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万象小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真正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3-01-19 8:02 已读 799 次 3赞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我是一名南大教师,从事教育30余年。我的孩子景云南大毕业后,拿到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三年就读完了硕博,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读了两年博士后。
然后从200余人的竞聘中脱颖而出,进入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任教,五年后即顺利获得终身教职,现在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任副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与深科技联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出全球最权威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35 岁以下年度创新 35 人(MIT TR35)中国区榜单。
如果按照社会标准,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成功。但是,在我看来,他一直是个成绩很一般的孩子,而我对他的教育从来都是顺其自然。我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人格很健全——这点对他的一生来说最重要。
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对教育的看法,中小学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的,所以需要认识自己的孩子,而认识孩子首先是要认识自己,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少年。





▌每一代人的世界是不同的




最近,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位优秀的学生考进了北大,并且成绩排名靠前。但是,老师偶然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这么一句话,“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现在有一种“空心病”的说法。
什么是空心病呢?
当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时,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自我认同,而空心病就是自我认同出了问题。
我到底是谁?我为什么活着?这个焦虑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和孩子共同造成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成了共谋者。
说到这儿,我想用一个“共同世界”的概念,所谓“共同世界”就是每个人自身所面临的世界——当他成人时,他所面临的世界和父辈是不一样的。
可能与他处在共同世界的是一个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而不是父母。
父母所经历的一切他是没见过的,也不会体验到,而父母也往往体验不到孩子所面临的世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代沟——这是一个自然的代际交替现象,而我们往往不明白这一点。


▌强制规划孩子人生,往往事与愿违
这样看来,今天孩子们的焦虑实际上是家长加给他们的,这个竞争不是孩子们之间的,而是家长们之间的,让孩子们加入进来。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将来会做什么,他只知道:我的孩子成绩一定要好,为我争光!他们把孩子的优秀等同于成绩的好坏。孩子的学习其实是为家长学习。
我的孩子是80后,那个时候已经开始竞争了,我可能有点书生气吧,很少参加家长会,就算去开家长会也是坐在最后,从来不问老师孩子表现得怎样。老师一直误以为我的孩子是农民工的子女。
后来有一次,老师说,家里父母亲是博士的站起来,就我孩子一个人站了起来。
当然,大家不要学我,还是应当与老师搞好关系,只是我们应该想一想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
这也是我为什么提出“共同世界”概念的原因。你的孩子将来不会再面对你的世界。
但是,大多数人却还抱着这样的想法:从小到大,我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我要把这些愿望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去做什么,自然要听我的。
比如我小时候没有学过钢琴,孩子就要学钢琴完成我的夙愿。
实际上,如果按照家长的想法让孩子准备他的人生,往往劳而无功,事与愿违。
当时,我孩子的小学同学,很多都去学美术、钢琴、小提琴,他也去学了钢琴。我告诉他,你可以学,但是你没有这个天赋,只是一种音乐修养,小学毕业后我看到所有家长都放弃了希望。


尊重孩子,比看重成绩更重要
实际上,孩子在成长阶段,对世界的敏感度超过成人。不要低估自己的孩子的自尊,这个是没有天赋差别的,哪天你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聊一聊,只要孩子放弃了顾虑,他会说出你的很多问题来。
所以,当你在加持自己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到最后,孩子往往并不会按照你的愿望成长。
即使考上大学,有的孩子出国以后,最终还是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大学的专业继续深造,反而搞别的去了,因为他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所以,你最初为孩子准备的道路其实是没有用的,他会重新选择。
我的孩子自己选择了专业,大学毕业后到了美国才定下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一旦有了事业心,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做出成绩来。
所以我一开始就跟他强调: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告诉他,你不要去争前10名,全班50个学生,只要拿到13名、12名,我觉得就可以了。
你也许会说,你这样说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有了成就,的确,正是因为他现在有了成就,我才敢于这样谈孩子的教育。
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人格很不尊重,当你说“我为他好”的时候,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却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的责任:观察、鼓励、引导孩子
那么父母的责任是什么呢?
是要观察他,他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大而化之区分的话,有的人是文科思维,有的是理科思维。
我的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会拿出一张纸剪出奇形怪状的形状,想象非常奇特,我认为他可能是文科思维。
但是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认字的时候,我让他读屠格列夫的长篇小说,但是他真的记不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时我又觉得他不是学人文学科的料了。
他外公是研究语言学的,我是研究文学的,他外公还是黄侃的入门弟子。我们真的没有对孩子说过,你要努力学习,但他看到我们整天都在伏案读书,也是一种潜移默化。
放弃了让他学习文科的想法后,我观察他对数学感兴趣。但是我们也没让他参加奥数班。其实中小学正规的数学教育已经很锻炼逻辑思维了。
遗憾的是,现在的教材好像是把锻炼思维能力的证明步骤都去掉了。我79年参加高考,第一道题是一个初中题,下面是高中题。初中题有道题考的是证明勾股定理,可以用公式或几何证明。
我的数学只考了40多分,因为数理逻辑训练都被耽误了。但我的孩子很奇怪,就是理科思维,非常理性的一个人。既然是这样,我就鼓励他往这方面发展。


▌挫折教育:让孩子学会自我独立
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能做什么?
古人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因为现在的孩子太顺利,所以他受不了一点点的小挫折。
我的小孩就有过几次挫折教育。
他初中读的是全国重点中学——南京金陵中学,但中考时考砸了,如果想继续就读原来中学,需要交4万块钱。
我说一分钱都不交,因为这个挫折是孩子能承受的,如果他不能承受我们当然应该来帮助他。
结果孩子后来在二十九中的学习非常轻松快乐,成了班上的尖子生,快快乐乐过完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其实我很清楚,我的孩子每次考试都考不好,因为他考试的时候会很紧张。
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孩子需要给他增加压力,而有的孩子则需要为他减轻压力,我都是给他降压的。
高考的时候,我说你不要想那么多,考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到国外读大学,结果他考上了南大。他在大学时学习非常努力,因为从小养成了独立习惯,知道不能靠父母。
大学毕业那年,他自己决定出国深造,他在联系出国的时候想要交两万块钱给中介,我们告诉他一分钱都不出,他应该自己去联系。他花了半个月时间,靠自己查资料做准备,没想到把自己搞成了一个报考国外大学的咨询权威。 

我现在想,他从22岁出国留学,一直独立生活,独自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步做出成就,这应当和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有关系的,那就是自我独立的人格养成






有人说,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不是让一个孩子丧失想象力,变得平庸、麻木,而是在幼年时,就给他价值与心智的启蒙;在成长的过程中,再给他亲情与友情的陪伴;尤其在他成年之前,教会他别离、牵挂、坚定与独立的意义。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父母自身的焦虑,强加到孩子身上,对他们就是一种摧残。当然,也有很多父母想和孩子共同成长,但是当父母的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而苦于没有一套“既培养孩子,又不伤害孩子”的可靠教材。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