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叶向高生平及轶事(下)

送交者: 羞玠[☆★声望品衔8★☆] 于 2020-08-02 2:16 已读 991 次  

羞玠的个人频道

+关注

叶向高事迹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天启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名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名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代父理案


        隆庆年间,江西彭泽县民沈仲仁、沈仲义兄弟因析产争拆,壮诉县衙。县官李某按当时法律判决,除留给长孙一份财产外,其余均分。沈家兄弟又为好田争吵不休。案件又诉至九江府。九江通判叶朝荣曾代理过彭泽知县,颇有政绩,因此知府把此案委托叶朝荣审理。叶朝荣为人厚道,不愿因此案的判决会页罚兄弟中的任何一方,以免兄弟结怨更深。经多方劝说,兄弟依然互不相让。

此时,叶向高同意刚好到九江探望父亲。一日,向高见父亲愁眉不展,知是遇了为难之事,但又不敢冒然动问。朝荣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已为儿子觉察。于是,父子便有一番对话:

朝荣:"吾儿,你虽年少,而今已是进县学的秀才,不知吾儿在家,可曾与三个弟弟不睦过?"

向高:"孩子不敢有违严命,忘了庭训。三个弟弟聪明性事,儿爱之尤恐不深,实不曾有过失之处。"

朝荣:"若有一弟年细无知,对你不敬,吾儿将何以处之?"。

向高:"三位小弟从未顶撞过孩儿,即使有,也是孩儿之过。"

朝荣:"此话怎说?"

向高:"兄为弟之表率,孩儿一言一行,弟弟们都会仿效,此即为兄之责。只是,兄弟们实示曾有过不和的事。""好!好!"叶朝荣听了非常高兴,接着感慨地说:"沈家兄弟若能象吾儿这样,那就不至于如此。"至此,向高才明白父亲愁烦的原因了。他想替父分忧,试探雯:"沈家兄弟为何争执,大人是否对孩儿说说。"朝荣把沈家兄弟争财产之事详说了,发着,反同高:"依吾儿真,此事如何调处?"向高胆子壮了,便说:"让孩儿想想。"

第二天,向高代父草拟判词:"羊有跑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鹿得草而呼群,蚁良而报聚。雁行有序,蜂有奉王尔等兄弟因财反目,乃不如禽兽乎?可谓: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不仁不义,何以为人?"

叶朝荣觉得其中虽我过激之词,但理深情切。他深感高兴,就依此判决,果然使沈家兄弟醒司过来。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青芝三友


       连江县官头镇百洞山上,有两处岩洞分别镌刻有"三友岩"和"观仙洞"几个大字。这里流传着有关当年叶向高的趣事。话说叶向高游学到连江百洞山时,从丛林中隐隐见到有一禅寺,心想,这必定是久负盛名的青芝寺了,于是信步走入山门,只见孟溪环红,环境幽静。他就向当家和尚请求进寺中借个地方读书。住持僧见向高是个笃实君子,也就答应了。数日后,晋江人廷机应好龙董应举之邀,同游百洞山当他们走到弥猴岩前,见一青年在冉石边聚神苦读,便向前施礼:"兄台请了。"这青年就是叶向高,他见有人向自己打招呼,不敢怠慢,立即放下书本,躬身回礼:"二位兄台请。"俗话说"惺惺惜惺惺",同是读书人,不消片刻,他们就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三人在青芝寺结伴读书,成了同窗好友。

一日,他们遍游百洞岩各处胜迹,留连忘返,直到黄昏时候,才匆匆回归。当他们路过观仙洞时,山岭上刮来一阵清风,林涛声中,信佛有女子轻歌曼舞之音,三人不约而同地驻足探视,但眼前暮色苍茫,一无所见。李同见时已不早,催促叶、董二人赶路。行不数步,走在后面的董应举罕然听到背后传来女子的逗笑声:"三人同行两相。"他回首张望,茫然间又听那女子的声音:"回头看我是侍郎。"他感到惊奇,侧耳细听,却再也听不到别的了。回到住处,董应举向叶、李二人说了刚才的奇遇,三个都受了鼓舞,尤其是叶向高,他前年在石竹山得梦"玉带环腰",今天又遇"宰相侍郎"的奇事,自感前途无量,但他掩饰激动的心情,对李、董道:"谋事在人,我们还是读书要紧。"话说后来,叶向高、李廷机同朝为相,董应举也官居工部侍郎,到叶向高告老这日,听说比他先期矢取的董应举队居在百洞岩,便专程去拜访。但先一日董应举过江到长乐潭头去了。访友不遇,旧地重游,叶向高未免感慨万千,在青芝寺赋诗二首,流传至今——

其一:

菡萏峰高俯碧流,孟溪环绕近沧洲。

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仙山壮客游。

古洞云深存蝙蝠,悬岩石出象猕猴。

千年胜迹今放辟,好对青樽共柏浮。

丹梯百丈接岩扉,古寺青芝隐翠微。

山馆夜深闻虎啸,海天秋晚见鸿飞。

闲随樵伴时看奕,静掩禅关自息机。

我已投林君早出,沧江未许恋渔矶。

白银试人心

叶向高当了内阁道辅后,登门求情的,托事的,度过忆的,络绎不绝。因为此事,他得罪了不少人,最后,得罪到妻子俞氏的娘家了。原来,俞氏有个倒子名柳玉,天天缠着姑妈,要姑丈给个小官当。有一回,向高到岳家,俞氏就带侄儿拜见向高,说:"侄儿大了,在家闲着,你给他捎个事做吧!"向高素知此侄不学无术但不知心地如何,便想试他看看,拿了两人银子给他。柳玉喜出上,接了银子转身就走。向高又拿出两给身边的亲仆马细职。细取随手把银子垫在盯脚下,把桌子垫平了。向高见状,哈哈大笑,随即严肃地对俞氏说:"夫人,如有官位,宁要给细职,不能给柳玉。"俞氏在:"这却为何?"向高解释说:"你看刚才柳侄见钱满面喜色,抓了就走,而细职想的却是把钱用在什么地方好。这细职若当了官,即使无能,也不会害民,而柳侄一但做官,定是害民的贪官无疑我年中有本领,天大的事都可干,就是不能当官。"俞氏也觉有理,就不再为侄儿求情了。柳玉在向高告老后,构无望了,天天在酒楼茶馆鬼混。一天,他在小桥街喝得大醉,酒钱不付就七颠八倒地走了。老板向他讨酒钱,他破口大骂。

老板气了揪住他说理,柳玉挥拳便打在胸口大骂老店家,被打得"五岳朝天",一命呜呼。人命关天,县官闻报,即派后役捉拿凶手,定成死罪,打入死牢,俞氏获悉后慌忙报给向高:"老爷,不好了,柳侄真的做出天大的事了。"向高汉为然地说:"这等傻瓜还能干什么大事?"俞氏急了,说:"哎呀,老爷,柳侄打死人命啦!"向高一看俞氏神色,也惊住了,叹口气说:"杀人偿命,国有明典,有什么办法呢?"俞氏见向高不管,就将他一军:"此事是你惹出来的,当年你许他说天大后都可以干,柳侄以为有你做靠山如今真的干也伤天害理的事来,你却袖手不管!"向高反将她一句:"你当姑妈的,一碗饭都不送去,还说我呢!"俞氏被兄弟哭求不过,终于想出了一个试探的办法。

一日,俞氏夫人提篮到监狱送饭探监。狱座见宰相夫人来的急报知县。县官慌忙出迎,说:"卑职误听凶手是刘玉,实不知乃尊侄俞柳玉。"言下这意,早知是俞氏的侄儿,就不至定成死罪。俞夫人心中自然明白,口中连说有愧:"侄儿伤人致命,我有何颜见人?既然县尊大人阻我探监,我也不敢违制,就此告退。"富有

官场经验的县令,也不挽留,回衙后依据俞氏"伤人致命"的提示,把原定"酗酒打死人命"改为"酒醉误伤致命",免去柳玉死罪,改判为徒刑。

·父不如子


        "状元无子翁正春,宰相无子叶相公。"这流传在闽县和福清民间的两句话,说的是翁正春中状元后"停妻再娶",叶向高"存人风水"两人都损了"阴德",被天公责罚"绝嗣"。其实叶相不但有子,而且儿孙成群。只因其长子叶成学比他早死,古时候无长子送终,就被为是没有儿子罢了。

叶成学聪明灵秀,学识不凡,但是,他不愿走科举功名的道路,常常做出"慷慨好义,急人所困"的义举。朝廷荫赠给他一个"尚宝司丞"的虚衔,他找了借口急急回乡,第二年便在家病逝。中城学虽然只活了三十六岁,但在本县民间仍流传着许多赞誉他的故事,这里例举一则。

原来本县有一林姓大家事叶相同朝为官,在京任吏部郎中,人称林计部。当时官场中同年、同乡、师生之间结党成风,称为"门户"。林计部想用联姻办法,攀附向高,就主动上门提亲,表示愿意将自己才五岁的女儿与叶相孙儿订亲。叶相看出他的心思,便委婉地说:"孩子们还小,来日再议。"事情就这样抢下来。转眼过了十年,林计部已逝,家道中落,这段婚事自然无人再提。而叶成学却为了此事与其父进行了一场"舌战":

成学:"林家十年前已提婚事,算是有心了。"

向高:"为父当年没有答允。"

成学:"父亲也未明白拒绝,林家一直在等。"

向高:"现在林家亦未再提此事。"

成学:"林计部已逝,家道衰微,他家不好意思再讲。"

向高:"那就好了,不提便罢。"

成学:"不!就因林家败落,我们倒要主动联姻才是。父亲明白,我叶氏先世也是细微之家,祖你们起才有了功名,父亲身居黄阁,显荣已报。然而孩儿不肖,难保永久富贵,他日有人也对我叶家冷眼,我们将何以处?当年父亲怕外人说借联姻来官官相护,情有可原。而今计部已尼辞世,我家如有重提婚事,外人必以为我们趁人之危而毁除婚约。"

一席话说得向高终于改变自己的主张,叶、林两家终成姻亲。世人因此称赞成学,说向高"父不如子"。

石竹惊梦


相传,叶向高年轻时普到石竹山祈梦求签,问卜前前。

一日,适逢清明佳节,县学放假让学生游春。向高便与同学刘镇,方茂学一起到石竹山游览,只见进山道上,仙公楼里,上香的,求签祈梦的络绎不绝。秀才们受了感染,也买了香烛,拈香拜佛。叶向高拿过签筒,抽了一签,见签谱上写着:"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心中冷了半截。这不是功名无望么?他这样猜测着。

同学们也百思不解。年纪稍大的刘镇,多了一些见识,鼓励说:仙公的签,历来深奥莫测,还是请教住持师父,或另有解说。向高觉得有理,就请老和尚详签。老僧见多识广,见他一表堂堂,聪明俟秀,看了签谱却垂头丧气,心想年轻人奋发读书,追求功名,不可冷了他们的心。于是满面堆下笑容,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说:"公子求的是上上好签,可喜可贺。"向高不信,和尚解释说:富贵无心想"想"字去了"心"不是"相"字么?功名两不成,"戊戌"两字都不象"成",这是预示公子将在"戊戌"之年会官居相位。这一解说,给向高极大鼓舞。可是回去之后,冷静一想,又犯疑了。他推算着,自己属"羊",今年一十八岁,值丙子年。他屈指算,丁丑、戊寅、己卯、庚辰......,到了戊戌,自己才一十和岁,未到"不惑"之年就能入阁拜相?自己连举人、进士尚未考取。此话岂可相信?"十载寒窗勤苦读,几个马上锦衣回?"他摇摇头,决心二上石竹山,祈梦以求印证。

老和尚见向高又来祈梦,知道此生对自己的解说还有怀疑,只好热情接待。这夜,向高梦见自己在游山时随手折了一条竹杆做拐杖走路,不小心一滑手,竹竿插着肚子了,他大咕一声惊醒了。他感到这又是"不祥之兆",再请老和尚圆梦时,老僧为难了。他知道前次自己把签谱解释得太显露了,不无漏洞。而这梦,实在难圆,只好含糊其矢,连说"公子好自为之。"向高满腹狐疑,下山因去。路上听许多香客说,石竹山下一老人详签圆梦甚灵,就想去试试。走到真武殿,见老人在犁田,一时心急,就站在路边说:"老丈,我昨夜得一梦,请你给我详说。"接着说了梦见的内容。老人见向高不甚礼貌,便说:"竹竿刺腹,十死九不活。"向高听了一惊,觉察自己失礼,马上脱下鞋袜下田向老人道歉。见他知过能改,气也消了,说:"让老汉再想想。"他沉思片刻,面露嘉奖以,说:"公子,这可是吉祥的梦。竹竿是驶船的篙,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官大肚量也大中汉前刻出语不逊,请公子见谅。"向高满心欢喜,谢过老人,回县学去。

数日后,向高又犯疑了。他想一梦两说,这可要扰乱自己的心思啊!宁信谋事在人,不可尽信天命,于是更加勤奋攻读。后来,果然学业大进,中举人,登进士,入翰林,居相位。只是入阁时不在"戊戌",而是"丁未"年了,时年已四十九岁。他不能用宰相的肚量去存污纳垢,和魏忠贤一帮奸邪同流合污,以致被魏党排挤出阁,一事无成。因此,叶向高晚年再登石竹山发出"一自名山传梦后,因今玉带愧横腰"的感叹了!

坛主:都是可怜人间于2020_08_02 2:17:36编辑

喜欢羞玠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