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上·坍缩说)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4-05-20 13:43 已读 6540 次 4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康德名言: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邓晓芒译版)


鲁迅名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笔者篡改康德的名言:有一种东西,我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在我心灵中唤起的不寒而栗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心中被道德裹藏得严严实实的恶,在头上星空的凝视下无所遁形。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有关伦理学方面的“绝对范畴律令(定言令式)”,及《判断力批判》中“假设”的上帝,都是应然属性的绝对主义伪命题:一组新的二律背反——为了道德完善必须信仰上帝;信仰上帝意味着道德不完善。也即是:信仰是为了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但信仰同时意味着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也就是说:西方的认识论发展到理性,就无所适从了。因为理性无法超越自身,那这个【自身之外】的位置就只能留给【信仰】。由于西方语境的信仰是二元的,即【理性永远是在信仰之外;信仰永远是在理性之外】。

如此一来就意味着:理性始终找不到其归宿。找不到归宿的理性,因其悖论基因所带来的必然的否定性,最终也就变成【恶性】——这是当今世界越来越【恶】的根因。

故笔者认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在感性、知性、理性之后,还要加多一个阶段——恶性。

为什么找不到归宿的理性会变成恶性?

对这个问题,笔者所著的《逻辑后缀学》有系统、全面的分析(这里省略三十八万字)。这篇文章,则引用一则古文,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用大智慧警示我们的: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为了便于阐述,以上这段古文,笔者简称其为【开窍说】。

【开窍说】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内篇》之七《应帝王》最后一段。

大意是: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摘自《百度百科》)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寓言。

作为寓言,对“七窍开而浑沌死”的解读,有两个不同的面向。

一种解读是:七窍开意味着民智开,浑沌死意味着告别愚昧文明诞生。

这是最符合现代价值观的“范式”解读。

另一种解读是(参考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张无屮之品评):隐喻道家的两重哲学涵义。其一,正命题“无为而治”的反述:为(开窍)者败(浑沌死)之;其二,“道言悖论”:道不能被言说;道必须被言说(笔者注:言说的其实是理)。

笔者则认为:这个故事,既是警世箴言,亦是终极预言。

为此,笔者再次结合“盲人摸象”及现代物理学的一些概念,为“开窍说”提供第三种综合性【主解读】:坍缩说。及第四种附加参考【副解读】:倏忽说。


——坍缩说:

“坍缩”一词,多用于天体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但笔者认为:这个词用在哲学上,亦能完全符合人类在认知领域的发生学逻辑。

盲人摸象与开窍说,在思想内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效。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对照,能够透析什么是【认知坍缩】(这篇文章部分内容与之前的文章内容重复。但笔者认为这种重复【很有必要】):

首先,无论感性、知性还是理性的认知,都是【盲人】的认知。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盲】,是一种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盲】;

【象】,象征着对称性的本体,也就是中华传统思想的【道】。【道】,也即是“浑沌”——象、道、浑沌三者是对本体相同语义的不同表达;

【摸】这个【认知发生】行为,等同于凿窍之“凿”的行为,在现代物理学上称为(对称性)“破坏”——摸、凿、破坏是对行为的三种相同语义不同表达;

【每日凿一窍】可诠释为:【文明的日益进步】。

那么,【七窍开而浑沌死】何解?

这要从【摸】(凿)这个【始发】的认知发生行为开始分析:

对这个行为及行为引发的后续可能,作深入探讨——就是整部《逻辑后缀学》的内容。

以下内容只是简单的再次归纳及补充:

一,有所【触】(感性),必然首先是要有所【摸】或【凿】——摸或凿的行为一旦发生,对称性也就被【破坏】了。

二,为什么对称性会被破坏?因为:无论表达为“摸”还是“凿”,所接触到(感性)的,永远是全体(本体)里的【部分】。部分,也叫做【个别】——现代物理学称为【破缺】。

三,由于盲人是【完全彻底的盲】,因此,盲人必然地——把摸(凿)到的部分(个别)认知为全体——这种认知就叫做:【坍缩】——这是笔者理解的坍缩——与天体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定义不同:不是观察对象坍缩,而是观察行为自身就是坍缩——认知坍缩——【其触尾者,言象如绳】——为自己认知的自然表象立法——知性。

四,全体(本体),不是范畴(不是类也不是集),但包含全部范畴。【把个别认知为全体】的知性,是范畴谬误的初始。以“个别认知为全体”这个谬误作为底层逻辑的——理性,再把个别不断地精细化复杂化,就叫做【文明的进步】——日凿一窍。

五,全体,包含全部范畴。故无论如何【摸】,象(本体)不变。变的,是盲人的认知;无论如何【凿】,浑沌同样还是不变的浑沌——维斗得之,终古不忒(《庄子·内篇》之六《大宗师》)。故,浑沌——【其实不死】。为者败之——败的、死的,是为者认知的个别——是感性、知性、理性定义的文明——如同【盲盒(亦可以参考“薛定谔的猫”)】:浑沌在本质上“什么都不是”,但又具有“既是什么也不是什么”的【叠加态(潜在性)】——这是笔者理解的【道】。当我们(观察者)揭开盲盒,就【破坏了】,就出现了某个“什么”(结论、答案、结果),我们就这个什么做“深入的研究”,然后我们就洋洋得意地宣布“什么是什么”(文明)——但我们看到的一切【什么】,听到的一切【什么】,想到的一切【什么】,说出来的一切【什么】,做到的一切【什么】,实际上都【不是什么(全体)】——这里的“不是什么”,才是庄子企图表达的隐喻——“死”。

六,西方神学中的上帝,用七天从浑沌中创世,末日时又能在奇迹中复活;“开窍说”,则是七天开七窍后浑沌死——其实是七窍死——七窍既死,七窍也就不存,重新归零——重归浑沌——两种学说起点相似,结果相反。

七,道不可言说,但可以【觉悟】。觉悟称为【慧知】——也叫做【道德】。

八,言说的是理,理即感性、知性、理性——可摸、可凿、可辨(辩)、可析,统称为【智识】——【窍】,其实是欲望的门户,更是痛苦的根源。

九,理越多、越精细,智识越高,越顽固,慧知就越少,也就离道越远,就叫做【非常道】。所谓浑沌死,只是理性对道(本体)的彻底否定——故:【理性与道德本质上是相悖的】。

十,但是,由于理性被康德及一众西方哲学家演绎为:理性这个主词之中,“包含”了“道德”这个【谓词】的先验分析命题。如此一来,一切【冠之以理性名义的】行为,就具有了道德上的正当性——但是,既然理性无法超越自身,那么,被理性“包含”的道德亦同样不能超越自身——即:包含在理性之中的道德不具有普遍意义。以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作为普遍意义的“道德律令”,等于是让【理性之外的信仰中的道德成分掺和到理性之中】——一种深层次的范畴谬误:以应然范畴的道德去“律令”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实然,实然中本来的“不恶”就可能变成恶;实然中本来的恶就可能恶上加恶——【理性与道德本质上是相悖的】:以道德正当性背书的理性,所行之事必与道德相悖,必变质为恶——故言:【理性的尽头是恶性】。
贴主:仁剑于2024_05_20 17:08:23编辑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怂娃儿 给 仁剑 开启一瓶香槟酒! - 怂娃儿 (128 bytes) 05/23/24
(^-^) 太湖清奇 给 仁剑 开启一瓶香槟酒! - 太湖清奇 (128 bytes) 05/20/24
谢鼓励😊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5/20/24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送上一尊金龙腾跃! - 哲哲乾坤 (129 bytes) 05/20/24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开启一瓶香槟酒! - 哲哲乾坤 (128 bytes) 05/20/24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赠送一只金笔! - 哲哲乾坤 (128 bytes) 05/20/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