仪式一般多在黄昏入夜后进行。人们为灶王爷准备糖瓜和用竹编扎成的芝麻秆和喂马的草料,并用糖涂抹于灶王爷嘴的四周。相传灶王爷会在这天上天庭汇报每家每户的状况,涂糖则是为了甜灶王爷的嘴,为自家多说几句好话。晚上时,每家每户就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秆和松树枝,将灶君请出神龛,与纸马和草料一起焚烧,以表示送灶君。每年除夕这天,人们再在灶前烧香点灯进贡果,进行“接灶”,将新的灶神爷像放上神龛,以求给新的一年带来吉祥。


在祭灶之后,人们就要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农历腊月廿三开始直到除夕,民间把这段时间称作为“迎春日”或者“扫尘日”。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而真正的除夕之夜,则成为过年里最期待的重要部分。在古代,人们也将过除夕称之为“守岁”。这一习俗最早始于唐朝,在诗人孟浩然的诗里便有提道:“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阆中人认为只有过了二月二春节才算过完。因为二月二时正处于惊蛰前后,正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相传这天,人们曾用玉米炒成玉米花救出了被玉皇大帝惩罚的玉龙,使得大地又开始被春雨滋润。而这一习俗一直被延续下来,每年二月二,人们都要炒玉米花来孝敬玉龙,“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这一民谣一直流传至今。


2009年9月,阆中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春节文化之乡”。2011年12月,我国唯一一处以春节文化为内涵的“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在阆中古城正式对游客开放。2017年,四川省公布了首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名单,“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人入选。落下闳用自己的卓越才华与孜孜探索,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家乡留下了极具吸引力的文化传承。

喜欢雪狼99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