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清谈(一)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正经地写点东西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时间少。很多时候想写点,但是因为写某个主题需要一个完整结构,构思了很久但一直没时间动笔,就忘记了,所以一直耽搁下来。最近受一个网友的启发,看到他的文章很多都是碎片化的,像某种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有听众没听众,写长写短,有主题没主题都无所谓,先写出来。这可以算是think loudly,也就是头脑风暴。写多了,可能主题就出来了,结构就能补完整了。所以我也打算用清谈连载的方式和自己对话,主要内容也是我们版的名字--万象,时政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历史等等。如果有朋友感兴趣我也很欢迎与大家一起讨论。
今天就拿之前已经写好的关于道德经当作首发,以后的内容会不定时更新。(一)
《道德经》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
我说句绝对一点的话,绝大多数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不可能不知道《道德经》。但是另一方面,《道德经》又是中国经典中被误读最严重的一本书。这篇文章我想聊聊《道德经》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人会不服,你凭什么聊《道德经》,你又不是国学大师!没错,我不是国学大师,正因为我不是国学大师,所以我读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养成一个习惯,同时也分享给大家。我总结为竖读与横读。所谓竖读是对历代注经学者对经典注释的综合,横读是对经典的时代背景做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真意与他思考的逻辑。我们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为能在现实生活中作行为指导,需要结合现实情况,灵活运用从哲人那学到的逻辑,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如果只是牵强附会流于表面的理解,逻辑不能自洽,最终会误己误人。好,闲话说多了,我们进入主题。
想理解《道德经》就必须先了解《道德经》成书的背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最主要的是四家,儒、墨、道、法。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家代表是墨翟,道家代表是老子、庄子,法家代表是韩非子。《道德经》又称《老子》,据传是春秋时老聃即老子所著。史学界比较认可的代表人物的时间顺序是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但是从著述的成书时间来看顺序是《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所以《老子》普遍被认为不是老子本人亲著,很有可能是托老子之名,至于是不是老子本人的思想,就不好说了。(这里我是参考易中天老师的《诸子百家》,他的理由是,墨家在孔子之后成为显学,盛行一时,而在《墨子》一书中完全没有提到《老子》甚至老子思想,这说明两种可能,其一是《老子》尚未成书,其二是老子思想不为人知。我比较认同易老师的观点。但不管怎样,这些都是学术界的争论,没有对错。)《老子》被道教奉为经典,尊为《道德真经》,与《庄子》(《南华真经》)和《列子》(《冲虚真经》)成为道教经典。
我们撇开宗教,单说《老子》的思想,它所处的是什么背景?这就是我说的横读。大家都知道,那是春秋战国时代,用句耳熟能详的话说,礼崩乐坏,具体点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里的礼乐是什么?就是周礼,是周公发明的,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家天下体制,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制度创新。天子、国君、大夫、家臣、士人、平民这样的等级制度,非常适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固化的等级制度越来越无法平衡社会各个利益阶层,逐渐出现国君攻伐国君,大夫谋逆国君,家臣控制大夫甚至国君,然后天下大乱,这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先贤们开始百家争鸣,而争鸣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要为这样一个混乱的世道开出药方。诸子中最早记载的是孔子,主要主张是仁爱;接下来是墨子,主要主张是兼爱。孔子要复古,他的古是周,要复的是周礼;墨子也要复古,他要复的古是商,因为他主张信鬼神。为了实现理想,各位先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采用,孔子周游列国,墨子到处游说,商鞅毛遂自荐,唯有道家先贤反其道而行。是道家不关心这个世道吗?不是!《老子》整本书就是以帝师的身份(老子曾是皇家图书馆馆长,在当时绝对不是一般人能管理图书的)对帝王的训诫。《老子》的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无为,理论依据也是复古,他要复的古是上古黄帝轩辕氏,这也是为什么道家除了“老庄”,还有“黄老”的别称,所以《老子》并不认同周礼,不认同儒家,主张绝仁弃义。
了解了《道德经》的背景,我现在聊聊大众对《道德经》最常见的误读:
首先,《道德经》中的道德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中的“道德”,《道德经》中的道,首先是天道然后有人道,天道是无,人道是有。德即得,即遵循天道后之所得。
然后,《道德经》是给谁看的?很多人认为是给大众看的道德修养书,其实不是。我之前说了,《道德经》是写给帝王看的治世之书。书中动不动就圣人怎样怎样,圣人是谁?肯定不是我,也不是看本文的你,而是上古圣王,如黄帝轩辕氏、神农氏。甚至都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圣人,如文王、周公、孔子。
第三,不争与无为?既然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那这个不争与无为就不是指普通百姓不争与无为,而是统治者要不争与无为。统治者不要与民争利,民才会拥戴;统治者不要有为瞎折腾,民才能有空间有为。
第四,自然。《道德经》中的自然与我们现代语境的自然是两回事。现代语的自然是“nature”的翻译,来自日本,与philosopgy -“哲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同样的产物。《道德经》中的自然与成语自然而然是同源的,即本来的样子。所以道法自然,不是在道之上还有个“nature”,而是道是自为的,道按照本来的样子运行。
第五,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肯定不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圣人也应该顺其自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少翻少折腾。什么叫自然?人该吃饭吃饭,该生娃生娃,实腹、健体、少欲,过简单、淳朴、充实的生活。大家都这样,国家还需要什么仁义礼乐?还要什么圣贤巧智?所以,帝王们,你们不要宣扬巧智圣贤啦,也别要仁义礼乐那套啦,要不言之教管理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不是大家片面理解的《道德经》鼓励愚民鼓励反智。《道德经》开篇就讲事物的两面性,所以人们一定要看到“智”的两面性,绝弃巧智才能回归淳朴。 正本清源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不是如很多人理解的给普罗大众修身养性鼓吹清净无为的道德教科书,而是领导者修炼手册。这样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道德经》里有很多让人觉得很厚黑的手段,比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当然现代人不可能有机会当帝王,那我们该如何运用道德经的道理呢?这我留待以后再说。
这篇写完之后,才看到九哥发了一篇与我论道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bbsid=2091&tid=3483230,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
我对辩论的态度很简单,就是逻辑性。逻辑自洽的未必一定对,但逻辑不自洽的肯定有问题。任何人都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强求;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我永远站在逻辑的一边。
已标注为半山清溪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