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奔跑??‍♀️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1-10-23 9:46 已读 6641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转载:美中科教




《出·路》的导演郑琼说:“在一个只论输赢的社会里,其实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要离开哪里,而是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对自身所处的这个文化有觉察和反省,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虽然,选择这个词对于有些人来说,显得过分轻而易举;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机会。但如果默认了这场比赛,人生只会被局限在一条赛道上。

,时长09:45


1
甘肃省会宁县成牟村,12岁的马百娟才上二年级,她所在的学校有两位老师和五位学生,马百娟是年纪最大的,她下课时经常带着其他四个孩子玩抓石子,马百娟的家在山沟沟里,离学校很远,她平时为了上学不迟到,早早的起床啃几口干饼子就出发了,学校的老师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马百娟平时在学校里就是背背乘法口诀,读读课文,老师教的普通话都是带有浓浓的方言。



放学后马百娟的第一任务不是完成家庭作业或者预习新的章节,而是喂猪喂鸡,还要和家人一起牵着驴去山上拉玉米秸秆,不仅仅是燃料,还可以当饲料,完成这些后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晚餐是简简单单的面糊糊,就着黑乎乎的咸菜,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重复着。



后来那儿的人们陆陆续续都搬了出去,有些去了新疆,有些去了山下,反正总比跟大山死耗着要强多了,于是马百娟爸妈用多年的积蓄和攒下的低保把家搬到了宁夏,这下马百娟上学再也不用跑几公里山路了,但由于马百娟的基础实在是太差,到了宁夏的新学校她干脆跟不上,被同学和老师嘲笑后她便辍学了。



当时只有15岁的她想着赶紧打工贴补家用,但血淋淋的现实是她在当地小县城找了一整天都没有人愿意用她,就连酒店前台都需要掌握一点电脑基础知识,可马百娟连电脑开机都不会,碰了壁的马百娟只好回家做农活。第二年,也就是在她16岁时就和表哥结了婚,当同龄人还在高中的教室里读书上课时,马百娟已经挺着大肚子像一个大婶一样靠在墙边和一群妇女谈家长里短。
这是第一位主人公的故事,她虽然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但好在终于是逃出了大山,虽然没有一份正经的工作,但好歹能吃上白面馒头、喝上干净的自来水了,所以比起父辈来说,她算是进步了。



2



2009年8月25日,19岁的徐佳回到咸宁,他决定开始第二次复读,之前两次高考成绩,他都不到500分,徐佳一度想用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但母亲的一次次鼓励让他决定再考最后一次,到时候要还是上不了500分就去外地打工,在徐佳母亲看来,读书考上大学是他们这里孩子唯一的出路,所以她砸锅卖铁也支持孩子复读,没有一句怨言。



这一次徐佳拼了,他早上5点就起床背单词、诗词,然后就骑车去学校,平时刮风下雨他从来不会介意,在高考前38天,徐佳父亲突发意外身亡,母亲哭的昏天黑地,但徐佳已然麻木,自始至终,他都很淡定,送走父亲后他又投入了紧张的复习中。



终于,这次他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徐佳又一次陷入了烦恼中,周围的同学陆陆续续都找到了工作或是打算考研,但徐佳由于家里早就一贫如洗只能选择找工作,但面试了好几家公司都没能通过,最后没办法只好选择干销售,但从小就不善言辞的徐佳哪能胜任这份工作,试用期结束后就滚蛋了。

坐在天桥上,徐佳开始怀疑人生,湖北这么大的城市竟然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但好在当时一家名为“中电电力公司”的企业正好在大量招聘人员,由于徐佳的专业对口,没费多大力气他就有了工作。有了稳定的工作后徐佳就和大学同学结了婚,婚房虽然是贷款买的,但只要徐佳兢兢业业,30年后房子完全是自己的了,母亲仍在老家生活,虽然还是不富裕,但至少比徐佳读书那会儿要好很多。
这是第二位主人公的故事,他参加了三次高考,勉强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他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只是在大城市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对于徐佳来说,至少比很多村里的同龄人要强很多,至少有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在大城市里有自己的房子。
3
北京,17岁的袁晗退学了,她平时成绩不好,跟老师也合不来,妈妈索性同意了她退学的请求,袁晗家里条件很好,她平时的生活就是刷剧看电影,或者无止境地幻想。她唯一的兴趣是画画,于是在百无聊赖之际,她拿起了画板,平时就在北京的老胡同里画着玩,到了饭点回家吃现成的就行,虽然衣食无忧,但袁晗精神上的贫瘠还是让她整日很焦虑。
于是和妈妈商量后,袁晗便在胡同里开了一家咖啡店,与周围充满市井气息的店铺格格不入,连续几个月都是处于亏损的状态,最后只能被迫关门。日子又一次陷入了死气沉沉沉,整天无所事事的袁晗看着天空发呆,后来母亲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了德国杜塞尔多夫学画画。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她在德国的新鲜感就荡然无存,每天有很多的条条框框约束着她,画室不再带给她快乐,于是她交了男友,开始了同居生活,就这样,她终于在德国熬出了头,拿到了毕业证。袁晗认为家里有钱不是她的机会,她的机会在未来,但她看不到,她想在毕业后到处漂泊,但她又觉得那样会很累。
回国后袁晗便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当然了,钱仍旧是家里给的,也许搞艺术不是袁晗的最爱,但她目前还没遇到让她很感兴趣的事情。
4
《出路》是郑琼导演的纪录片,拍摄于2009到2015年期间。出身贫穷的马百娟仍旧停留在最挣扎的底层;徐佳拼命向上,也只是过上了最普通的生活;而袁晗一直毫不费力,却始终享有最富裕的物质条件。
在山村女孩身上,我们看到了封闭,绝望,失去自我。在小镇青年身上,我们看到了努力,拼搏,负重前行。在都市女孩身上,我们看到了个性,潇洒,无拘无束。
郭德纲讲过他小时候的故事:“我小时候家里穷,那时候在学校,一下雨,别的孩子就站在教室里等伞,可我知道我家里没伞啊,所以我就顶着雨往家跑,没伞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
马百娟,徐佳,袁晗寒,像是三个阶层的缩影。在纪录片中,徐佳和马百娟都是“没伞的孩子”,不过与马百娟相比,徐佳是幸运的,因为他还可以奔跑,而马百娟,连跑的权利都没有。
袁晗寒则是那个“有伞的孩子”,即使外面狂风暴雨,她的青春也依然悠闲潇洒,闲庭信步,因为爸妈早已为她撑起一把大伞,她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的节奏慢慢走下去,尝试不同的人生可能性。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他们如今的生活条件和他们父辈比起来都是进步了。
即使有些人终生奋斗的目标也仅仅是别人的起点,但至少会让下一代踩着你的肩膀继续前行,我们看到的别人的辉煌也是人家父辈、爷爷辈甚至是好几代人努力积累的结果,所以这种个体的不公平其实在大环境里是公平的。
每个人的命运或许有着不同,但未来却掌握在自己手中,教育可以让你拥有更好的平台,获得更好的生活,那么你就需要为此不断努力进步,不要担心失败,因为很多重要的东西都会迟来一步。引用罗振宇曾说过的一句话做结语就是:
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远着呢,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
提升认知,成为英雄!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