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曼特菲尔德谈施特劳斯对“虚无主义”的认知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1-03-01 8:21 已读 95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问:虚无主义,用基督教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在人子的“被钉”(Crucifixion)和“复活”(Resurrection)之间。换言之,即在死亡与重生之间,在“欠然”与完满之间。这是“堕落”的时刻,即“罪”;它表达了人的欠缺或匮乏。苏格拉底年轻时代有三个伟大的老师,狄俄蒂玛是其中之一,苏格拉底向她求教“爱欲”(Eros)的问题。她教导说(Symposium 203b-212c),“爱欲“的父亲叫做波罗斯,意即“丰盈”(Poros),母亲叫做潘尼娅,意即“匮乏”(Penia)。父亲给了儿子一种完满生活的可能性,而母亲给了儿子一种不完满的且处于永恒的匮乏里的生活;儿子因而成为一个不安份的追求者。狄俄蒂玛说,这种“追求”的最高状态就是哲学;哲人追求着美丽的“索菲亚”(Sophia),即智慧;哲学因而是“爱欲的”(erotic)沉思。苏格拉底甚至把“爱欲”和“哲人”划了等号(Symposium 204b)。在此意义上,哲学的生活因而是处于匮乏中的生活,一种不完满的生活。这引出了我们下面的一个疑惑:在这样的哲学生活和前面用基督教语言所描述过的“虚无主义时刻”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可能的类比乃至类似?因为苏格拉底以及Strauss确曾被指控为“虚无主义者”。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基督教的“复活”与狄俄蒂玛的“丰盈”有什么本质的同与不同?二者是否都指着同一个“不属人的”(suprahuman)世界?而二者的不同是否只是基督徒和哲人对同一个“不属人的”东西的“属人的”因而必然有限的和片面的表述所造成的人为的或曰“属人的”不同?


 答:在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之间的确存在着类比乃至同一。哲人的“波罗斯”或“父亲”不同于已被救赎的基督徒的“父亲”。哲人的“父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自己;而基督徒的“父亲”由于某种原因却来自神的恩典。基督教有很多变种。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类堕落的原因在于其“自然的品向”(natural inclination)。我不能理解这一点。在我看来,堕落勿宁是由于选择,一种糟糕的选择,一种背离自然品向的必然性的选择,一种自由的不服从。与此不同,“爱欲”(eros)却是一种服从的样式;就象一种逻辑隐喻,它服从于其自身的“匮乏”,并怀有一个理性的意识:即“匮乏”的问题终有解决。“不要挥霍你的生命!”——“爱欲”(eros)会如是说。柏拉图[以哲人的形象来隐喻]丰盈的匮乏。它促使哲人入思,并思想到尽头,但仍然看不到最后的出路。按基督教的观点,存在一种救赎的应许,不管我们值不值得,因为这是一种恩典。恩典就是不应得的东西,没有意料到的东西,白给的好处。由此可以看到,在哲学与基督教之间有某种类比,而正是从这种类比中,二者的特性和不同才得浮现出来。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