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40)我在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3-10 9:07 已读 9499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第三章:“非”判断逻辑属性的外延及讨论


“非”判断逻辑属性归纳起来共有二十一个重要外延,它们分别是:

第一外延:“非”判断是具有实在性、对称性、完备性的不需要逻辑推定的客观判断。

第二外延:没有时间差的真实状态。

第三外延:“非”判断的目标是空集。

第四外延:非逻辑推定的相干自由度。

第五外延:“非”判断是一种全体观。

第六外延:全体观的目标具有自性。

第七外延:具有道德普遍性。

第八外延:“非”判断是“是”判断的内禀。

第九外延:“非”判断是模糊性判断。

第十外延:“非”判断是同一性判断。

第十一外延:非分别的“非”判断过程具有连续性(连通性)。

第十二外延:“非”判断的过程具有真实有序性。

第十三外延:“非”判断过程一定是同胚(相干)的。

第十四外延:“非”判断过程是恒持续性判断过程。

第十五外延:“非”判断过程具有恒稳趋向性。

第十六外延。“非”判断过程,具有全域的开放性。

第十七外延:“非”判断是“唯物”的判断。

第十八外延:““非”判断是重生吸引子。

第十九外延:非”判断下的趋向是共相等原则下的恒持吸引力。

第二十外延:“非”判断的涌现在现实中(生命意义的观察者眼中)表现出亚稳定趋向性的非线性拓扑变换。

第二十一外延:满足逻辑位移,逻辑四个基本原理能够自洽。

接下来对“非”判断逻辑属性的二十一个外延逐层展开讨论。


第一节:我在

这一节的题目是应对《逻辑后缀学》上卷第二章第一节有关“我是谁”的问题。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哲学问题的第一问题。

“第一问题”的意思是:这个问题之后,必然有无穷的后续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后续问题都不成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后续问题永远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问题是:因自他分别的“是”判断逻辑属性内涵,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通过确认模式“是”判断进行自我指涉,因此“我是谁”是一个真值为假的假命题。假命题之后的一切问题,都不过是“镜花水月”的问题。

这个世界有太多问题,正因为我们首先是对“我是谁”太过“当真”了,然后再顺理成章地把虚当成了实,把实当成了虚。我们的人生也就永远面对着两大困扰:未曾得;已失去。

由于未开始正式确认,“非”判断则不存在自他分别的内涵:只要引者思维“处在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阶段中未正式开始确认的前状态”,他者就“不会出现”。

而只有——我——前我,就是引者自己——非分别的引者:此在、在者的共在。

我是我——镜像即我;我即镜像。

这是唯一可以自涉的句子。唯一可以回答第一问题的答案。

我是我=前我是引者=他者是引者。意思是他者与引者没有分裂。没有分裂的意思是非分别。

非分别:“非”判断逻辑属性的内涵之一。

我是我——因是而是。

这个答案并非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认为的“说一个事物是与本身同一的,就是什么也没有说”。

我是我,即我=我:这是可以导出其它连续对称性成立的第一对称。其意义在于:整个句子本身确实是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等号。等号表示两边必然同步变化,揭示出一种变化中的(拓扑)不变性——这里的不变性等价于相干性。同步变化在物理学中叫做“广义协变理论”,也称为诺特第二定律。诺特第二定律的哲学意义是:反映出“我是谁”与“我是我”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我是什么,是此在还是在者,无论我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值”,是真值还是“假值”,无论时空如何历时性共时性地“嬗变”,“我=我”是不变的、不需要逻辑推定的、任何(惯性)参考系皆“平权”的恒等式。而这种辩证关系,中国人早有定论,叫做“以不变应万变”;也叫做“万变不离其宗”。在数学里则表达为:空集“非”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空集是任何非空集的“源始”(初发心、初心)——空集是集合和函数的范畴的唯一初始对象。

即严格意义上的对称性,仅在“非”判断中“刚好”成立(意思是还未有真正全对称)。在“是”判断中,则只有近似、局部或暂时的即“不连续”的、具反对称“偏序关系”(例如“我是谁”的镜面反对称)的对称性。

思维发生者是对称性的源始;确认性思维是对称性破坏的源始。

“非分别”的意思是尽管引者心中“无他”,但却知道“有我”:我在。

“我在”中的“我”(前我)没有分裂,因此“因是而是”的后面“逻辑叫停”,没有“什么”,即不含任何元素,因此不存在“值”,亦因此是不存在真假的“客观存在”——我在。

无论我是什么,“我在”的实在性不变——这叫做“真实性”(注:这里的“实在性”就是“实在的性质”,不等价于“实在”自身,故这里的“真实性”严格而言就是“客观存在性”。“客观存在性”,还是有“观”,故不等价于真正的实在。《逻辑后缀学》最后一章会讨论真正的实在)。

这里的“我在”不同于笛卡尔的“我在”。

笛卡尔的“我在”是主观性的万事以“逻辑在先”的逻辑推理出来的“自身所是”地确认了“我思”后本体论性质的“非常有意义”的“是其所是”的“识”。

因此笛卡尔的“我在”是一种“识”。

这种“自定义是”判断的“识”因自他分别属性而实际上永远是“不完备的自身所是的识”,“不完备的识”究其本质依然是“不知”(“知与不知”两者同真),故物自体不可知(不可认识)。

 “非”判断中判断者自身就是一个潜在性“是”的目标。因非分别的内涵,这个目标与引者同一,两者因具有同一性而能够被“我”观察“全体”:“我”观察到自身全体的“在”。

这里的“观察”是一种“真知”——我知我在。

“我知”与“我在”之间不设置以中文表达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或原意“思,故是”里面的那个“故”字。是因为那个“故”字含有“所以(英文therefore)”的意思,即具有逻辑性。具有逻辑性的“故”,就是一种逻辑推定,即推理,具推理性质的“是”判断属于真类中的判断。因此“故”字反而坐实了无论之后的“在”被理解为“在场”,还是“是个东西”,笛卡尔的“我在”与“我”皆不具备同一性。

而“非”判断的“观察”:“我知我在”,因为“逻辑叫停”,也就——没有“逻辑推定”。

“逻辑叫停”,不妨就称为“推翻理”的“非逻辑推定”。

“推翻理”,不是否定,也不是否定之否定(两者都必然地依靠逻辑),而是“把所有理(逻辑)都推翻”,即任何逻辑“元素”都不被“表达”——这才是真正的“去存在”。

“非逻辑推定”的判断,就不是真类中的判断。

不是真类中的判断,就是“一次过”的判断——参考禅宗的启悟之途:“直指人心”、“即心即佛”。

“一次过的判断”可以理解为:如同箭射出前的“引”永远只有拉向自己的一个方向。而“指”则必须不断地“指完再指(射完再射)”并且“可以”指向无数的方位(这个世界争论不休的根源)。

“一次过”的非逻辑推定的判断中,目标(前我)与“我”(引者)之间不存在逻辑关联,两者的关系叫做“不存在因果律的互摄互入”。

“不存在因果律的互摄互入”,等价于同一,即“我知我在”前后两个“我”之间非分别,不是因“知”故而“在”,也不是因“在”故而“知”,而是一种“明心见性”(禅宗觉悟的境界)的(意境里的)“一次过判断就够了”的了然(不是“什么也没有说”,而是“一说即不中”)。

 “不存在因果律”的准确表述是:不存在因果的“律”。意思是“我知我在”还是具有“因是而是”的因果之机(这里的“机”就是佛学的“缘”:无序、兼容、重生),只是此时的因果是互摄互入的。“互摄互入”的“科学性”表述就是叠加态(实际上,笔者认为“互摄互入”的表述比“叠加态”更准确更“科学”),“叠加态”中的“我知我在”是“相干”的。

“互摄互入”不是“是”判断中行为与目标那种互为因果的“纠缠共生”。“纠缠共生”中行为与目标之间本来的关系是各有所属的界限分明,只是被“是”判断“捆绑”了。而“互摄互入”的理念源自于佛学,意思是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知”与“在”是行为与行为发生者相互“全包含”的关系,两者是二而一没有界限(没有边界)不可分割的全体,而不是康德所论述的“独立于认识之外(典型的自他分别)”。即“我知我在”不是因为通过“自定义是”判断而实现的“我知道”(参考 《逻辑后缀学》上卷第二章第二节“我知道”),因而不存在任何“真类”特有的矛盾性,因此“我知我在”具有完备性。

相干——不存在因果律;

退相干——存在因果律。

 “完备性”的“我知我在”是对自身的一种了了分明的全知、真知——没有焦点,却又处处焦点。“全知、真知”没有任何主观因素在里面(知而非识),因此具有真正的客观性(这种真正的客观性不是笛卡尔的“一切真理皆因思考的实施者的确定无疑而必然被还原之处”)。

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我自己”,但我们完全可以知道,其实也“早就知道”“我自己”——我在——不需“寻找”(海德格尔曾言:一个人如何能够命名他还在寻找的东西呢。这句话看似充满了睿智,但“寻找”二字其实是暴露了海德格尔的思维始终没有突破“识”的樊笼)。

通过(认)识确实不可认识物自体,但通过“非”判断我们在“理论上”“轻而易举”就“知”物自体(此处的“轻而易举”请参考禅宗的“顿悟”)。只是,对于具有自定义基因的我们,真正想完全的“非”判断(完全的知而非识)那却是千难万难——即使是“明明白白”地宣扬一切皆空的佛门本身,同样是“落于俗套”地、有意无意地,通过种种“庄严宝相”、神秘仪式、法器及“手印”以显示其“与众不同”。故历史上能够真正“剥离”自定义,以“扫地僧”的平凡面目而臻至“圆觉者”的高僧圣者凤毛麟角。

真实关系不断地去存在的同时,自定义真实关系不断地“否定之否定”地确定存在——“是”镜像。

日常生活中“勉强做得到”的“知而非识”,是指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上任何事情的“为什么会发生及如何发生”“不要匆匆下结论”,尽量做到少评价其得失、对错。

中文的“知识”一词及英文的“knowledge”都是把“知”放在前面,因为“知”是“识”的前提。当我们企图用“识”来分辨“知”,用“Ledge(分类之窗)”来区分、立足我们的“知(Know)”,我们其实是南辕北辙,与“知”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不同的窗台上往房子里看,会看到不同的“相”。窗台越多,“相”越多。但无论我们建立多少个窗台,房子里的“什么”都没有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随着我们对自己的“识”越来越深入广泛,我们对自己其实却是越来越“不知”。

 “非”判断是具有实在性、对称性、完备性的不需要逻辑推定的客观判断。这是“非”判断逻辑属性的第一个外延。

具有实在性、对称性、完备性的不需要逻辑推定的客观判断的状态,就是处在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阶段前未正式开始确认的前状态的状态。这个前状态的状态,简称为“我在”。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