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南怀瑾讲《唯识与中观》第38章上

送交者: steambasss[品衔R2☆] 于 2021-03-09 9:14 已读 571 次  

steambasss的个人频道

+关注
《唯识与中观》第38章

原文:

“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名等。为证不成。若名句文异声实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谓声能生名句文者。此声必有音韵屈曲。此足能诠何用名等。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所见色上形量屈曲。应异色处别有实体。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如弦管声非能诠者。此应如彼声。不别生名等。又谁说彼定不能诠。声若能诠。风铃声等应有诠用。此应如彼不别生实名句文身。若唯语声能生名等。如何不许唯语能诠。何理定知能诠即语。宁知异语别有能诠。语不异能诠人天共了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声与名等蕴处界摄亦各有异。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非谓一切。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有执随眠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彼亦非理。名贪等故。如现贪等。非不相应。执别有余不相应行。准前理趣皆应遮止。

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且定有法略有三种。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无为非世共知定有。又无作用如眼耳等。设许有用应是无常。故不可执无为定有。然诸无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显性故。如色心等。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又虚空等为一为多。若体是一遍一切处。虚空容受色等法故。随能合法体应成多。一所合处余不合故。不尔诸法应互相遍。若谓虚空不与法合。应非容受。如余无为。又色等中有虚空不。有应相杂。无应不遍。一部一品结法断时应得余部余品择灭。一法缘阙得不生时。应于一切得非择灭。执彼体一理应尔故。若体是多便有品类。应如色等。非实无为。虚空又应非遍容受。余部所执离心心所实有无为。准前应破。”

我们开始读书时,六岁入小学。小学学些什么东西呢?洒扫应对,先学做人。怎么样扫地,怎么样摆桌子,怎么样拿碗,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对老师行礼,怎么回去对爸爸妈妈行礼,做人做事的一切,洒扫应对。看到长辈讲什么话,不是你啊、你啊、我啊,不可以那么讲,不是这样的,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了。洒扫应对现在的新名称叫做生活教育,现在我们讲了半天,没有生活教育。所以任何一个学生看到就烦。经常有年轻的走上来,我说:“你坐下!”有事情出去,故意让位,好让他背面谈两句话,结果有学生坐在旁边:“嗯,这个看上去一定有好听的。”他还公然坐着,还把衣服一拉,坐得更端正听!前两天,我说:“你起来,人家约了讲的事,你知道不知道?”“是,我以为老师还有好听的叫我听。”他还补充这句话。你说他还是教书的,我说:“你怎么搞的?”后来又把他叫进来骂,洒扫应对都不知道啊!像我们出门,察言观色,一看态度就懂了嘛。我说世界上的人都没有秘密的,当他在痛苦的时候,不愿意人家知道的时候,你就不要听了,就走了,让他重叙心里的痛苦,讲完了就好了。其实谁有秘密?大家都有秘密,但到了几十岁后还找人讲呢:我当年如何如何,什么秘密都愿意讲出来,可见人类没有秘密的。秘密是在短暂的那个时候,可是在那个时候就要洒扫应对中啊。所以我们小时候先了解名,中国字,学外文也是一样。所以中国字一个字有时候代表了好几个意义,你要认得。一个学问最好,最了不起的人让他当场写两千多字,他写不出来。平常我们有一千多中国字认得就是学问好得很了,够你用了。所以你看看那个梁心慈写那个《千字文》之难啊!一千个中国字,要都不同的字,要把它们逗拢来,变成意义,包括了历史文化的全部。这个人写的之难!梁武帝命令他:一夜要写一千个不同的字。一夜写完之后,第二天头发、胡子整个白了。不然要杀他的头,故意整他,他硬是写了这个《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们小的时候念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天文地理都包括进去了。所以你把《千字文》都解释完了,你中国文化的基础差不多了。这即名句。因此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康熙字典》上有十万多个字,真正平常用的有两三千个字就是大文豪,大文学家了。英文不同了,英文是每个字,每个名称。所以英文一两百年前的书不是专家读不懂了。像我们这个名句搞下来,五千年的文化,到现在一看还是懂。因为经过训古这个功夫了,没有言语的隔阂,没有地区的隔阂,没有时代的隔阂。照现在白话文这样乱搞,将来不得了,你看嘛。将来很多事情,这个文化非变不可的,这个问题大了,不多讲。讲到名句,文字的问题。


名即名称,句即把每一个观念逗拢来构成来一个句子,叫做名句。把每一句话每一句话连续起来很美的,叫做文章即文身。所以你看唐太宗的文章:“松风水月”,你把名句分开,松是松,风是风,水是水,月是月嘛。这在逻辑上是不同的啊,哎,结果一逗拢来:“松风水月”,名句逗拢来变成文章,“未足比其清华”就变成文身了,就这样美!所以名句文身要搞清楚,现在解释这个。


“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这个问题很多了。佛经上说,佛啊悟了道,一个人悟了道,希有,不是世间能够做得到的,所以的文字、句子都通了。这个话头你们参参看,我想你们年轻的同学都有这个话头啊,所以你们不大努力。我当年也上过同你们一样的当,上的不多:认为一悟了道以后啊,英文不需要努力了,一打坐就通了,开悟了。哎,“佛以一音声说法,众生随入得解。”佛经上说,佛只要一个音声讲话,一切众生都听懂了。所以只要成佛,何必学英文呢?文都不要学,只想悟道。再加上佛经上说:“须发自落”,要出家头发都不要剃的,自己掉了。那眉毛掉不掉呢?只掉头发啊?哎呀,“须发自落”,是讲自动地去把头发剃了。开始我们看佛经,晓得:哎呦,“须发自落”,头发就光了的。所以看到法师们光头啊,非常正规,须发自己掉了,后来想想,他的眉毛怎么不掉啊?都掉光了,这个人变成什么东西了?黄瓜一个。这个不好看嘛。“须发自落”,是自动去掉了。“佛以一音声说法,众生随入得解。”那为什么还要玄娤法师去取经呢?当时他一句话讲出来,中文经典就有了,中国人都听懂了。再说啊,佛的“广长舌相”,那个舌头一吐出来,徧覆三千大千世界。我说:“佛啊,你不要吐舌头,一吐舌头我的衣服都晒不干。”因为太阳都给你遮住了嘛。所以研究佛经要智慧啊,这些都是法身上表法,法身的境界,不是讲这个肉身。佛来照样要学英文。如果要到中国来,照样要学中文,不过快,智慧高嘛,一听就懂了,快得很。这些地方也是这样执着。经上说佛得希有名句啊,佛文章不要学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的文章十几岁就学好了,怎么不学啊?所以你们光想懒,想悟了道,那么你去悟去嘛,又不好好去悟。光以为自己成了佛就什么都懂了,没有这回事啊,都要努力过的。所以这里的错误也是一样,所以经典上说:成了佛得希有名句文身啊,自然文章就好。哎,你不要有这个错误观念。“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名等,为证不成。”你引用佛经拿来证明这个理论不成立。


“若名句文异声实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所谓名相,一个句子,一个文章,都是为了记载、表达意识上的声音,这个声字不一定是讲话的声音啊,什么呢?心声。这个有个经验,像我们年轻时学佛,修道,挂了一个静语的牌子,不说话。结果我的一个和尚朋友他很想跟我说话,我就是不说话,禁语。我那个和尚朋友:“哼,你挂牌子有什么用?你禁得了你的心声啊!”哎呦,这句话真是一棒子啊,把我出一身冷汗。不对啊,外表挂了禁语牌不说话,肚子里还在说啊。而且无聊起来,自己还在里头吵架啊,这个自己跟自己两个在吵架,这个心声你禁不了。真到了心声也空了,那行了,那入了观音法门。这个道理你注意啊。所以名句文异声实有,这些代表音声、声音,如果说文字、句子假设真有它的存在价值,那美国的朋友来一看这个书就懂了,因为文字、句子自己本身的功能。它没有用啊,它是白纸上的黑体啊、线条啊,必须要经过唯心的作用,说了以后才懂得这个意思。所以名句文身应如色等,非实能诠,这个颜色等等就是代表了颜色,颜色代表了什么意思,加上意识的作用啊。


“谓声能生名句文者。此声必有音韵屈曲。此足能诠何用名等。”进一步说我们人类的声音不是文章啊。什么是声?比如我们念咒子是声,“嗡嘛呢叭咪吽”是声母,什么理由?你说:“老师啊,这个咒子代表什么意思啊?”不要问,不给你解释,解释了你不能成道。你不问念错了,念成“嗡嘛呢叭咪牛”都可以,你会成功,会证道,这是声。要加上音,声加上音,两个拼拢来就叫做韵,诗韵的韵,那就有语意了,代表了语意了。“啊”是声,加上时间、空间及各种表情才晓得“啊”是什么。舒服也叫“啊”、痛死了也叫“啊”、挨打也叫“啊”、吃的好吃叫“啊”,惊讶也叫“啊”,所以“啊”字的意义就多得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为之“啊”,“阿弥陀佛”,因为它的意思是无量无边。善、恶、是非统统,万法都包括了。这是“啊”的声。名,只要这个声构成了文章的话,如果变成唱歌,歌要使人听了掉眼泪,听了会笑起来,此声必有音韵屈曲,要加上韵配拢来,“啊呀!”就晓得叫了。加上一个“呀”那就不同了,音韵一加上就不同了,此声必有音韵屈曲。此足能诠,因此它能代表人意识上的一个东西,晓得是什么意思。何用名等?这不需要用一个名,名就是名言、名词。


“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假定你认为声音的上面加上音韵,这个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抑扬顿挫,所谓屈曲就是抑扬顿挫。就是我们讲中国文字的四个阶段:抑就是把这个声音向内收;扬就是向外发展;顿是停留一下;挫就是曲折的声音,弯弯曲曲有曲线,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这样叫做文句。异声实有,认为文句本身的功能,它有它独立存在的道理,他说如果你有这样的观念,你错了。


“所见色上形量屈曲。应异色处别有实体。”那么你看一个画面,画面上的曲线,乃至画面上的颜色,弯弯曲曲的,应该离开画面之后另外有个单独存在了?其实不是。一副画,我们看起来是画,你把它分析了就不是画,它是每个曲线逗拢来。所以我们看好多画:“哎呦!好伟大!你看,那么多火花。”你分析了一看:这个家伙乱涂,在上面那么画个圈,那么泼一泼墨,我们观念错误,逗拢来觉得是火花,颜色就是这个道理。


“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如弦管声非能诠者。此应如彼。声不别生名等。”所谓音声上面声跟音两个加起来,抑扬顿挫。他说:我们乐器上面表达的音声非能诠者,是听起来好听。我们说:“这个人琴弹得好啊!”“他弹什么东西啊?”“《高山流水》。”碰到我这个牛啊,对牛弹琴啊。我承认我是牛,我听了都差不多,反正“叮叮咚咚”的。你说高山流水,我也想得到啊,“嘚溜”那就是水流的痕迹?那是你意识加上去的幻想啊。琴弹得“嘚溜”是流水流得很急,我还觉得是谁跌倒了那个地方,摔得很痛啊:“哎呀,我的妈啊!”听起来不是一样?都是人类的幻想,意识加上就如弦管声。所以乐器的本身非能诠者,它并不是表达这个音声,人的情绪、思想配上,诠即解释。解释起来我们加以理解这是什么声音,这个能解释是你的意识,不是声音。


“若能诠,风铃声等应有诠用。”如果声音它本身就能解释的话,那风吹铃铛响,你问:这个铃铛是什么意思啊?铃铛没有意思,风吹响了,啲哩当啷。哎,但是你说没有意思啊,这句话,我们题外生枝,讲一个历史故事,就是根据这句话:佛法初到中国来是靠哪一个?佛图澄,这位有神通的和尚来弘扬佛法,佛法就有。所以你们法师们要到外国弘扬佛法,先得定,修好神通,飞机票不要买,这里说,明天就坐在纽约大厦门口了,白宫大厦门口了,他就信了。开始来的佛图澄他有神通,他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胃脏了,到溪边坐那么一抓就拿出来,翻过来,胃洗洗干净再塞进去。那个时候没有电灯,看书怎么看?他胸口有一点棉花,要晚上看书时把棉花一拿开,你看就着电灯光,那本事大啊。帮助南北朝时最坏的那个胡人,暴虐,杀人无比的石勒,自称是赵国石勒。可是这一位当皇帝的,是蛮子皇帝,就是佛图澄吧。有一天他要出兵打仗,叫他的国师师父坐在旁边,坐在那里忽然风吹铃响,风铃啊。“师父啊,这是什么意思啊?打仗会不会打胜?”他说这个铃声讲什么,师父有神通。佛多澄讲几句梵文解释,我也讲不来。“嗯,铃声告诉你这次出兵就打胜仗。”“好,那出不出兵?”“出兵。”“师父还有什么吩咐?”“少杀人。”“好。”听话,就打了胜仗。所以这个风铃、铃语就是佛教上的历史故事,这个佛图澄能听铃语。实际上在中国,这套学问叫做什么东西呢?风果之术,风,头上一个角,风角,梅花术啊都是这一套来的。风吹铃语,也叫塔铃之语,佛塔上面风铃吹的响,是佛在说话,所以娑婆世界佛也都在说法。可是到了明朝,苍雪大师有一句诗,引用了这个典故。明朝末年的时候,苍雪大师有两句非常沉痛的诗:“佛也辞世难救世,”就是这个时代佛亲自来都救不了这个世界,“铃声遮莫问图澄”。这是明朝苍雪大师很感慨、伤心的诗,对时代的伤心。“佛也辞世难救世,铃声遮莫问图澄”。你看这个现象,不要问神通都知道,何必问佛图澄呢。正讲到名句文身。名,是名词,象中文每一个字代表一个观念就是名词,逗拢来是句子,连起来是文章,这是名句文身。


“若唯语声能生名等。如何不许唯语能诠。何理定知能诠即语。宁知异语别有能诠。”这是原文的句子,现在是论辩中间的问题,所谓语声能生名等,假定我们讲话这个声音,声音本身不是名词。比如说‘喝茶’这是一个名词。那么我们现在听到讲到‘喝茶’两个字,这是两个声音,这个声音的习惯构成了名词的观念,语声能生名等。言语的声音就产生了名词,如果是这样的话,换句话说这个观念是错的。因为这个名词,心里的这个观念开始,观念表达出来发出了一种声音,不是有声音产生了一种观念。这个逻辑要搞清楚。他说假定你认错了,认为语声,讲话的声音产生了名词,那么好了,如何不许唯语能诠?言语这个声音它本身就是能够表达意思。可是事实上我们看文章听声音,看了这个文字,听了这个声音,要透过意识的理解才晓得它讲什么东西。言语音声的本身不是能够解释人类一切众生的意思。所以啊,何理定知能诠即语,他说根据什么理论你大胆地确定了能诠即语,能解释就是言语声音的本身呢?讲到最高的佛法,处处是逻辑、是哲学。所以研究佛学的人,在中国文化的习惯之下,喜欢文学,不大喜欢哲学、科学、逻辑。逻辑、哲学、科学方面的论辩要非常严密,刚才我们讲这个问题的辩论,听起来莫名其妙,非常严密。所以真正参禅的人,头脑要这样严密才能参禅。宁知异语别有能诠,宁知,古文即你那里知道,异语别有能诠,离开了人类的声音语言还有可以表达意思的东西呢?比如我们上次提到的修女,一个哑巴打手势,手势不是音声,可是人懂了那个手势就懂了那个意思,所以异语即不同的语言,别有能诠,它也可以达到意思彼此沟通的目的。


“语不异能诠。人天共了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这个世界上,语即讲话,不异能诠,一讲话,听了这个话,懂了那个意思,能诠即诠释、解释。听到了讲话,不异,即不两样,能诠,离开意思懂得了。人天共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同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界的天人都是以言语文字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所以人天共了。例如我们学佛人念的咒子,有些咒子是欲界天天人的语言,发音的声音,有些是色界天天人发音的声音,各个不同,这个就构成了咒语的最初的形成。所以啊,这种咒语靠音声念,乃至我们讲中文、英文、法文、日文,这些都是人天共了。尤其我们人类的各种语言,高我们一级的天人,不管你发那种语言,他意思能够了解,你是什么意思。所以语言本身就是能诠的东西,能解释,人天共了。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如果你坚执认为能了解、解释人的意思不是靠语言,如果那么执着的话,相反的,天爱非余,这个世界的境界同人天的境界相反,其实这个人天都是爱语言音声的,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别的。


“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我们注意啊,上次介绍过的现在科学里的人文科学,最新,也不是最新了,也是二三十年了,语意学,专门有人研究语意学。现在这一节的文字里包含了语意学,还有文字学,文字的境界,他用科学逻辑的道理解释得非常清楚。然,但是,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根据人类的言语,言语怎么来的?都是音声、声音发出来的。根据言语音声的分位差别,什么是分位呢?像我们中文的高、矮、长、短,这些都是言语的分位。这样的差别是假,即人为的,不是天然的,文学、句子、言语都是人为的,不是天然的。比如国语讲起来同闽南语、台湾话就不同,我们讲‘有’,闽南话是‘wu’,这就是分位差别。因此人类被自己的音声骗了,而假建立,形成了名,一个字就是名,句,两个字就构成句,有时候单句也可以构成一句,连起来就是文章。名诠自性,名即名词,诠即解释,解释那个观念的本身。这个就要研究中国的六书了,讲中国文字的。如江、河,江河是形声字,江字旁是水,水字旁加一个工,我们现在国语念jiang,恐怕广东话、闽南语保持唐朝的音念gong,gong huo(江河),为什么这样念?是流水的声音。那个江的声音就是‘gong gong’响,所以就叫江,是形声字,形容那个声音。大河那个‘huo huo’的声音就叫河。我们有六书,有形声,有假借、有转句、有象形,所以研究佛学,研究中国文字,这六书一定要知道,等等。所以讲名诠自性,比如江跟河就是名,一个观念,这个观念解释了本身自己。江就代表江,我们一听江就晓得江,河就不同,大一点。海应该说也是形声字,为什么叫海呢?江、河是听到流水的声音,海是什么?一提到海:“嗨(hai),好大啊!”就是海,那就是海了,比江河的水还大,嗨!好大,就是海了。这就是形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比如说江河,这是两个名词,把它逗拢一句呢,万古江河,四个字,这就是句了,句诠差别,江跟河是永远万古的。那么怎么变成文呢?我们再加上:‘万古江河日夜流’,“哦,好句子,好啊!好啊!‘万古江河日夜流’。”那就是文身了。所以啊,我们讲:“哎哈。”这是名,晓得咳嗽了。“哎哈呦!”不得了,大概呼吸系统有毛病。“哎哈!我要死了!”那大概肺也完了。名、句、文身的差别。文即是字,把名句逗拢来就是文,文字,为二所依,这两种名、句互相为因果,逗起来,一篇文章成立。


所以名、句、文身,“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名、句、文身对研究唯识学,研究佛法很重要。也属于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意思并不完全一样。比如我们中文学得很好的人,人家跟你讲英文你就不懂,你就不懂他的意思。所以啊,这只是文字的习气形成的,不是真实的体。因此讲名、句、文身离开声音之外,虽然没有它单独存在的作用,而假实异,亦不即声,假即借,实在的,中间有差别,亦不即声,不能说声音就是它。


“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声与名等蕴处界摄亦各有异。”所以由于这个道理,由此即根据这个道理,由此法词,一切佛法,即代表一切事物、观念,词,文字、句子,二无碍解,两者都做到通达无碍了,那就是文字般若成就了,真有智慧了。所以说修道、学佛,真悟道了,他的文字般若就通达了,通达即理透了,他每个字应用起来就很高明。比如我们都晓得的,前辈子的,民国初年,七八十年代,有位和尚,名诗人,八字头陀,太虚法师这些都是他的后辈了。这位和尚原来一个字都不认识,后来成为名诗人,《八字头陀诗集》。因为他这些智慧上理解了。所以我常说现在街上买字画的,就找不到八字头陀的一张字画,如果找到了,那怕是这么一张条幅,如果有人给我开价三十万,我虽然买不起,但一天会跑三趟,留恋不舍。因为他不认识字的,但会作诗。比如作诗时写一个茶杯,‘万古江河日夜流’,拿这句诗来讲的话,他万古写得来,江河写不来,他就画一条江,画一条河,日写不来,他就画个太阳,夜字他涂一下,黑黑的,流字写出来,加一个流。所以他那个字啊,又有诗,又有字,又有画,画也是漫画体,写的字孩儿体,童子体,可是好得很,样样都好,天性流露,所以很难找了。弘一法师的字还容易找,八字头陀的字画再也找不到了。你们诸位同学注意啊,找不到就可以做假啊,你说做一张挂在那,告诉我是八字头陀的,起码我要去走三趟看看,是不是真的?你要说讲三十万我一定相信,现在找不到一张。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呢?由于这个理悟了,还不要说证道,由此法词二无碍解,法无碍,词无碍,文字般若就来了,一切法通达,没有障碍。境有差别,可是文字的境界还是有不同啊,文字是有境界的。比如说‘万古江河日夜流’,这是文字境界。所谓诗人、文人就是把一个字一个字堆拢来,有才气的人堆拢来就很美,无才气的人,虽都会写中国字,但很好的一句中国话,给他写的狗屁不通,越看越生气,这就是境界有差别。所以声,一切人类的音声,发出来的,与名等,一个名词的观念是一样的。这属于什么东西呢?这个人类的音声为什么讲话会通了呢?不是言语的功能,这是我们心理状态的功能。蕴处界摄,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思想,精神,心理的作用。处即意处,法处,意识的境界,归在这个范围。因此啊,文字语言经过的对了,但是文字语言的境界,境界不是程度啊。同样一个学文学的人,同班毕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就不容易了。所以常常告诉轻年同学:“干什么?”“学英文。”我说:“你把名称要讲清楚,你是学英语。”没有人学英文,如果讲到文,你学英文要变成英文文学家啊,连林语堂都不是。名义上我们中国人说:“哎呀,他英文好。”但给外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看看,勉勉强强,看得懂了就是。一个英国人、美国人能够变成文学家谈何容易啊。我们都是中国人,都会写中国字,文章都写不出来,就是给你写了一篇文章,能不能变成文学家那很难了。同样你读中文系,读到研究所,拿到博士学位,你不一定是文学家。文学家的人还不一定有学位,那是天才,他自然写的句子就很美,一个文字到他手里一写出来就漂亮,就美。这些道理是讲文字的本身是意识境界的范围。


“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并且,他说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土,代表土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人类所有的言论、文字,叫它为名、句子、文章,依声假立,都是根据人类发的音声而建立了文学、文章的系统,“非谓一切。”注意啊,这是讲这个世界,如果心头、外太空还有别的世界,人家的世界言语不一定向我们一样靠喉咙讲,也许他们靠两个手拍拍,有风出来就懂了。比如蝙蝠在飞翔“嘘---”它们自己就懂了。猫狗还是靠声音,同我们一样。有些生物不靠声音,碰一下就懂了。所以有些动物啊,你看它不讲话,没有发声,它两个碰一下,或者那个鱼同鱼啊眼睛对着看一下,它懂了,那它的语言就靠眼睛了,不是靠意识,非谓一切。

喜欢steambass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南怀瑾讲《唯识与中观》第38章下 - steambasss (25188 bytes) 03/09/21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