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透过佛法看世界》(空性)(2)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2-03-27 16:16 已读 483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梦和醒 

    问:很多佛学著作中说“一切情器世界皆由心幻化”或者“万法唯心”,但缘起法则说事物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两者是否矛盾? 

    答:对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可以梦为喻:梦境是心的幻化,在梦中我们见到的器情世界以及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真正存在过,对此我们应该没有疑问,然而这种虚妄的显现也是依靠因缘才会如此这般出现在我们的梦境中。 

    在梦中若相聚的因缘不具足,我们照样会经受离别之苦。在梦中也有亲有怨,有喜有悲,有顺有逆,其间这种种变化、生灭都是因缘在聚散生灭。可见“一切由心幻化”和缘起法则并不矛盾。 

    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麦彭仁波切的《醒梦辩论歌》,慢慢体会醒与梦并无本质的不同,二者都是心的幻化,也都是因缘的显现。因是心,缘是心,因缘生灭是心。 

    问:梦和现实怎么会并无本质的不同呢? 

    答:为叙述方便起见,不妨把现实称为醒。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梦和醒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到底有多不同。 

    首先,醒时的一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通过感官可以觉知到,心智也是清醒不迷乱的。然而,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判定醒比梦更真实,因为梦里的一切对于梦里的你来说,也是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感官可以觉知到的。你在梦中也看见人来车往,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吃东西有不同的味道,起风了也觉得冷,不是吗?梦里照样有各种情绪、思维:上班路上也着急,担心迟到;跟人吵架了,也气得捶胸顿足;跟人讲道理,也能引经据典,巧舌如簧…… 

    我们醒时,习气更为坚固,所以醒的世界、醒的经历看上去更清楚有序,而梦时的习气相对弱一些,梦中的经历也就会显得有点错乱、模糊,但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的作用关系在醒梦之间并无不同。 

    第二,梦里的情景醒来便没有了,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梦是假,而醒是真,因为醒着的时候所经历的,也都是因缘的刹那聚合,过后便散。比如昨日的情境,今天再无处可寻。上午发生的一切,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动过的念头,见闻觉知的种种,到中午,都过去了,消散了。像做梦一样,当时似乎是有,过后却了无踪迹。人的一生,童年、少年、青年直至老年,一段一段的生活,回头看都是这样。 

    我们知道,梦中的经历不仅醒来时没有,正在做梦时也是没有的,从未真实发生过。但是我们很少想到,醒时经历的一切也是这样,不仅过后没有,当时也只是相对于心的状态而显现的某种境相,并不是实质、自有的存在。 

    比如,颜色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质当中,颜色是频率、波长不同的光波投射到我们眼中而产生的幻觉。当我们明明看见红花绿叶时,花的红、叶的绿只是我们的觉知,并非自有的存在。 

    第三,根据人们通常的经验,醒的世界比较稳固长久,而梦中所见短暂,很快就消失了,因此人们认为醒真梦假。 

    如果稳固长久就是真,短暂易逝就是假,那么醒时的很多经历也非常短暂,比如你听见的鸟鸣,听见就消失了;你说话的声音,刚说就消失了,这是不是意味着醒的世界也是假的呢? 

    人们认为稳固长久的存在,山、房屋等,不过是刹那刹那因缘的相续,本不实有长存。就像放映机连续几年放同一画面,我们便会以为它是静止不变的,而事实上无数帧底片前后相续,一直在变,只不过我们的意识无法辨别其间的变化,错认为它不变。所谓稳固长久,只是短暂显现的前后相续。如果短暂的显现是假的,则长久的显现也不会是真的。 

第四,我们有时在梦中拥有超常的能力,腾云驾雾,飞檐走壁,而醒过来就不能这样随心所欲,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梦比醒更迷乱虚假,因为无论是梦是醒,现象生起都靠因缘和合,梦中的飞翔、穿墙等,也是在合适的因缘具足时才有的现象,如果不需观待因缘,那么每次做梦都应该在飞翔,在穿墙,而且只显现这个,不会有其它梦境。之所以梦境会变化,正说明它是依靠因缘,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我们在梦中也并非总有穿墙而过的想法和能力,因为牢固的习气,我们梦见高墙时,自然而然会在它面前止步。在梦中也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否则我们应该永远不做噩梦,只做好梦。 

    普通人醒时的经历和反应也是因缘习气使然,因缘具足了,事情就可能。比如通过显微镜,肉眼也能看见细菌。拿起电话,普通的耳朵也能听见千里之外的声音。而破除了执著习气的大成就者更是能在空中漫步,穿越质碍,水火不侵。 

    第五,醒时做的事能真正发挥效用,比如买了房能住,做了饭能吃,而梦中买了房、做了饭,醒来就没了。这并不能说明醒梦不同,因为醒时买的房只能醒时住,若梦见的是无家可归,在梦里还是没房住。醒时有伞,梦见下雨的话,照样淋雨。所以,醒时有的,到梦里就没了,跟梦里有的,醒过来就没了,是一样的。 

    从不同角度对醒梦进行对比后,我们会发现梦境和所谓“现实”在很多方面的运作原理是类似的,你很难说谁比谁更虚妄或更真实。 

    佛的三身 

    问:佛更重要还是佛心更重要?或者说,佛和佛心是不是一回事? 

    答:我理解你所说的“佛心”是指自性,你所说的“佛”是指佛的报身和化身。哪一个更重要?我想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佛。 

    断证究竟为佛,也就是所有障碍无余断除,智慧功德圆满证得,其体现为法、报、化三身。法身为自性光明,众生个个本自具足,但只有证入佛地时,自性光明才完全显发出来。报身、化身是佛在不同有情面前的显现。报身佛为一地及以上的菩萨现量所见,没有开悟的凡夫只能见到化身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即为佛的殊胜化身,经书、佛像、善知识等为佛的万千化身。 

    我想你的问题实际要问的是,学佛应该更注重回归自性还是更注重随学三世诸佛。其实自性与诸佛是一体的,随学诸佛就是在一步步回归自性。 

    问:如果每一个人自己都可以成为一尊佛,那么当我们礼佛时,我们在礼谁?我们如何判断知道自己与成佛或解脱的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 

    答:如果你认为佛是外在的,那么当你礼佛时,你礼的是外在于你的佛。当你开始了解自己也有佛性,有成佛的潜力,你便知道顶礼外在的佛,也就是在顶礼自己内在的佛性。当你真正见到自性,你会明白在究竟意义上外境是心的幻化。 

    你若还有烦恼,自然就还没有解脱。烦恼越多,离解脱越远。 

    问:若严格地要求遵照仪轨、拘泥礼数、膜拜神通,岂不是佛说的著了相?佛既无定相,若著相,岂不是离佛真正的用心远了? 

    答:著相在心,不在外。 

    如果没有分别心 

    问:如果没有分别心,那么众生如何分辨善恶美丑?如何教会众生该弘扬什么、改变什么、抑制什么? 

    答:这是佛法中被世人误解较多的一个问题。不分别,是说胜义谛法界本性非伺察寻思之心所能了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证到,思维不到。 

    圣者菩萨在入根本慧定时,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分别心不起;出定后,虽知一切显现如梦如幻,依然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精进积累福慧资粮。 

    初学者入座禅修时,一般先反复思维、辨析法义,有了一定解悟时,在此解悟中稍稍安住,然后再思维辨析,再安住,如此思维修和安住修交替进行。出座后在日常行住坐卧间,要依照莲师的教言:见解比天空还高,行为上取舍因果善恶比粉末还细。时常记得提起正念,烦恼分别自然减少。 

    你看佛法讲“不分别”,并不是要大家都不辨善恶。实际上,普通人你要他不起分别心,也是做不到的,与其苦苦辨别那言思到不了的去处,不如从低处着手,一步步来:普通人的“不分别”主要指减少贪婪、嗔恨、欺骗、嫉妒、狐疑、谄曲等等恶分别念。在此基础上,凡夫修行者的“不分别”主要指禅修中的安住修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空性的定解。然后再逐步增上,达到圣者菩萨的“不分别”境界。 

    空性和虚妄 

    问:空性和虚妄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佛陀二转法轮宣讲无相般若法门,为破除弟子们对现相的实执而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处“虚妄”主要指空性、非实有。 

    待弟子根机成熟,实执减轻后,佛陀三转法轮开示空的光明面,进一步抉择了实相、现相相同的能知所知为真实,不同的为虚妄。 

    具体而言,清净了业障的佛菩萨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所了达的融于一味一体的实相现相,具有真实、了义、不变自性等特征,是空性但不虚妄的。 

    凡夫与菩萨出定时的分别念以及在这种分别念前形成的与实相相异的现相,具有假立、幻变、非了义等特征,因而是虚妄的。 

    看到的是什么? 

    问:如果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看到的,那么看到的是什么? 

    答:我们看到的一切是因缘和合的显现,而千头万绪的因缘之所以如此这般显现,是业力和习气决定的。拿我们自己来说,这副身体是由无数粒子、细胞等组成的,单个粒子刹那生灭,无数粒子一直在刹那成相、刹那消失中,这堆粒子为什么每一刹那新成的相,都是我现在的样子,而不是其它形象?比如头上有角,或是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这是因为“我的身体”这个相的显现,随我的业力和习气变化,当业力和习气只有非常细微的变化时,我的样子和身体的功能也只会很细微地改变,不可能前一刹那还是个普通脑袋,后一刹那就长出角来。 

    由于六道众生的业和习气不同,各自身心世界的显现便不同。比如人见到的水,在地狱众生眼中是铁浆,饿鬼眼中是脓血,某些旁生眼中是房屋,天人眼中是甘露。由此也就可知,并无实有不变的外境,只有相对于众生的业和习气的不同现相。 

    就现相而言,以每一道众生正常的眼识所见为正确。眼识正常的人见到的水,对人来说就是水。如果有人说他见到的是脓血,八成是他出现了幻觉。人只能见到人道众生的业力习气范围内的东西,见不到其它道众生的所见。同样,每一道众生的所见都只限于自己业力习气的外现。 

    从现相、实相的角度说,每一道众生心识前有各自的现相,业障越轻的众生,所见越接近实相。也就是说,人眼中的水比饿鬼眼中的脓血更趋近于真实,天人眼中的甘露又比人见到的水更接近真实,而大佛子眼中见到的佛母坛城则更接近实相。 

    我们通过修行,净化自相续,见闻觉知将越来越趋近实相。 

    不二、无生 

    问:世界因相对而存在,为什么在佛法里要说没有二只有一,最后连一都没有,这和世界因相对而存在矛盾吗? 

    答:说二说一说没有,是在不同层面上讨论问题。 

    “凡所有相”在佛法中称为世俗谛,根据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自释》里的开示,显而无自性为世俗,无欺显现各个自相为谛。世俗谛又有世俗现相和世俗实相两个层面。世俗现相,即你所说的因相对而存在的世界,有能有所,有主观有客观,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互为观待,互为缘起,缺一不可。 

    世俗的实相是万法唯识,一切皆为心识的变现,没有离识之外实有存在的外境。 

    在胜义谛的层面,无心识,无外境,皆为无生大空性。 

    所以佛法中即承认“二”,也承认“不二”,又说“无生”,这其中不存在矛盾,只是暂时和究竟的差别。 

    无欺的痛苦也是虚妄的 

    问:烧经或诋毁三宝有种种罪过,这个罪过是谁规定的?如果带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眼光看,有经文的纸和没有经文的纸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类似的,持诵佛菩萨名号会获得利益,不持诵或者不信佛就不会获得利益,既然佛菩萨是救苦救难的,那就会普度一切众生,包括信佛的和不信佛的,这也是我母亲反对我学佛的一个原因,她觉得佛是自私的。这类疑惑该如何开解? 

    答:诋毁三宝的果报是自然感降,不是谁硬性规定的,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是湿的,火是热的,没有谁定,法尔自然,就是这样。佛陀看到了这个自然的现象,告诉了大家。 

    的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显现都是假立虚妄的。但只要你还没有超越这个假立虚妄的世界,造恶业后就必然会感受痛苦,尽管这无欺的痛苦也是虚妄的。 

    佛菩萨平等救护一切众生,就像母亲爱护子女。做母亲的人应该有体会,你爱子心切,而孩子那边不一定懂你的心意。虽然你无时无刻不关照、牵挂着他,他若不领情,就感觉不到你的关爱,你也没办法。不是你偏心。 

    初学者修学中观空性见解,首先要对世俗谛中的因果、轮回等有坚定的信解,在此基础上,再遣除自己第六识对它们的执著,了知它们只是众生无明分别心的迷乱显现,法界中本不成立。把它们观成如梦如幻,了不可得。这样反复思维熏习后,自己对外境的实有执著会逐渐减轻。如果不经由正确的次第,修学中观的空性见解就很容易陷入困惑偏差中。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