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关于哲学(三)谈死亡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1-11-17 15:48 已读 6486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人生观,本质上也包含人死观。心脏停止跳动,大脑死亡代表人的生命的终结,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




生与死,是人的两件大事。生是生命的获得;而死是生命的终结。生,是新生命的产生,充满欢乐、喜悦;而死亡,则是充满悲哀、痛苦。可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自然规律。如何在死亡时使亡者安详地离去,这是生者的责任。一个人死于安乐和死于孤凄,虽然都是死亡,在临终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尽量减轻死亡者临终的痛苦,是生命伦理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讲究孝子送终呢?送终不是迷信,是对临终父母心灵的一种安慰。离去时,床前空无一人,凄风苦雨, 死于孤寂,和临终时,亲人在旁,儿孙绕床,放心地离去,是不一样的。活着的人没有临终的体验,但我们可以都经历过生离。中国人说,生离死别。如果生离时,出远门,没有一个人相送,尤其没有亲人相送,孤单单后个人离去,是个什么滋味?可想而知。“生离死别”作为一个词组放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和智慧。离别是小去,死亡是大去。




从纯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死亡就是生命的结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死而不亡,死了,不一定就了了。因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死者生前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的终结。一个人生时对人类的贡献越大,他对后世的影响就越大。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毛泽东逝世这么多年了,1976年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毛泽东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仍然巨大。




死,不是空无。从个人角度看,死是终结;可从人类角度,没有个体的死亡,就没有人类的延续。人类要通过个体的死亡而不断地延续下去。因此死就是生,你死了,你的儿子生了。你儿子死了,你孙子生了,一代代延续下去。个体是会死的,类是不死的。而类的不死,是以个体的死为前提的。人是个体和类的统一。




死,其实并不可怕,因为死就是一刹那,一口气没上来, 就死了。可怕的对死的等待,尤其是人对死的恐惧。年轻人,没有死的急迫性,没有死亡的恐惧,因为他正在年轻,如旭日经天;可老年人,对死的恐惧是持久的。因为老年人离死亡很近。人老了,应该在思想上有准备。智者应该敢于直面死亡,正视死亡,不要害怕和回避死亡问题。死和摆脱对死的恐惧,不仅是个临终医学问题,更是个哲学问题。死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哲学应该教会人们习惯死亡,懂得死亡。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