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千年吟魂归去来兮(上)

送交者: 羞玠[☆★声望品衔8★☆] 于 2020-07-20 16:00 已读 663 次  

羞玠的个人频道

+关注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美誉,文风昌盛,诗咏华荣。传统诗歌创作活动,始见于晋,生发于唐宋,发展于明清,繁荣于清末民初,有着1000多年历史,涌现过不少著名诗人和传颂千古、精妙绝伦的诗词作品,以及别开天地、风行海内的诗学著作。
    
      东晋太和二年(367年)《光孝观于山碑记》,刻有“我有一庄园,寄在于山边”等诗,是现知福州最早的诗咏。南朝时,谢飏、虞愿、王秀之、王德元、范缜、萧机等文学家、哲学家,先后在福州任职,推动了当地文化发展。



      唐至五代十国,中原入闽文人更多,福州诗咏逐渐繁盛。任福州刺史的裴次元,在冶山建亭,作《冶山二十咏》题于其壁。当时福州名诗人有陈通方、陈诩、邵楚苌、陈去疾、欧阳衮、林简言、林滋、詹雄、王棨、黄璞、黄滔、翁承赞等,其中多数人都有诗集传世。韩愈曾赞誉“闽越有奇才,季民通文书,与上国齿”。宋初的“海滨四先生”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广施教化,出现了“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兴盛局面。在福州生活或任职过的蔡襄、程师孟、陆游、辛弃疾、曾巩、朱熹、杨时等,留下了众多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福州本籍诗人也名作迭出,陈烈、郑侠、张元干、郑思肖的关心民众、报国情怀诗词,都是满腔忠愤、掷地有声。陈烈为责问太守勒令百姓元宵节捐灯,作《题灯》诗云:
      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
      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
      犹恨笙歌无妙曲。
    
      太守闻后灰溜溜地取消了捐灯命令,还上门向陈烈“请安”。
    
      元朝时,福州籍诗人有林泉生、王翰等,客籍诗人有范梈、萨都剌等。陶宗仪称林泉生的《岳王庙》诗“脍炙人口”,该诗云:
      岳王坟上褒忠寺,地老天荒恨尚存。
      介胄何堪投狱吏,衣冠无复望中原。
      青山能掩苌弘血,落日空悲蜀帝魂。
      辽鹤不归人事别,吴宫青草又黄昏。 
      谁收将骨瘗西湖,已卜他年必沼吴。
      孤冢有人来下马,六陵无树可栖乌。
      庙堂短计惭嫠妇,宇宙惟公是丈夫。
      往事重观如败局,一龛灯火属浮屠。



      明初的“闽中十子”林鸿、陈亮、高廷礼、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王偁、黄玄,弘扬乐教传统,讲究诗咏音声之美,为建立以乐教为基础的明代诗歌美学体系,创造了良好开端。林鸿是“闽中十子”之首,被称明代开国后第一诗人,他为台江大庙山“钓龙台”和“钓龙井”作诗云:
      逐鹿屠龙事渺茫,空台依旧枕崇岗。
      衣冠神禹传莆裔,风壤宗周列职方。
      南粤云来螺浦白,东瓯天接虎门苍。
      登临送别兼怀古,不惜狂吟倒玉觞。
    
      当时主要诗人还有:傅汝舟、郑善夫、叶向高、徐惟起、曹学佺、张远、陈梦雷、许遇、黄任、谢道承、叶观国、郑洛英、孟超然、郑大枢、吴玉麟、龚景瀚、谢震等。学者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中说:“闽中才隽辈至,颖异之士颇多,能诗者十得六七,壶兰(莆田)以下,间有拗字,会城以上则居然正音,彬彬风雅,亦云盛矣。”
        
      清以降,福州文人雅聚、诗友唱酬、讲论诗文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特色。乾隆、嘉庆年间,萨玉衡、陈寿祺前后主闽中诗坛。萨玉衡被誉为清闽派诗人中“足以震扬一代”者。福州光饼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军队的军粮,历史上吟诵光饼的诗词不多见,萨玉衡有《光饼歌并序》云:
      当年击走矮奴魂,不教庚癸呼公孙。
      帐下末看炊火起,海边但见阵云屯。
      士饱挥戈甘血战,眼中个个将军面。
      犹胜宿舂百里粮,何须射猎千夫膳。


       (节录)
      福州为福地,自古温泉闻名遐迩,位于金汤境的“福龙泉”汤池,赞赏的名联甚多,陈寿祺曾手书:“非福人不能来福池,有龙脉才会有龙泉。”
    
      学者文人的评诗论诗活动也方兴未艾,逐步走向辉煌。萨玉衡著有《五代诗话》、续《全闽诗话》、《白华楼诗钞》,陈寿祺著有《左海诗钞》,梁章钜著《三管诗话》、《试律丛话》,林昌彝著《射鹰楼诗话》、《海天琴思录》,谢章铤著《赌棋山庄词话》,直至陈衍《石遗室诗话》、《元、金、辽诗纪事》、《宋诗精华录》、《全闽诗录》、《近代诗钞》,等等,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取得的成就足以令世人瞩目。
        
      此时诗社组织十分活跃,先后有“光禄吟社”、“宛在堂诗社”、“支社”、“讬社”、“秋社”、“说诗社”、“寿香诗社”、“志社”等等,经常聚会切磋诗艺,进行赛诗活动。起源于福州的“诗钟”(折枝诗)就流行于各诗社中,它是集诗词创作与智力竞赛于一体,极富才情、雅趣的吟咏活动。在福州以“诗钟”为主要活动的诗社多达四、五十家,还传播各地,推广至台湾,在全国颇有影响,福州有了“诗钟国”之誉。诗人易顺鼎在《诗钟说梦》中记载:“诗钟一事,自国初闽人记载后至今近数十年,乃有传作。余所见所闻,诗钟有刻本者,京师、山东、苏州、江南、湖北、安徽、粤西、四川等地。……闽固诗钟国,而阁学(指陈宝琛)实执牛耳。每数日必有会,每会必十余人,或二十余人,皆其邦之名宿也。”陈宝琛《沧趣楼文集》中专门提及“诗钟”掌故:“吾乡先辈每燕集,拈题为绝句,推二人甲乙之,集其稿为《击钵吟》,其嵌二字成一联,则目为‘折枝’,即世称‘诗钟’者,盖亦滥觞于百年中。郭远堂(柏荫)先生、沈文肃公(葆桢)皆喜为之。”林则徐也是“诗钟”高手,他曾作过“陈、人”嵌第一字一联云:“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感慨因循守旧,世风浇薄。

喜欢羞玠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