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万象小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将“一串疯话”说给岁月听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3-03-21 15:29 已读 1107 次 2赞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将“一串疯话”说给岁月听

能将生活过得有趣精彩的人,必定具备满腔的热忱和无限的激情,他们总是携带着充沛的能量,为沉闷的生活点燃一簇簇精彩的流光。

林徽因一旦认真做起事来便会废寝忘食,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她管这激情叫作“疯”——放开一切去做爱做的事,忘掉腼腆去说想说的话,即便是“一串疯话”,也要大声地说给岁月听。

文学对于林徽因来说,仅仅是一个业余爱好罢了。但即便只是“玩票”,林徽因仍凭借出色的文学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称为“一代才女”。

那时候,她主要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作品,除了发表自己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还发表诸多评论性的文章。

《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于1933年9月,与改版后的《小公园》合并而成,主编是林徽因的好友沈从文和萧乾。《文艺副刊》一经刊发便红极一时,成为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学摇篮。

林徽因与《文艺副刊》渊源颇深,《小公园》报的新刊头就是林梁夫妇二人所设计的。《文艺副刊》初创,林徽因便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惟其是脆嫩》的散文,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爱好和热忱。

她认为,在这个“非常富有刺激性的年头里”,一定有许多的人在心底积累起了各种情感,直到这情感抑制不住了,便“逼成了语言到舌头上来”,甚至连语言也不足以表达,最后“奔进到了笔尖上”。

她呼吁这些人站出来去拥护刊物这个脆嫩的“孩儿”:“那么有创作冲动的笔锋,努力于刊物的手臂,此刻何不联在一起,再来一次合作逼着创造界又挺出一个新鲜的萌芽!”

林徽因激扬文字,字字句句都激荡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她也成了《文艺副刊》的灵魂人物,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这个“孩儿”的发展。

1935年,平津当局下令禁止《大公报》向天津租界外发售,这个名噪一时的刊物面临重大停刊危机。

林徽因自是心急如焚。她忍不住写了封信给沈从文,询问他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她在信里毫无保留地怒斥道:“气糊涂了我!我只希望是我神经过敏。社论看了叫人毛发能倒竖。这日子如何‘打法’?我们这国民连骨头都腐了!”

好在迫于民众舆论的压力,仅仅过了不到十天,平津当局就解除了对《大公报》的禁令。

林徽因对《大公报》所投入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发表诸多作品外,林徽因也是《文艺副刊》的忠实读者,每一期她都会逐篇细看,还常与主编萧乾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1936年,《大公报》邀请林徽因在《文艺副刊》刊出的小说的基础上,编一本《小说选》。林徽因当即着手,仔细分析、筛选,从近3年来发表在《文艺副刊》上的数百篇作品中精心挑选出了25位作者的30篇小说。

在《大公报》核心作家的聚会上,林徽因将自己编辑《小说选》时的感受说了出来。她认为《小说选》应是一本能对当今文学状况有一个综合、感性认识的书,然而她发现目前的小说多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脱离了现实生活。

杨振声听后不以为然,不紧不慢地说:“如今,普罗文学堪称时尚。”

林徽因立刻说道:“强调普罗文学,并不能掩饰这种创造力的缺乏和写作动机的不纯正。优秀的文字就是优秀的文学,无论作者的出发点如何!”

她认为,即便是入选作品,也有许多在表现力上有不足之处,小说的内容即便是虚构的,情感却是要真实的。她越说越激动:“许多人在写作中故意选择一些自以为很浪漫,自己却并不了解的生活为表现题材,然后铺张出自己所没有的情感来骗取读者的同情!”

林徽因的见解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事实证明,她的据理力争是正确的。《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由林徽因亲自选编、作序,出版面市后很快售罄,仅隔三个月后又再版。

林徽因是一个极度认真,甚至极度较真的人,她对《大公报》投入了十二万分的热忱,这股精神动力使她全身心投入进去,并做出成绩。

主编萧乾说:“她又写,又编,又评,我甚至觉得她是京派的灵魂。”

对所做事情投入所有的热忱,或许是成功者的共性。因为人们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自己身心所潜藏的巨大能量,在应对任何高强度的工作时都能游刃有余。

激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一种消除颓废的神奇力量。你若有了激情,便具备了有所作为的精神动力,那么也就更容易成功。

但林徽因不仅是为了成功,她其实更享受这个过程——每天一睁眼都精神十足,充满期待。

一个对事业、对生活没有热忱的人,更容易感到盲目和疲软。他们无法付出所有的精力,也没有与压力抗争的动力,最终变得碌碌无为,又因此而气急败坏。

这种挫败感和无力感,会从你的事业和爱好逐渐感染到你的生活,使你每一天都毫无精彩可言——你想挣扎,却手脚无力;你想改变,却无从下手,然后一点一点陷入浑浑噩噩之中。

没有激情的人,就如同受了潮的火柴,不但擦不出火花,更不可能点亮生活。而林徽因则不同,她不仅热爱《大公报》,还因《大公报》结识了许多的朋友。

当萧乾还是燕京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时,他的处女作《蚕》便登上了《文艺副刊》。

林徽因很喜欢这篇作品,便专门通过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林徽因就表达了对萧乾的赞赏:“你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

两人坐下来交谈,林徽因提出了许多对《蚕》的理解和建议,她甚至能将原文大段地背诵下来。萧乾十分感激,他与林徽因很快成了朋友,成了她“太太客厅”里的忠实参与者之一。

从此,她的客厅里又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时常聚会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谈天说地、纵论古今。这也为她留下了一段淋漓畅快的美好经历。

生活的激情在于你所付出的爱,足够爱,才会有足够的热忱;它还在于你所寄予的期望,期望越大,才会有越多实现的动力。

伏尔泰说:“生命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变老,而运动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让生命跟随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而是在时间的移动中,慷慨激昂、惊涛拍岸,留下自己的足迹和声音,让后世叹为观止。”

生活就像一潭湖水,风平浪静时的确最美,但如果一味地风平浪静,也就成了一潭死水,了无生趣。若你能常以激情作风,便能搅动这一池春水,使生活时时都粼粼闪光。

充满激情是人生最重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它是我们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而一个灵魂有力量的人,能更加用力地去生活,将庸庸碌碌和平淡无奇一起搅弄起来,让生活流光溢彩。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