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希望”何以被视为最重要“学说”甚或唯一论题(中)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1-14 2:15 已读 3577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张能为】 希望何以被视为最重要学说甚或唯一论题
                        —
伽达默尔哲学中的希望之思探论(中)


作者简介:


张能为,安徽歙县人,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学术领域:伽达默尔哲学、康德哲学、当代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等。


二、伽达默尔如何理解和呈现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希望


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不仅要理解或阐明某种东西,在其原始意义上,解释意味着指明一个特殊方向。……指向一个能充满各种方式的开放领域(伽达默尔,1997年,第497页),一种对意义的希望自一开始就引导着进行理解的努力(同上,第478页)。伽达默尔关于希望问题的思考,既受到海德格尔思想的重要影响,但根本上又表现出与海德格尔、布洛赫、特雷西、布尔特曼之看法相异,他们将希望归于宗教意义上的绝对存在者。在伽达默尔看来,希望并非由外而来,不意味着是一种对上帝绝对者的信仰,也不是作为一个对象物用科学理智所能认识的东西,而是任何理解和解释都内在地关联着世界定向、事物定向(参见同上,第307页)。有什么样的理解、解释,总是与具有世界定向、事物定向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此种定向蕴含着人关于世界、事物应当如何的方向性、可能性希望,预先形成的被提供给我们的世界定向、事物定向不断地进入到我们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自发过程中,我们所一般理解到的东西,我们一般在精神上能使之成为我们所特有的东西,才藉此向我们开启了它们的无限性和可能性。(伽达默尔,1997年,第177页)伽达默尔主要从人的此在的存在论、实践哲学理智理想、人的生活世界和未来变化三个维度上对其希望思想加以论述和阐发,呈现出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希望之思。


第一个维度,将希望作为人的此在的存在论结构要素加以理解,希望具有理解存在论的意义。伽达默尔深受海德格尔思想影响,将希望问题首要地作为一种存在论来思考。1983年,伽达默尔在其《现象学、解释学、形而上学》一文中指出,形而上学意味着一个维度的打开,此种维度,如同时间本身的无限性一样,就像时间本身的流动当下一样,包含了所有我们的提问、言说和我们的希望。(Gadamer1995S.108)这就是说,人的此在是历史性、有限性的,它处于时间维度中,不仅有此在之在的过去、现在,还有其朝向将来存在的未来性,未来性同样构成并决定了人的存在的自我理解和通过此种理解而显现的存在本身。这是因为时间构成了追问存在问题的视域,甚至显现为存在自身的意义。存在通过时间而和我们联系在一起。……存在就是超越。(伽达默尔、多托利,第101页)解释学的理解是在时间性中进行的,时间距离不是某种必须被克服之物,恰恰构成了使理解成为可能的重要要素,要视之为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参见伽达默尔,1999年,第381页)


人的此在对未来的筹划显示了此在存在论结构中的先于性质,对未来之物或者说将某物作为某物有所预期,并在可能性之筹划和预期中与世界照面——“谁理解,谁就知道按照他自身的可能性去筹划自身。(伽达默尔,1999年,第335页)筹划构成对存在真理的自身揭示,此在总是已经走向未来的事物Gadamer1991p.163),此在显现的存在本身也是由期待中的尚未存在之物所决定的,由于人类此在在生存论上的未来性,历史理解的结构才在其本体论的全部基础上得以显现。(伽达默尔,1999年,第336页)伽达默尔指出:存在是在场的,并且所有在场的意识意指着存在。尽管科学的客观性是这种此在之在最纯粹、当然也是最抽象的满足,但是此在Dasein)的Da)的存在要更多。它既是在过去的不存在与尚未在场的不存在之间的当下,又不完全是人们称之为自我意识自身-当下Sich-Gegenwrtige)。这也是一种觉醒,在其中世界化着es weltet),就如在每个早晨那里一样。这是问之所及超出了所有当下、并且为自己打开了可能之物的发问。这是对不可言说之物寻找词语的言说,直到言语说着es wortet)并像是回答一样,而且始终是希望,它知道尚未并且不是人人皆有的期待——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说:唯有那些对未曾希望和不可希望之物有所准备的人,才能为他的希望找到满足。Gadamer1995S.108)此表述表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在场性存在,具有意识地理解存在,但由此在显现的存在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万物之纯粹本质性的知识要更多,或者说,存在问题绝非仅仅是知识性的本体论问题,而是与此在之在这个Da)相关联的所有事物的意义理解问题,这也就是人的存在的世界化着的问题,它是超出时间性的过去、当下而包含着未来可能性维度的发问。未来性的希望就蕴含于人的此在之在,是超出当下的、对人的此在之存在可能性的发问,这种发问通过语词之言说而成为一种尚未(实现)的希望向我们涌现,当排除了未曾希望和不可希望之物,希望就会成为人的此在的存在要素而有可能被满足和实现,并在此在之在中让存在本身向人们发生、显露出来。希望既是作为显现者的人的此在之理解、规定,也构成了被人的此在所显现而向人们发生与显露出来的存在本身。


第二个维度,希望本质上是实践哲学的普遍性反思的理智理想,它作为实践理性被具体规定。伽达默尔从实践哲学上将希望问题与实践的理智理想结合起来,认为人的存在和行为所信奉的善的共同信念、决定与希望绝不是人云亦云或随大流之事,而是出于人关于自身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理性反思的普遍性思考。解释学的理解、解释与应用三要素是一体性的,应用要素是核心性的,应用不是理解现象的一个随后的和偶然的成分,而是从一开始就规定了理解活动(伽达默尔,2010年,第330页),因此希望作为一种存在论结构要素必须要应用到关于人的存在与行为意义反思的实践哲学之普遍性的理性思考上来,这也是存在论理解的应用抑或希望之存在论意义的实践理性具体化。在伽达默尔看来,基于理解存在论之上的实践智慧同样是朝向未来的、开放性的,我们对过去与未来的历史意识都指向一种虽非科学、但在人类全部生活实践中都起定向作用的知识,此种知识在生活实践对科学的要求和运用表示关切的地方发生作用。(参见伽达默尔,1997年,第225页)这种起着定向作用的知识就是实践知识或实践哲学,实践与其说是生活的动力,不如说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一切活着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被某种方式所引导的生活(伽达默尔,1988b,第79页),也许仅仅对人类才会产生如下问题,即我们必须把自己引向什么方向(伽达默尔,1988a,第139页),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均取决于如何设定目标,或者说,如何接受由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并找到达到这种目标的手段(同上,第72页),这是因为在所有理论的解释之前,我们总是设定了一个前提,即一切人都献身于一种确定内容的理智理想。(同上)这种理智理想便是实践理智观念化(Idealisierung),也就是被实践理性具体化规定的目标与希望,此种出于理性反思的目标与希望构成了人的自我存在和自我理解的尊严,人类存在之一切离不开实践的理智理想,其理想的目标之共同性包容了整个人类。人类之存在需要实践哲学作为根基,实践理智理想就是实践哲学的目标与希望,也是人的存在之希望的理性具体化、观念化。理性要求正确应用我们的知识能力,应用之实质在于使知识能力归属于对我们都起作用的共同目标与希望,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便是人的未来性存在希望的理性具体化呈现。


第三个维度,希望生活世界状况的未来可能改变与创造,是希望的理性规定的现实化运用和实现。伽达默尔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来思考被理性规定的希望之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可被视作希望的实践哲学理性具体化的进一步现实性运用。伽达默尔强调,解释学的基本经验就是对普遍东西的具体化,人类的一切行动正是以谋划的有效性为依据的(同上,第143页),被认为是合理的东西以及我们所赞同的对我们自身或他人作出的判断……都源自于我们有关好的和合理的普遍性观念,但它们只有在对非普遍性规则运用的具体实践中才具有特别的明确性。(Gadamer1987S.184)故此,实践的理智理想必须进一步具体化地结合到人的存在处境中来,才能真正发挥其所蕴含着的希望的作用。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蕴含着可以想象的可能性,描写本质生活世界时,它所意味的是生活世界的理想化问题’”。(伽达默尔,1994年,第190页)伽达默尔于1965年发表《论未来的规划》一文,就现实世界的世界秩序的科学合理建构问题,论述了必须面向的未来性维度,认为这里所指的并非对现存的认识,而是对尚未存在的秩序的规划和创造(伽达默尔,2021年,第195页),作为未来性的希望就是对某种尚未存在的东西进行规划和创造,尽管这并非某种在内容上具体的确定的关于未来的理想(同上,第203页)。要明确和具体地制定出一种政治秩序或世界图景几乎毫无希望(参见同上,第202页),但希望绝不是一种空想,希望本质上表现为人类未来存在、生活以及一种完美管理的理想,这也就是说,希望是人的存在一种力量,它是方向性的、整体性的和普遍性的,只不过我们中有一些人相信,这种力量最终源于对人的不信仰和对上帝的信仰,相反,另一些人则完全将之基于对人的存在本身的信仰之上。(Gadamer1995S.294)当下的人类世界,丧失了基于实践理性的普遍性思考,崇信精确的绝对必然的科学知识,忽视了远比此更大的世界,造成了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几乎控制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失去了人的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哲学基础,使得在具体事务上无数的视角起着决定作用,而无法使无数具体的视角上升到普遍的整体的共同性思考。人的实际性存在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整体,平衡其实是生活本身的基本规定(伽达默尔,2021年,第212页),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失衡,由失衡转向均衡,是事关人的实际性存在应有改变的现实化的希望之所在。


基于对希望的三个维度思考,伽达默尔要强调的是,希望根本上是哲学的,而不是宗教的,也不是心理学和科学知识应用的,需要将希望作为哲学问题来理解,理由就在于,人类的未来不仅要求我们做我们能做的事情,而且要求我们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作出理性的解释。(伽达默尔,1994年,第194页)伽达默尔的哲学性的希望是解释学存在论、实践理智理想与对生活世界可能改变之理性思考,表现出五个方面重要特性:


其一,希望不是在宗教意义上寄望于一个外在绝对存在者的上帝信仰或宗教信念,而是内化于人的此在与存在本身,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生存论结构要素(时间维度上的未来可能性)决定此在本身,也构成了由此在得以显现的存在本身。因此,伽达默尔的希望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一种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希望之思。在伽达默尔这里,解释学具有一种根本性的开放性,人的存在希望与意义理解的开放性联系在一起。人的此在是一种理解性的存在,而作为时间维度的未来性或希望之思就内含于人的此在的理解上,这种理解不仅由效果历史所决定,也决定于人的此在对未来性希望的思考,作为显现者的此在之在的理解从根本上也规定了被其所显现的存在本身。伽达默尔强调,如果有某种东西和生命不可动摇的力量迥然相异,那是因为生命意志的特点就是坚持不懈地追求将来(伽达默尔,2006年,第239页),在文本中任何所说的和所在的事物都处于预期的支配之下。这意味着,只有在预期之下的东西才根本上能被理解。(伽达默尔,1997年,第305页)将希望、预期、定向等引入存在意义之理解中,存在问题就不仅是一个理解的效果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开放地指向未来可能性的希望问题。


其二,希望并非人的心理的激情(pathos)寄托,也不是科学知识的应用之物,因而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或可有可无的东西。希望是人关于未来生存可能性的存在论思考,也是被理性具体化的对人的存在和行为意义的整体性普遍反思,是一种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的共同性目标。从根本上说,希望是实践哲学的,是哲学要在观念的普遍性中实现的东西(伽达默尔,2006年,第240页)。希望是一种超越物,如不能进入具体化即实践理性观念化,那希望便是空洞的”“虚幻的。希望也不是科学知识的应用,科学知识的应用是借助科学的帮助做能做的事情,此种应用是基于应用效果、利益的,因而,不管科学之运用有多少进入了我们的实践知识,以为在我们的实践决定背后的知识仅仅是科学之运用,这是一种错误这种应用确实不是要对未来负责的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应用。(伽达默尔,1997年,第387页)在伽达默尔看来,把希望归为人的心理情感寄托或科学知识应用都是错误的,相反,希望就具体化为人的存在的共同生活理想,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性的希望,真正生活的推知——它事实上构成全部实践理性的本质——务必具体化(同上,第250页),人的存在的实践理智注重实现筹划与普遍的能力(伽达默尔,2006年,第237页),哲学的希望就在于关注和倾心于人的存在和行为意义之整体性、普遍性的实践哲学思考,将希望具体性地贯穿和落实到人关于自身存在的实践理性反思之中,以使希望作为未来性、可能性的维度在实践哲学中加以理性具体化、现实化。希望与人的存在意义理解须臾不分,它就蕴含在哲学性的实践理性反思之中。


其三,希望不是某种个人的、特殊的希望,不具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内容,哲学的希望之于生活世界是整体性、普遍性、方向性与未来性的。希望是普遍性的理智反思之物,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及其生活现状的整体性思考、筹划,和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想象、构想,未来性是希望的核心指向性,哲学的希望并不等同于人的具体行为与现实事务上的某种具有特定内容、要求的期待或期望。伽达默尔在强调希望是一种整体性的普遍性思考的同时,并不否定希望作为一种理性普遍思考的现实性应用问题,准确地说,伽达默尔力图在理论反思普遍性与现实具体应用的统一中,展现希望在理论与应用上的双重价值。在未来性问题上,我赞同以胡塞尔新型生活世界实践的思想为基础的那种道德冲动,但我想把它与一种真正实践政治的常识的旧冲动结合起来。(伽达默尔,1994年,第194页)在伽达默尔看来,如果有人将此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向社会科学的过渡,那么,这种过渡的实质性意义只在于澄清给定的标准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但并不表明由此要去进行如社会科学一样的具体性研究。伽达默尔始终坚持将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理论哲学来思考和研究,强调的是实践哲学对实践智慧的指导性功能(参见伽达默尔,1997年,第599页),实践智慧始终是区别和选择人所认为是好的东西的理性反思,正因此,我的有关实践智慧的主张不过是纯粹的雄辩(伽达默尔,1997年,第600页),希望也就不能被日常性地甚或庸俗化地看待为一种具有明确特定内容的期望或愿望。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