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地图见证福建历史文化——秦汉以前

送交者: 羞玠[☆★声望品衔8★☆] 于 2020-07-02 13:52 已读 2225 次  

羞玠的个人频道

+关注

福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18万年前,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开始在福建留下较多痕迹。

地图摘自《福建省情地图集》  审图号:闽S【2014】16号


福建最早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三明岩前镇旧石器时代“万寿岩遗址”得到展示。其中灵峰洞发现的打制石器距今18万年。

万寿岩船帆洞地面是距今二、三万年前用鹅卵石人工铺成,十分罕见,在我国首次发现。



万寿岩船帆洞地面

距今一万年前后,福建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清流县沙芜乡和东山县分别出土“清流人”、“东山人”人骨化石。这两处遗址与台湾“左镇人”的打制石器有共同特点,是闽台之间最早的文化联系。这时是地质冰河时代末期,闽台之间有一条“东山陆桥”贯穿,两岸人类可以方便地往来。

大约在七八千年前至三千年前,福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遗址有:滨海地区的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福清东张遗址等。它们的文化面貌与台北大坌坑、高雄凤鼻头遗址有许多相近之处,并体现了新石器时期闽台两地先民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闽北地区新石器遗址主要有浦城县牛鼻山、下山尾,明溪县南山,光泽县马岭等遗址。它们的文化主体风貌与闽江流域是一致的,但具有较强的地方风格,且受到长江流域文化与岭南风格的影响。



昙石山遗址

昙石山遗址地层达数米,年代从5 500年前延续到3 000年前,时代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初期。昙石山文化是福建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典型。

福建青铜文化大致始于商代中晚期,大体有三块较明显的区域特色——闽江下游有闽侯黄土仑文化遗址;闽南地区有漳州虎林山遗址,南靖土地公山、鸟仑尾、狗头山遗址等;闽西北山区有光泽白主段、武夷山葫芦山、浦城猫耳弄山遗址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接近瓷器硬度的印纹硬陶,反映出当时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浦城猫耳弄山遗址陶窑群

浦城猫耳弄山遗址陶窑群,在500平方米的山坡上分布着由一条风道串连在一起的9个陶窑,是现代龙窑的初形,其规模之巨大、烧成温度之高,令学术界重新评估南方的制陶文化。

闽越国的起始,见于西周时期文献关于“七闽”记载。“七闽”是臣服于周王朝的“邦国”或部落联盟,应是纯粹的“闽族”人。春秋战国以降,“闽族”人渐渐与以浙江为中心的越人融合,至迟战国晚期出现了“闽越国”。




地图摘自《福建省情地图集》  审图号:闽S【2014】16号

秦代闽地(包括福建及浙江、江西、广东的一些地域)的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标志着闽地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版图。

 



地图摘自《福建省情地图集》  审图号:闽S【2014】16号

秦末无诸和摇参加了反秦起义。西汉政权建立后对闽越族实行分而治之,在秦闽中郡的地域内立了三个王: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公元前195年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公元前192年“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



地图摘自《福建省情地图集》  审图号:闽S【2014】16号

闽越国初创时人口很少,仅“千人众”。至汉武帝时,闽越王已拥有“甲卒不下数十万”,在闽地数度闽越族内部纷争并且与汉王朝发生龃龌。汉武帝认为闽越山高路险、强悍难治,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闽越国灭亡。但随后散居故土的闽越人又逐渐聚集,自立为县。同时,北方南下的汉族人民也与日俱增,汉族和闽越族开始杂居混合,并开始融合。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制器皿已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是现存闽越国文化遗存最丰富的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闽越国在福建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大量外来文化(包括先秦的越国文化与秦汉的中原文化),此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建造时间,有认为是汉武帝迁移闽越人之前建造的,有认为是迁移后散居故土闽越人聚集后所建,但从规模和发掘中遍地瓦砾、处处炭遗和烧痕,应认为是迁移前建造的,当时居民在汉军押解下而弃城北迁。



地图摘自《福建省情地图集》  审图号:闽S【2014】16号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庭设东部候官于故都冶,驻军镇守。东部候官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初为军事机构,后兼理民政,因机构设置在冶,故也称冶县或东冶县。



地图摘自《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审图号:闽S【2003】034号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分东部候官地置建安、汉兴、建平、南平与候官五县,又立南部都尉于建安(今建瓯市)。



地图摘自《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审图号:闽S【2003】034号

闽越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其最兴盛期应为战国晚期至东汉初年。其历史内涵和特点可从建筑、陶器、墓葬三个方面体现。

其建筑特点为:城邑建设一般选择在山陵上,临近溪流和开阔地,布局上因地制宜;城邑规模不算大,但多有宫殿、宗庙和仓廪,带有强烈的军事堡垒色彩。

其陶器特点为:造型奇特,形制大多与广州西汉前期墓葬出土的“南越式”一致,装饰手法基本分为拍印和刻划两种,制作以羼细沙的泥质灰硬陶为主。

其墓葬习俗为:墓葬形制一般是长方形坚穴土坑,有不使用棺椁或使用棺椁两种;随葬品一种以闽越式陶器为主,一种以汉式仿铜陶礼器为主。

闽越文化,相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或地区性文化。地域文化之所以为地域文化,是由于各地域之间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的某些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地域文化的某种特质。“闽越”所代表的地域范围大体与今天福建全境相吻合,其主要特征是多山、多水,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和“闽水泱泱”之说。福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闽越族人“山处水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衍生出以山海相交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创造了闽越文化内陆性和海洋性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关于闽越文化的特征,自先秦以来的史籍文献多有记述,大致可归纳为:崇拜蛇图腾,断发文身,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山处水行,好食腥味,种植水稻,行悬棺葬,拔牙,行巫术等等,多达20多种。应该说,上述闽越文化的特征涵盖了闽越族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大体反映了闽越文化的基本面貌。尤值一提者,自古以来,闽越族就是“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民族,他们善于造船,长于操舟,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富有东南特色的“舟楫文化”。毫无疑问,闽越时代的“舟楫文化”充分体现其文化中的海洋性特质,是为后世福建海洋文化传统之滥觞。


喜欢羞玠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