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透过佛法看世界》(空性)(3)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2-03-27 16:17 已读 487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放下执著和发大愿 

    问:佛讲放下执著,佛也讲发大愿,请问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答:佛教说的“执著”是指执幻为实,具体又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我”是指实有自性。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幻妄身认作自己的身心,妄执为我,名人我执。把一切事物、现象、观念、习气认作实有,名法我执。法我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包括有情、外境、无边、二边、非二边,即把人我包括在内,而狭义的法我不包括人我。人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众生证得暂时解脱,细分不可计数,归纳起来为贪、嗔、痴三毒。狭义的法我执产生所知障,障碍众生证得佛的一切智智,归纳起来为二取、三轮执著和习气。 

    佛教所说的发大愿,主要指发菩提心,发愿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证取无上正等觉。圆满觉悟须断除一切执著、习气。认为自己有所证得,是一种极微细的执著。修行者首先要断除的是粗大的执著,现量见到空性后,由一地到十地,微细的执著习气层层清净,十地最末断尽最微细的习气,此时入妙觉证得佛果。 

    通常情况下,断除执著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不能一开始就说:“为救度众生立誓成佛”是一种执著,所以要放下。像有智有得的微细执著,是证悟之后才谈得上断与不断的。初学者面前,有多得数不清的、远比这粗大的烦恼执著需要去断除。不踏踏实实清净自己当前境界中的烦恼执著,却担心更高境界中的微细执著,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不好好完成自己的功课,却操心高年级的功课一样。 

    佛教说发大愿,是为救度众生立誓成佛;而断除一切执著,方能证佛果。不努力去放下执著,所谓“发大愿”难免流于空谈。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词汇的含义会发生改变。比如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执著”有时候是指坚持不懈、决心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执著”。在佛教中,以欢喜心坚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称为“精进”。 

    见解和行为 

    问:一个人坚持,很容易执著,如果对来去的一切都不在意,都随便放得下,那么是不是也容易朝三暮四,生起退心? 

    答:彻底放下执著,是佛的境界。在佛的境界中,无来无去,无放下与不放下,无退与不退,无有勤作,但应有情的福德随缘显现利生事业。 

    若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减少执著就要讲循序渐进。先坚持善的,坚持精进勤苦闻思修。等现量证到本性,再谈一切放下,不修而修。 

    另外,不要混淆见解和行为。如《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见解上须无所畏惧,不执一切;行为上要次第勤修学,该坚持的坚持,该远离的远离。 

    可以选择其它法门 

    问:思维空性之理会觉得恐怖,无法接受,该怎么办? 

    答:《金刚经》是主要讲般若空性的一部经,佛在经中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可见,能直接受持空性法门的人是很少的。正是因为这样,佛陀当年才在开示空性法门之前,用十几年的时间宣讲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等法,帮助弟子们调柔相续,积累资粮,完成最基础的修行。也就是佛陀初转法轮所涵盖的内容。之后在因缘具足时,部分弟子的根器成熟,可以领受般若法门了,佛陀才向他们广泛而深入地传讲了空性妙法。也就是二转法轮。 

    如果自己暂时还不能接受空性教法,那么修学四圣谛、出离心、皈依、菩提心、积资净障等,都很好,认真修学的话都能离苦得乐。 

    佛陀还慈悲开示了诸多殊胜善巧的方便法门,例如净土法门,凭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悲心、愿力,纵然不知空性为何物的凡夫也能像现见空性的圣者一样,往生清净刹土,永不退转轮回,所以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老实念佛,也是极为殊胜稳妥的修法。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