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清谈(五)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人们经常会说,一个人有两商,情商(EQ)和智商(IQ)。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提出四商,深以为然。除了情商和智商之外,还有体商(PQ)和灵商(SQ)。体商,很显然是指身体素质,那灵商呢?那是人的灵魂Spirit,包括三观和意志,也就是精神力。这四商都高的人,颇有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意思。我们可以发现四商中,智商和体商很大程度靠遗传,情商部分可以后天培养,只有灵商完全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人常说“修行”,修行是在修什么?其实修的就是我们的灵商,导正三观、磨练意志、加强精神力。对于修行来说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什么?我认为是识因果。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之心即是断绝恶因之心。刘震云先生的新作《一日三秋》中讲了一个魔幻故事,主人公明亮,三岁时母亲自杀,随父亲离开延津到了洛阳,之后父亲再婚,被父亲寄养在延津好友家中到十八岁。因为父亲偷偷支付抚养费被后妈知道,切断了明亮的经济来源,养父无力支持,明亮只能退学到一个饭店做学徒,学习炖猪脚。这样一个多么悲惨的人生开局,但因为主人公的无所住之心断绝了恶因,从他的因果之网中跳脱出来,开启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这不只是什么励志小说,而是反映一个现实:恶因生恶果,只有断绝恶因才能断绝恶果,跳离因果循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因为众生都在遭遇恶果时才会害怕、后悔、焦虑甚至怨天尤人,但不会思考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产生这种恶果,也不会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改进,进而不断重复错误,陷入恶性因果循环之中。什么是恶因?从个人内因角度,主要是中国人讲的“贪痴嗔”,西方人讲的七宗罪,包括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其实东西方文化大体都差不多。这些都被普遍认为是人性中的弱点,大众普遍的认识是克服这些人性中的弱点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是崇高道德的表现。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值得人们仰望,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人心中的道德。虽然康德是我的偶像,但这里我不得不提出异议,道德不是崇高需要仰望的!道德是人性的必需,是每个人都日常能做到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要回归“道德”的本意,即老子的主张,道德,是循道之所得。一切遵循道的行为本身是能让人获利的,这种利不是世俗所理解的金钱名利,而是实实在在的善果。现代人把很多虚伪的东西都加入到“道德”中,比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舍身成仁、捐款慈善、甚至提倡素食主义。我承认,如果能真心做到以上这些的人都是崇高的可敬的,但这些不是道德的基本内容。每个人都能做到遵循道来断绝恶因,让自己跳出恶性因果循环,受益的是自己,这是真道德。今天先谈到这,未来在我谈认知偏差的时候再深入谈谈由著名的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的认知偏差的概念,其中基本归因偏差或是简单归因缪误,是人们经常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它们是妨碍我们认清因果的障碍。
已标注为半山清溪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