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世界主义当代儒学发展观(下)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9-02 0:55 已读 3299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郭沂:世界主义当代儒学发展观(下)


三、哲学之重建


我的哲学探索之路最能体现我的当代儒学发展观的转变。2019年之前,我的儒家哲学重建工作是围绕着儒学的现代化而展开的,试图通过改造作为儒家哲学顶层设计的形上学来接纳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说起。当时学术界主要是围绕着文化史、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等议题而展开的。与此不同,我对文化现象背后的东西更感兴趣,所以关注的问题是文化现象如何发生。我当时的看法是,文化是人脑功能的外化,而人脑的主要功能是思维。那么思维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思维是把什么转化为文化的?那一定是一个客观的、潜在的、自在的世界。因此,文化现象的背后是思维,思维的背后是自在世界。据此,自在世界、思维世界和文化世界三个自上而下的世界得以成立。


2004年前后,受牟宗三的影响,我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界哲学论。所谓四界, 即本体界、性体界、心体界和现象界,其中前三个世界构成形上学。[10]2005年,我把其中的本体界改成道体界,并把四界哲学论改称新道论。[11]2007年,据《系辞》“易有太极”说又把道体界改为易体界,并把新道论改称易本论。[12]2008年,再次把易体界改为道体界,随之把易本论改称道论,并在当年的首尔“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和埃森“第21届德国哲学大会”上把道论英译为Philosophy of Dao。至2010年,更名为道哲学,并以Daoic Philosophy英译之。[13]为了回应道哲学,科隆大学哲学系和Internationales Kolleg Morphomata曾于20116月联合召开题为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and Ethics in Chinese and European Philosophy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亚洲、北美和澳洲13个国家的18位哲学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论文集由德国Wilhelm Fink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这个阶段道哲学的核心部分有四。其一,道体,解释万物从何而来的问题。其二,性体,解释我们是谁的问题。其三,心体,解释我们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其四,人道,解释我们应当怎么做的问题。[14]


2019年以后,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人类基本价值系统的重建,这当然是通过重建道哲学来实现的。[15]


如上所述,近代以来人类基本价值系统式微的根源在于价值本源论的崩溃,因而当今人类基本价值系统重建的关键,是重建价值本源论。正因如此,启蒙运动以后,人本主义尤其理性主义试图重建人类基本价值体系,并把重点放在价值本源论的重建,其中道德形上学基础尤其受到青睐。受理性至上思潮的影响,人们相信理性不但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包括道德、精神、信仰之类的问题,相信理性是价值的基础,而康德主张纯粹实践理性为道德形上学的基础就是显例。也有一些哲学家试图从非理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如叔本华认为道德形上学的基础为同情心和意志,牟宗三则认为是良知。不难看出,不管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都把道德的形上学基础建立在人自身。然而,人是有限的存在,如果把道德的形上学基础建立在人自身,就无法证成道德的必然性和神圣性。因此,康德最终不得不乞灵于上帝,而牟宗三也只好把良知归结到天,从而回到了前现代那些已经备受质疑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他们重建人类基本价值体系的努力是不成功的。


有鉴于此,道哲学试图通过探寻价值的真正本源以重建人类基本价值体系。基本思路是,作为原始原子的奇点既然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其本身不具有价值属性,因而由其爆炸形成的宇宙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属性。我们生存其间的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只具有物质属性,而不具有价值属性,这就像奇点是物质性的,不具有价值属性一样。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我们生存其间的世界确实是存在价值的,那么它来自何方呢?既然宇宙之中本来不存在价值,那么我们只能承认它来自另外一个世界,这就是价值的世界。在这里,我用“藏”来表达价值世界,用“易有太极”的“易”来表达物质世界中作为宇宙本源、世界本体的概念。前者是价值的唯一本源;后者孕育的奇点发生大爆炸形成我们生存其间的宇宙,其自身是不存在任何价值的。作为物质和生命本源的易与作为价值和意义本源的藏本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物质世界。易犹如一位超级母亲,而太极是她的卵子,由这个卵子而衍生的宇宙则是她的孩子。如同一位母亲可以产生若干个卵子一样,在理论上易也可以产生若干甚至无数个太极,而每一个太极都会衍生为一个宇宙,我们生存其间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作为宇宙的本源,易是一个超越的和绝对的存在,堪称易体。鉴于易的物质性,构成易的基本元素可谓之“气”。气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即质、能和理。其中,质就质料而言,能就功能而言,理就理则而言。气还具有两种基本性质,即阴和阳。


在易体,气为元气,是永恒的、自在的和无形的。故这种状态下的气,就是“无极”。元气所含有的质、能和理可分别称为元质、元能和元理。其所具有的阴、阳可称为元阴、元阳。


元气中的元阴、元阳两种力量在相互作用中产生太极,即奇点。“无极而太极”意味着无极化生为太极。太极是宇宙的“原始原子”,其体极小,以至于小到肉眼无法看到,但它毕竟是有形体的,因而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存在于太极中的质、能和理可分别谓之太质、太能和太理。存在于太极中的阴阳为太阴、太阳。太极的有限性,决定了它所禀受的太质、太能和太理也是有限的。


太极(奇点)在太阴、太阳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爆炸,形成宇宙。当太极演化为宇宙万物以后,它自身——具体言之即其所含有的太质、太能、太理便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了。因而太极便有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万物产生者的太极,是为本源太极;二是存在于万物中的太极,是为次生太极。万物各具太极,意味着万物各具质、能和理。万物所拥有的质、能和理,可分别谓之物质、物能和物理。万物所具有的阴阳,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阴阳,其情形正如今本《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


易体及其衍生物太极、宇宙、万物构成易界。


虽然“万物负阴而抱阳”,但放在宇宙万物关系的网络中,各自的阴阳又具有相对性。在整个宇宙中,那些自主发光发热的天体为阳,不能自主发光发热的天体为阴;就太阳系而言,太阳为阳,行星为阴;就地球而言,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如此等等。


所谓物能,就是万物之性。就像太极禀受了有限的无极一样,万物也禀受了有限的太极。由于万物对太极的禀受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万物之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正如荀子所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6]”(《荀子·王制篇》)据此,万物可分为有气之物(矿物质)、有生之物(植物)、有知之物(动物)和有义之物(人)四类。


能随气异,理因气别,万物以分,是一个基本规律。人所具的太极,当然是最高级、最全备的太极,禽兽次之,草木又其次,至于水火,偏之甚矣。故人、物之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曰高低,二曰偏全,三曰通塞。


人性有三种类型。其一,生理之性,指人的五官百骸的功能。其二,心理之性,指人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其三,身理之性。这里的“身理”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为二者交感的状态,故身理之性指这种状态所体现的功能。 这三种类型也是人性的三个层次,其中生理之性为最低层次,心理之性为最高层次,身理之性介于二者之间。


身理之性有三种形式。其一,空无之性。“空无”取佛教性空无我之义,指人性中空无的状态。佛教讲性空,由“色”立论,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乃气的表现形式,故知其性属气质之性。其二,冲气之性。“冲气”取自《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句。《说文》云:“冲,涌摇也。”故“冲气”当指阴阳交融调和之气。冲气之性指人性中真朴、虚静、寂寥的状态。其三,私欲之性。学者们一般把“欲”作为一种情。其已发状态固然为情,但其未发状态,则主要源自生理而非心理。所以在这里我用“私欲之性”指作为“欲”之未发状态的那种性。


在物质世界,宇宙所能衍化出来的最精致、最灵妙、最高超的事物是心,其功能便是心理之性。所谓心,就是大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它有三种基本功能,或者说三种性,可以分别用“知”“情”“意”三个概念来表达。


其中“知”有三种形式。其一,感知,是对质世界,包括恒质、太质、物质认识的能力,是心对事物质料的感触方式。其二,体知,是对能世界包括恒能、太能、物能认识的能力,是心对事物功能的体会方式。其三,认知,是对理世界包括恒理、太理、物理认识的能力,是心对事物的理则和知识获取的方式。


“情”有两种类型。其一,恻隐之情。“恻隐”取自孟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同情心。它既然是先天的,那么必为人心本来具有的功能。 其二,六气之情。“六气”取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之语:“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从“生于”二字看,“六气”为“六志”的未发状态,当然是指心的功能而言。所以,在这里我用“六气之性”来指这种功能。


意是人心的第三种基本功能,兼心之灵明、心之主宰、心之定向、心之状态诸义。


人心不仅拥有心理之性,而且是所有形式的性的呈现者、实现者。作为身体的功能,各种形式的性都是潜在的,只有在心的作用下,它们才得以呈现、实现。因而,人心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承载者。


总之,所有形式的人性,皆属气质之性。对于作为物质存在的人而言,所谓义理之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既然人是有意志的,那么由此逆推,产生人的宇宙、太极乃至易体,都应该是有意志的。这种意志,为物质世界的一种功能。《周易》所说的“天地之心”、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上帝和天、基督教中的God等等,都是对这种意志的不尽恰当的猜测和描述。其实,祂们都只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功能,其本身是不具有价值属性的,更不是价值的本源。


问题是,既然藏界和易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那么本来存在于藏界的价值又是如何来到易界呢?笔者认为,在藏界和易界之间存在一个特殊的枢纽,这就是灵魂的世界,我称之为灵界。也就是说,灵界是沟通易和藏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沟通价值世界与物质世界、藏界与易界的唯一途径。


这样一来,易界、藏界和灵界共同构成了道。也就是说,道的结构类似于人的大脑。易界和藏界犹如大脑的左右两半球,而灵界则扮演了胼胝体的角色。灵界既不属于易界,也不属于藏界,但可以沟通此二界,就像胼胝体既不属于右脑,也不属于左脑,但可以沟通大脑两半球一样。如下图所示:


大道构成图


易界、藏界和灵界都是永恒的和自在的,三界所分别拥有的气、价值和灵魂也都是永恒的和自在的。然而,易界所生的太极、宇宙乃至万物却都是有生有灭的,而这些有生有灭的事物正是存在于藏界的价值和存在于灵界的灵魂得以实现的工具。因此,生命本身乃灵魂之工具,灵魂才是真正的自我,而提升灵魂、成就灵魂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那么何以提升灵魂、成就灵魂呢?这又离不开心的作用。心修行灵魂所觉悟和发现的价值,便反过来促使灵魂获得提升和成就。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就人而言,灵魂虽然寄寓于生命,但它本来不属于生命,并且在人死后会离开人体,故非人性。


据此,藏才是真正的价值本源,才是真正的道德形上学基础,而包括道德在内的价值由之获得了神圣性和必然性。


综之,大道及其构成可以概括为:道分三界,不生不灭。易生太极,万物之源。藏存价值,立命之本。灵通易、藏,传达福音。


大道的衍化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道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具体言之,就是易、藏和灵的自我实现过程。易通过生生而实现。易本身就是一个至大的生命体,为一级生命体。由作为太极的奇点爆炸形成的宇宙,是二级生命体。构成宇宙的星系也是一个个生命体,为三级生命体。生存在行星上的生命为四级生命体,因而包括人在内的地球生命皆属四级生命体。每个级别的生命之内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的诞生,是一个大生命的成长过程,而易则是孕育这个生命的母体。太极(奇点)像一颗种子,宇宙是这颗种子长成的大树,而宇宙中的无数星系,则是这颗大树的无数枝叶。正是因为这些生命体具有生命的形式,所以才具有意志。至于藏和灵,则是通过这些生命体来实现的。


二是道的自我发现过程。就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产生自我意识一样,大道衍化到一定阶段也会自我发现。道的自我发现开始于生命的诞生。到目前为止,就人类可知,道的自我发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有生之物(植物)对大自然的反应。其二,有知之物(动物)对大自然的认识。其三,有义之物(人)对价值的觉悟。道的自我发现,或者说不同层次的事物对道的发现,也是其意志的体现。当有义之物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即到了轴心时代,那些圣人们的灵魂方能发现价值,并将其传递到人间,从而使人生获得意义,并照亮我们这个万古如长夜的世界。


以上只是道哲学的大致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论证。


当然,道哲学只是笔者对建构当代儒家哲学的思考,其他学者也会根据各自的理解建构其当代儒家哲学体系。


在道统之重建、经典系统之重建和哲学之重建三项工作中,后者最为关键。新的哲学理论不但是道统的落实,而且是对新的经典系统重新诠释的依据。因而,我们应该用新的哲学对核心经典和基本经典进行解释,从而激活经典,就像朱子作《四书章句集注》一样。


注释:


[1] 详见郭沂:《当代儒学范式——一个初步的儒学改革方案》,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6月出版。


[2] []汤因比、[]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78页。


[3] []汤因比、[]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77页。


[4] 详见郭沂:《当代儒学范式——一个初步的儒学改革方案》,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6月出版。


[5] 详见郭沂:《受之以荀纠之以孟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重建》,《文史哲》2020年第2期。


[6]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33页。


[7]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7页。


[8]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34页。


[9] 详见郭沂:《当代儒学范式——一个初步的儒学改革方案》,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6月出版。


[10] 郭沂:《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1] 郭沂:《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2] 郭沂:《易本论》,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主办“2007国际儒学高峰论坛”论文,200711911日。


[13] 郭沂:“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Daoic Philosophy”(《道哲学的人性论》),科隆大学哲学系Philosophical Seminar20101214.


[14] 郭沂:《道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新尝试》,《人民政协报》2011822日;《道哲学概要》,载《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月出版。


[15] 郭沂:《价值的本原与实现》, “第六届21世纪人文价值论坛 (The 21st Century Human Values Forum 2019)”,201995-7日,韩国安东市;《价值的本原与人类的生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主办“国际儒学论坛·2019”,20191130-121日,曲阜;《价值本原与人类生存》,中国人民大学控制研究院编:《儒学评论》第十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3月出版,第3-12页。


[16] 前三个“有”字义皆为拥有某种属性或能力,故此句中的“有”字亦当作如是解。然如将此句中的“义”理解为仁义、礼义之“义”,则与孟子的性善说无异,这显然不是荀子的真义。观《荀子·解蔽》下文“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杨倞注曰:“义,谓裁断也。”李涤生曰:“义,理性。”(李涤生:《荀子集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81页)。今案,《中庸》曰:“义者,宜也。”在这里,“义”指判断“宜”的能力。荀子又曰:“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非相》)“有辨”方可判断“宜”,故“有义”实为“有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