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华漫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这部技术力爆表的国风动画,刷新了我对毕设的认知丨Anione 专访(下)

送交者: 等边直角三角形[♂★★★★三儿★★★★♂] 于 2020-07-03 16:27 已读 456 次  

等边直角三角形的个人频道

+关注

学术趴:最后的彩蛋效果确实非常好,我听说黎逸同学是负责概念设计的,在花絮里提到,影片迭代了多个版本的概念设计,请问在迭代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取舍,又如何敲定了最终的版本?



黎逸:概念设计其实和我们的剧本以及世界观的设定是相互嵌合的,在剧本设想阶段,一切还是未知数,相应的概念设计也更开放、更丰富。随着剧本渐渐成型,概念设计会慢慢匹配剧情设定,再反复修改,最终得出了现在这一版,综合来讲也是比较适合剧本设定的。



钟鼎:是的,概念设计的成型也是综合考虑的结果,剧本是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想出来的,也打磨了很久。具体来讲,其实从上一届毕设展结束的第二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想这一届的毕设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在开了很多会,琢磨了很多种方案后(甚至会为了打开思路去看“开心麻花”)。真正确定了星河、星宿这个题材是去年9月份之后的事了。



而即便有了大方向,考虑到周期、制作等因素,想法也一调再调。黎逸同学的概念设计方案很早就开始迭代了,因为图像往往更容易使人迸生出想法,概念设计的迭代也是不断激发剧本灵感的过程。





在剧本设计中,根据“星宿”和“银河”的字面意思,有些元素是我们一开始就想到的,比如说“以水为地”。至于场景中设置的元素,我们却在不停地修改。银河中可能会有神兽等生物,所以一开始,哪怕是朱雀,玄武等也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而剧本打磨的后期,我们希望能体现出中国韵味——如留白、禅意这些元素,希望能让画面更极简,更纯粹一些,就把场景中本来设置的元素都去掉了,去掉后又发现画面太空,于是又重新加回来了一些元素,比如说像银杏树等等。





现在这个版本是我们经过不断的推敲得到的,即便在做场景的阶段,剧本都还有一点微调,比如说布的摆放方式等都在根据实际制作情况而不断改变。事实上,我当时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要给出至少二三十套概念设计方案,大家在花絮里看到的,已经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了。



学术趴:说到留白和禅意,在影片的最后,天幕崩塌,世界归为纯白的视觉效果与之前的画面风格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可以谈谈这一部分的设计考量吗?



钟鼎:这个对比有两个出发点,首先是因为我们还是想做得更“中国”,影片前半段已经很“极简”了,那就把后半段做得更极简,让它近乎归于虚无。





李嘉馨:其实我们在讨论影片元素的时候也提到了留白,但是在前半部分场景设计中体现的不是很多,而我们也想让影片有一种视觉上的反差和变化,再加上配合织布的设定,就一拍脑门想:“啊!那要不就全白吧!”刚好也更符合中国式的禅意。





“虚无”场景解算



钟鼎:对,第二个原因是虽然我们在制作场景时的审美压力会高,但是技术压力会降低,纯白在光线处理上也不会太复杂,这也是一个考量,算是制作上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因为艺术和技术一定是相互制约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认为既然做一个设定,就要尽量做到纯粹。我们的设定是织布,那么干脆所有的东西都是布。在设计剧情的时候,我们把世界观想得很庞大也很完善,就世界观而言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短片的容量,几乎到了可以支撑一部电影的程度。之所以想得很庞大是因为,只有一个完备且复杂的世界观中才有元素可以抽取。





其实同学们一开始有一个想法,后来被我舍弃了——在同学们最初的设想中,影片中的“布”是有“降维”能力的,这种能力使三维的星宿跑到布上就会变成二维的平面刺绣。关于这个设想的镜头直到layout阶段都有保留,然而却在三维制作的过程中删去了,镜头的内容是布在世界崩塌,往下坠落的时候会盖到银杏树,随后银杏树也遭受“降维打击”,直接变成布上扁平的刺绣。



虽然很可惜,可是我之所以选择删掉这个镜头是因为我会觉得观众不一定能看懂,或者说即便能看懂,布将银杏树从三维转化为二维的过程也一定要非常充分。而问题在于银杏树的模型极其复杂,以至于我们都必须要用代理的方式才能完成渲染。如果说要将银杏树复杂的“三维”枝叶“舒服”地转变为“二维”枝叶,恐怕这种效果只有专业的CG团队才能实现。考虑到这个原因,干脆就舍弃了,但是“由布组成的世界”这个设定还是保留了下来。



学术趴:短片的刺绣动画可谓是点睛之笔,二维TVP加到带动力学的三维布料上,从二维原画的绘制来讲,需要高度匹配到三维软件中的动态效果上,这二者是如何结合的,可以谈谈制作心得吗?



钟鼎:刺绣动画的概念很早就有了,只不过观众现在看到的也是不断的迭代得出的结果。开始并没有把刺绣效果设想得这么复杂,只觉得用二维方式画上去就可以了。虽然也考虑过用三渲二的方式去做,但是以我个人的感觉来讲,三维整体的效果还是偏“硬”,技术感很强,我希望在影片中有所改变,也不想让这部短片成为某种技术或特效的堆砌。正好我们团队里有一位从动画工作室转过来的同学,她比较擅长二维动画,在做测试的阶段她完成的绘制效果就非常好,所以我也就确定走二维刺绣的方向了。



除此之外,我们在参观广州JC动漫馆的时候,观赏了许多传统动画作品如《猴子捞月》的原画真迹,这些真迹的手绘效果很有艺术感,我很喜欢,从而也坚定了走二维手绘的方向。



而后来在把二维动画匹配到三维布上的过程中,在技术测试时,我们觉得不能只是单纯地画上去,既然是“布”就要有“绣”的感觉,这个其实很有难度。而我当时并没有给负责制作的同学提供任何方向,只是提出了要求哈哈。





最后是张嘉俊同学使用了substance
designer,把整个二维的动画效果用程序纹理的方式进行了一个“批处理”,这样处理以后就把整个效果转换为了一套基于PBR的物理渲染流程,也就是说对应了我们渲染器流程的一整套贴图——包括颜色、高光、粗糙度和凹凸等等。这样一套流程就是能够一层一层、一个通道一个通道的进行贴图工作,每个通道读取的都是动态贴图,最终呈现出了现在的效果。



材质的问题解决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二维动画和三维效果位置匹配的问题。起初大家在做布效果时都把注意力放在解算上,并没有考虑到UV层面,而有的布是一开始就解算完了。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展平”,再去做UV,而做了动力学效果后再去展UV就很难实现对位。最后也是重新找人把UV摆直、摆正,才把画的二维动画匹配上去。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高级还是低级的技术,我都不太希望学生把精力放在重复性的劳动上,当学生知道怎么做时,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找人代劳,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艺术的呈现和画面效果上,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保证最终效果的呈现。



学术趴:小猴子以及各种星宿的刺绣材质使用的是混合贴图,为了凸显星宿的灵性,在刺绣的材质以外还加入了发光层,可以详细谈一谈创作者是如何模拟出这种“动态刺绣”的灵动效果的吗?



钟鼎:这个其实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的结果。只不过我已开始要求的是一拍一,最终时间不够只好做一拍四了。



李嘉馨:哈哈自己看不下去就必须得好好修改。



学术趴:从视觉效果上看,小猴子从“二维”转化为“三维”,请问这种跨维度的视觉特征是如何把握的?



李嘉馨:其实是三维的版本先设计出来,我们有一个组员专门负责设计二十八星宿,在设计小猴子的时候,也是在三维版本的基础上提炼概括了一下。





钟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在配色上,影片中三维的猴子和二维的猴子其实是不一样的(笑),告诉大家一个小笑话:在设计小猴子的二维版本时我们是有些“头秃”的。首先浅色的布上肯定是用深色的刺绣,这一点是确定的——当然最初我们在三维和二维版本的配色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以黑色为主的颜色设定。



而做出来以后,有个朋友就说…这只猴子很像“某某某猴子”,然后当时我们也非常郁闷,当然众说纷纭,然而为了避免部分观众会觉得小猴子的外形像所谓的“某某某猴子”,我们还是把三维猴子的配色换回了浅色的版本(因为三维相较于二维比较好改颜色),很庆幸观众没有太看出来两者的区别(笑)。



学术趴:在《落凡尘》中不论是前期建模、动作绑定还是后期渲染对硬件设施的要求都很高,尤其在水和毛发的渲染上尤其突出,请问团队有遇到硬件上的条件限制吗?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钟鼎:有的,而且这个限制非常大。如果关注我们每年的毕设就会发现我们的作品非常产业化,或者说至少有产业思维的意识在里面。我们每年都会去寻求一些行业内专家的协助和支持,主要涉及三个层面:



1.硬件



2.技术上的难度



3.经费



我是制作出身,却也不可能攻克所有的知识难点。自然,平时遇到挑战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解决,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当出现一些难题的时候,去请教专家其实是一点即通的事,可以省去不少精力。



至于经费,影片的最终效果很明显不是我们学校内的设备能完成的渲染级别,基于上述三点原因,我们每年都会去寻求和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赞助。





今年的技术顾问铁风扇动画工作室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动画制作团队,我在一开始和他们聊合作的时候对方就表示出了对这个项目的兴趣。说实话,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贸然的全力投入一部学生作品,而我当时手上只有往年的毕设,只能问他们有没有兴趣支持下我们,或者说大家未来有没有合作的可能。企业心里也没什么底,但是因为是互相是朋友,也答应了在我们遇到技术瓶颈的时候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包括很明确的提到可以给我们提供渲染的支持。



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硬件的问题——即便我们的短片已经算是非常的“极简”了,加上小猴子只有一共三个角色,场景几乎就是几棵树和布。我们的问题主要出在两种解算上,一种是毛发解算,另一种是布料解算。从技术层面来讲,解算对我们来说不算难题,同学们在大三的时候已经训练过类似的解算,当时做的是一只小老虎和一个长发少年,和现在的角色配置有一些类似,涉及到毛发、布料等等,技术上不构成难度,但是难的地方在于我们没有设备。





流程训练短片截图





流程训练片截图



做3d的同学都知道,解算是需要缓存的。如毛发,我们用X渲做缓存的时候,表面上已经做完了,但是如果不缓存的话,电脑在农场上渲染的时候会有很多节点,而这些节点在单机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单机是单节点的。在没有做缓存的情况下,当把素材送到渲染农场中渲染的时候,每一台机器渲染出的毛发位置都是不一样的,最终会导致渲染出的毛发不停地闪烁。



缓存是必要的,一帧毛发的缓存时间大约在20分钟到30分钟,而缓存的文件大约有十几个G到几十个G的容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电脑几乎只能用来渲染,进度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跟企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企业方就表示可以提供一些参数的建议,免去一些因为测试带来的麻烦。



同时我们的作品可以在企业那里进行缓存,他们会帮我们把调好的参数进行优化。我几乎是很放心地把渲染的任务交给了企业。说实在的,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停工了,连我都很难想象他们是怎样把这个任务扛下来的,在特殊时期还能为我们提供这么强有力的支持真的很令人感动。





校企合作成功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企业看到我们片子逐渐成型,对我们的作品也有了信心,企业方也希望用他们的知识和设备帮助我们把片子的效果呈现得更好,好让我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美术这一块,他们帮助我们为几个比较大的镜头设置了参数,做了解算,这样我们才能在表演、灯光、二维的效果上多花心力。



在国外,校企合作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在有专家指点以及相关解算的支持下,同学们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美术效果的呈现上。当然,这种合作也建立在一个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从六七年前开始我们就在寻求和企业间的合作,包括这次渲染。我们长期和蓝海创意云进行合作,企业方也非常支持我们,给了我们学生价,而效果不打丝毫折扣。在经费上企业也给了我们支持,只希望我们能够呈现出更好的作品。



企业和学生团队间进行的经验碰撞是双方受益的,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技术上的学习还是流程上的把控都是很好的锻炼;而对于企业来讲,有时学生甚至还会反过来要求企业呈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和学习的过程。



学术趴:《落凡尘》中运用大量粒子系统,请问在后期特效制作方面是如何把握如火元素或是星宿身上的流光效果的?



钟鼎:我们一开始想尝试二维火元素的效果,当时黎逸同学做了一个测试,但是在同学们讨论以后觉得在三维中实现会有些难度,所以就舍弃了这个方案,最后还是按照常规方法解算。火其实没有特别特殊的地方,只是在颜色上我们会有些考量,比如说火的中心不要太白,不要太写实等等,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刻意地减少火的层次,让它看上去有一些二维的视觉效果。





火元素测试1



火的参数也尽量调高,这样能保留更多细节,最终生成的vdb文件也可以在其他软件中调用。相对火而言,星宿的效果就更常规化了,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流体。





火元素测试2



学术趴:短片中的“织布”过程是由水和水中的金线一起完成的,二者的结合美轮美奂,请问金线的效果是如何处理的?创作者又是如何把握金线在水中的视觉效果的?



钟鼎:在最初的设想里,水中是有很多金线的,但是后来考虑到画面需要尽量简化,就没有让大体量的金线飘在水面上,从效果上来讲其实有些投机哈哈。黎逸同学做过一个编织的测试,这个测试是让金线织出格子,最后再化成水,虽然效果已经做出来了,但是对于质量和细节的要求都很高,我们在成片中不一定能把握这种效果,所以在最终影片中就变成了一种看上去像织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镜头旋转来规避了“织”的过程。哈哈影片也并不是那么完美的。





布料编制效果测试





布料特殊效果





水特效





最终效果



学术趴:团队真的使用了很多专业软件呢,对于动画专业的同学来说,除了基础的PS、TVP、AE等软件外还使用了例如substancepainter/designer、marvelous
designer、speedtree等软件,甚至包括UE4,这些软件大家是在平时课堂上就有所涉猎了吗,还是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跟进学习的呢?



钟鼎:大一时,同学们学习的是比较主流的三维软件,比如说maya,同学们本身也很聪明,因为软件间的差异并不大,所以学得也很快。到大三时,我们就很严格地让同学们做了一个流程训练,这个之前也提到过。从模型阶段到输出成片,我要求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到布料、毛发和植被以及粒子特效。当时几乎是原班人马做了一个时长大概三十多秒的小测试,像XGEN,marvelous

designer等软件都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的,包括maya自带的一些流体插件等工具都有涉猎到,而毕设制作中涉及到的substancedesigner就纯属现学现卖了。



我还是坚持一个观点,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技术都不会构成太大的难度,无非就是大家互相攻克或是找专家协助,即便是像Houdini这样比较复杂的软件,专家也会给我们介绍一些解算方法。当同学们有一个软件学习的基础时,延伸的学习就会更容易些。



学术趴:团队对于细节的把控非常严格,大到一棵树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的锯齿,可以谈一谈这种严谨的氛围是如何形成的吗?



有我的要求,也有同学们对自身的要求。用一句80后的梗来讲,就像《圣斗士星矢》里面青铜圣斗士打黄金圣斗士的时候小宇宙会爆发那样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在做毕设这种极度的压力下会爆发出“小宇宙”,从而能够呈现出比平时作业更好的效果。这也是团队的好处,周围人的监督会把你的潜力无限的激发出来。



李嘉馨:有时候可能自己做的时候不觉得,别人一看觉得不好,自己脸上也过不去,只能做到最好为止。



钟鼎:在我们团队中,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在专业上面面俱到,但是因为我们有分工,所以哪怕不是很擅长某一个领域的同学,也能在团队的带领下获得某种成就感和集体感。即便是最简单的勾线或是合成输出等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同学们将来步入社会,我们现在在团队协作中的训练也帮助他们更好的顺应产业流程,清晰自己的定位,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发光发热。



学术趴:从创作团队细致的分工来看,几乎每一位成员都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可以谈一谈您作为导演的感想吗?



钟鼎:如果我们真的希望中国动画能够崛起,就需要做更多和产业接轨的尝试,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欠缺和长处,才更有利于规划同学们自身的发展方向。



了解一部CG影片的专业制作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一个人制作的片子很有成就感,我也见过很多优秀的成片,然而就行业发展来说,个人一定要学会融入集体,团队协作的观念于个人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个人来讲,要尽量做到“一专多能”,有些事可以不去做,但是不能一无所知——这与在流程中把握自己的定位并不矛盾。所谓

“一专多能”,“专”就是有自己最擅长、最突出的闪光点;“多能”的目的就是让其他环节能够更好的辅助和支持自己,这样自己的思维,创作所考虑的层面都会更加全面,也更容易融入到产业流程中。



现在我发现了一个普遍问题:动画专业里完成的三维作品越来越少,大家都觉得三维很难、很麻烦,吃机器烧显卡等等。而我一直都鼓励学生做三维动画,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三维必然是主流的形式——当然我并非要否认二维动画的艺术价值,而是三维动画的形式本身是真正与当下产业接轨的动画艺术形式。目前而言,校内的学生作品可能会和动画市场有些脱节,或者是仅仅停留在分镜、场景阶段。这样培养出的导演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他不知道影片的最终效果是如何执行的,这对动画电影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反过来讲,也希望大家不要变成技术的奴隶,“会做”和“做不做”是两码事。无论是三维还是二维动画的制作过程中都有些重复性的流程,这时候无论是寻求团队协作还是企业支持都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但是无论如何请记住,技术需要掌握,却不要被技术牵绊。片子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画面效果,最本质的核心还是故事、创意和美术风格。



学术趴:非常感谢钟鼎老师和各位同学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小趴也收益匪浅。技术与艺术的相辅相成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希望各位动画专业的小伙伴坚持本心,期待大家更好的作品!
喜欢等边直角三角形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