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哲学聊天专用贱图(21-32)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0-10-20 14:42 已读 402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21

扬弃
扬弃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黑格尔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单纯的抛弃,而是一种包含着肯定的否定。在《小逻辑》第96节,黑格尔以把握扬弃概念说明“德国语言富有思辨的精神”,说“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这一辩证概念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和使用。

22

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这是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裁决。顾名思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为λoyos(logos)的音译。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 其别称是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等,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在德里达看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

23

《存在与虚无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著的哲学名著。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曾风靡欧美,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存在与虚无》的发表标志着萨特独特的哲学大厦的建成,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已包容在这部洋洋洒洒,既天才横溢又有些冗长的著作中。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这部书提出的新颖观点使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与海德格尔、尼采、基尔凯郭尔迥然有别,是一部具有原创价值的著作,与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一起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柱石。
除了学术意义外,存在与虚无还非常实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问世之初无人问津,二战期间,《存在与虚无》突然间畅销一时——当时市场上铁器短缺,秤砣紧俏,《存在与虚无》以它一公斤的重量及时填补了这项空白,是法国妇女厨房必用之物;此书1987年在中国翻译出版,第一版就印刷了三万七千册,并且迅速销售一空,这回不是压秤,是压书架了。

24

主体性
subject/ subjectivity。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主体由多重含义,最主要的三个意义如下:(1)政治学理论中的主体——将公民当做国家或法律的主体。这层意思表明,这种主体相对于他/她所受制的权力而言缺乏行动的自由。(2)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思考的主体;意识的场所。这层意思表明,主体与客体、思想与现实或自我与他人之间发生分化。因此,在这层意思上,主体性表达的是那种看似属于自我而与被当做实际存在之物相对的东西。(3)语法中的主体——一个句子的主体(就像“主—谓一宾”),以及由此而来的话语或文本的主体;与行动有关或决定行动的东西。

25

位格


Person。基督教神学术语。位格就是一个智慧生命的存在显现,可以被称为“生命中心”。每个人有且仅有一个位格,天使也是如此;人的位格又称为人格;而上帝有三个生命中心,即一个本体、三个位格,故称三位一体。上帝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的神性本质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上帝。上帝的第一位格就是超乎我们之上、拥有无上权柄的那位圣天父;第二位格就是道成肉身、融入我们之中、拯救人的救世主,拿撒勒的犹太人耶稣基督,上帝和人之间唯一的中保;第三位格就是永远住在每个基督徒的心灵之中、指导我们行事为人的圣灵,又称耶稣的灵、基督的灵、真理的灵、启示的灵、主的灵、上帝的灵、保惠师等等。

26

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又译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本位,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许多先验自我或现世自我相互联系的全部形式。这里任何一种相互关联的自我都是以一种共同化为基础的,这种共同化从我们的先验自我出发,其原始形式是异己物的经验——他人的构成。这种异己物的经验经过先验的单子的共同化,引向了大的(总的)单子,并经过单子共同化的世俗客观化,引向了个人世界的构成。这个构成——胡塞尔的真实的客观世界——是一个主体间的世界,先验的主体本位是主体间本位。
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观念》第1卷中,胡塞尔首次对主体间的关系作了详细描述。在后来的《巴黎讲演》和《笛卡尔沉思》中,胡塞尔进一步把相互主体性作为克服自己整个哲学中的唯我论的“扰人”问题来解决。一般认为胡塞尔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更没有能够克服唯我论。其他的现象学家则多是沿着胡塞尔早期现象学的方向研究人际关系问题,并把这一研究扩展到其他领域。

27

理念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术语。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永恒的、静止的、真实的;感性世界是易逝的、运动的、虚假的。例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的,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甲说美,乙说丑,此时美,彼时丑,因而不真实;只有一般的美,即美的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他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它有美丽的色彩或形式等等,我将置之不理。因为这些只足以使我感到混乱。”“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理念世界是感性世界的原因、范型;感性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本或影子。理念世界是由无数理念组成,感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与之相应的理念。具体事物分有了理念。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存在着严格的、永恒的等级,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较高级的是关于数学、几何学的理念;再高级的是艺术、道德的理念;至高无上的理念是“善”,它是创造世界的一切力量源泉。

28

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出生于梅斯基希,在弗赖堡去世。他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受其老师胡塞尔的影响。海德格尔毕生致力于对西方哲学史的批判,试图发展出一种对于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出版,这本著作奠定了“基础存在论”哲学路向的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就如海德格尔的通常做法一样,“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在1950年后的后期文章中他更强烈地关注语言问题。语言从历史中生长出的丰富的关联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由于他的理论及学说得到很广泛的接受,海德格尔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虽然同时他的著作的内容被广泛争论着。特别是他对纳粹的参与直到今天还是敌对的争论的话题。

29

老子有三大批判,你有什么?
康德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第一批判为《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是我们认知的立足点,回答了“我能知道什么的”的问题。
其他两个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分别回答“我可以希望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在他看来实践理性具有某种行动能力和功能,它能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继而使人达到自由。可见,康德所理解的实践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而言,他模仿说一句:老子至少翻译了三部理性批判!

30

绝对精神

德国黑格尔用语。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
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
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
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就说了,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

31

吐血

当所有的哲学家都在营营役役地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大厦时,马克思蹦出来告诉大家,从理论到理论,从体系出发解释现实这都是徒劳的是木有用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看完这句,不知道康德、黑格尔、亚当斯密、普鲁东、费尔巴哈等等一长串被马克思扬弃的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会怎么想……一口老血是必不可少的。

32

钱钱钱?!


最后这张,你知道是什么梗吗?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