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二九)我想要(15)第二定律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4-08-21 12:57 已读 3128 次 1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形式第二定律:在观察者眼中,越是复杂、高级、先进、精确的形式,他适应方位越多,容错性越低,在后因果关系中的依赖性、局限性(排他性)、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越强。

形式的第二定律亦可以说是形式的宿命。

形式的宿命,中国人早就“看透”: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形式第二定律,反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需要休息、需要睡眠,在复杂的环境里或思考复杂的问题时精神会高度紧张“如同绷紧的弦”。

就真实关系而言,历时性与共时性是完全同一的,前、后因果关系百分之百兼容的情形下的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同样并不存在什么持续性范畴里讨论的“意义”(下卷在讨论“系统”时,对“可持续”会有不同层面的理解)。

就真实关系而言,事件不是结局,结局不是结论,结论不表示正确,正确不代表真理,真理不意味着值得追求。因为,越追求真理,(指者)就越站在真理的对立面。

所谓“复杂、高级、先进、精确”的形式皆是人类在追求真理的意识作用下,妄图通过后因果关系逻辑自定义真实关系,进而建立完善或完美形式时衍生出来的主观上的,自定义他适应的产物。

完善或完美,皆意味着终极性质的可持续。

但对于形式,可持续性的定义,是后因果关系逻辑下的定义。后因果关系逻辑下定义的可持续,意味着自定义真实与真实之间(及自定义真实与自定义真实之间)有时间差。后因果关系逻辑下定义的终极性质的可持续,则意味着无限的时间差,也就是永恒的自定义真实。永恒的自定义真实,必然是彻底否定了无序性之后的完全封闭,也就意味着“绝对没有变化发展”。

“是”判断的悖论性决定了永恒的自定义真实是不存在的。

“是“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八个外延指出:任何“是”判断,都必然表现为指者根据前、后因果关系建立及维护、发展形式(目标)这种模式。这种模式里所具有的关联性、逻辑性、必然性、排斥性及不确定性五大内在的根本属性之间存在着的辩证关系,令事物都表现出非线性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性质。

由此而推断出“是”判断逻辑属性的第九个外延:“是”判断目标即任何确定的形式都是以脆弱的保守孤立姿态在互相依赖又互不相容的冲突、制约、平衡的辩证关系中走向不可持续。

越是复杂、高级、先进、精确的形式,相关联的集合就越多,为了维持形式的可持续性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就越多,即依赖性越强(参考强大的美国历年来在军费上的开支,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中东特别是阿富汗战争的巨额开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地位是通过高资本投入与高能源消耗支撑的,与什么民主自由没什么正相关系。)。而依赖性越强,相对应的补集也越多,“非”场越厚实,形式却越是保守孤立(封闭),形式之间越是不相容,排斥性越大,斗争性越强,不确定性越大。此时我们通过后因果关系逻辑自定义真实关系后进行观察的形式的脆弱性也就越强,以至于不可持续性越强。

因此,由第八、九外延共同得出的形式第二定律的重要性在于明确指出:不可能以“自定义是”判断建立或确认完善完美的形式——因为,两者在本质上皆是通过后因果关系逻辑对五大内在根本属性辩证关系的否定,即既是对前、后因果关系的连通关系否定,亦是对行为发生者(判断者)自身的否定。

后因果关系逻辑永远处在(“是”判断范畴的)完善完美的对立面。

“死亡”(不可持续)是“自定义是”判断的“美”的“命运”,故西方美学的极致“死亡之美”是“反动”的。

事物,并非是朝着更完善形式的方向发展。

生命,则不应该是朝着更完美形式的方向发展。

下面以具体例子,印证后因果关系逻辑定义下不同事物如何表现出形式第二定律:

非生命自然物:

非生命自然物的前因果关系中的关联性是自然生成的。构成非生命自然物的前、后因果关系天然地百分之百兼容,没有自定义,没有“真值”,即没有封闭,“没有缺陷”,“没有生死”的。因此非生命自然物具有“重生性”,意思是相同元素因无序性而“不可分辨”,并因此可以(自适应)组合出不同性质的物质——尽管可以组合出不同性质的物质,但元素自身的“内禀”不变——笔者称其为“可重生再有”。

但当我们进行观察时,非生命自然物就有了通过人为的后因果关系逻辑“他”定义的“生死”的概念,在观察者眼中就会表现出形式的第二定律:越是复杂、高级、先进、精确的非生命自然物,他适应方位越多,容错性越低,在后因果关系中的依赖性(这里实际上是关联性,因为非生命自然物无需依赖)、局限性(排他性)、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越强。

以物质构成的最基本模式为例:

原子的寿命相当之长,组成人体身上的大部分原子,可能多少个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弱依赖性及强持续性),但被“观察者”引入分子的概念后就大大不同了。

分子由一个或多个原子构成(即原子因自适应而具有强相容性),可以理解为“游离状态下单质或化合物能够独立存在的最小质点”。在哲学上,分子的概念可以视为是化学家在陈述世界上原子之间作用力强度的一种叙述方式,在本质上是操作性的人为自定义。即分子并不是一个基本实体,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分子是人类通过对分子式、分子几何结构、分子化学反应、分子的电气光学及磁特性及分子间作用力等的操作观察分析,以陈述基本粒子各种活动势态而引入的一个人为自定义概念。也就是说,以人类目前能够认知的能力,不妨把基本粒子“设定”为真实存在的基本实体,而分子则是这些基本实体活动的最小组合关系模式,即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这种最基本简单的组合关系模式容易与其它分子产生物理或化学等作用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一旦完成,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具有一定的观察上的可持续性。由于非生命自然物真实关系的兼容性,分子组合的关系模式的稳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没有自定义),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相对稳定,则意味着(在观察者眼中)最终仍是不可持续的。其不可持续性随着构成分子的原子序数的增大(形式趋向复杂)而增强——化学中元素的趋势是原子序数越大,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吸引力(兼容性)与排斥力(不相容性)之间的平衡越难维持;关联性、活泼性(即不可持续性)越强,表现为越难以单质的形式自然存在。

有些元素能够自发地从不稳定的(不可持续性)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 α、β、γ 射线等),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这类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大于 83 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83 以下的元素中只有锝(Tc,原子序数 43)和钷(Pm,原子序数 61)是放射性元素。超重元素序数越大越容易衰变,一般认为在173号之后,元素存在的寿命就接近于零。

此外,每一种元素至少有一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却不同。不稳定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进行放射性衰变。如果一个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同,那么该原子核很容易发生放射性衰变到一个更低的能级,并且使得质子数和中子数更加相近。因为,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或很相近的原子就不容易衰变。然而,当原子序数逐渐增加时,因为质子之间的排斥力增强,需要更多的中子来使整个原子核变得稳定,所以对上述趋势有所影响(即不可持续性增强)。因此,当原子序数大于20时,就不能找到一个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而又稳定的原子核了。

人造物:

人造物与非生命自然物的不同在于:非生命自然物的前因果关系中的关联性是自然生成;人造物的前因果关系中的关联性是否定了无序性之后人为“拼凑”而成。

人造物与非生命自然物的相同在于:两者在前、后因果关系上都是天然地百分之百兼容,没有封闭,“没有缺陷”,“没有生死”,“可重生”的。即不具备独一无二性。

故人造物的复制同样是“可重生再有”。

人造物自身同样没有自定义(无序性始终存在),其可持续性同样是由“他定义”的:一件物品,被他者(观察者)认为“旧了”、“过时了”、“坏了”,也就“有缺点”了,就可能“没有用”了,就可能被淘汰,即不可持续了。因此人造物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他者价值观意义上人为的容错性。即人造物他定义的可持续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我们产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假象。在假象的蒙蔽下,我们就有了“人定胜天”、“人是地球的主人”的狂妄。

在此,有必要对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词给予厘清:我们常说的“物化”,笔者把其归为“是”判断语意下的一个概念,是指在社会分工中通过作用于某对象“物”达至完成某种交易的过程。这里的“物”,指的正是具有容错性的“人造物”(下卷会从“非”判断意境重新定义“物化”)。

由于容错性是他适应的指标:容错性越低,他适应越彻底,可持续性越弱。

因此,人造物的他适应同样是“他定义”的。

由于是他定义的,因此人造物的他适应就没有“灵魂”,“不求上进”,即没有需求上的“执念”,因此人造物的他适应不等价于自定义的他适应,人造物的他适应实际上与非生命自然物的自适应一样同是没有“真值”的。

当我们把自己“物化”之后,我们自以为要实现的“自我价值”,必然是他定义的,没有灵魂,没有真值的他适应。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