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转载: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十一)柏拉图的辩证法

送交者: kudoof[☆★★不详★★☆] 于 2021-05-28 16:25 已读 623 次  

kudoof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死理性派(微信号:reasoning_seasoning)

“死理性派”是一种信仰,致力于从荒诞中寻找理性,从虚无中看到实在,从枷锁中发现自由。

本篇是该系列笔记的第十一篇,想跟大家聊一聊柏拉图的辩证法。

辩证法这个话题我从小就很感兴趣,但其实到现在也有很多地方是我没想明白的。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它确实很难懂,看懂哲学书上对辩证法的介绍或许不难,但难的是将这种思维内化为看待一般事物的眼光。如果仅仅停留于知道这种哲学的抽象知识,那么这个知识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顶多可以作为一种聊天时展示自己学识的谈资或者写作的素材,但如果说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那么它的用处和意义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因为辩证法就是让人的思维更开阔并使人的主体性觉醒的哲学。

辩证法之所以不好理解,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接触辩证法之前,我们对辩证法的很多偏见和误解已经形成了。因此,理解辩证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坏的辩证法”进行反思和超越的过程。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辩证法”一词在希腊文中是“Dialektic”,“Dia”是“通过……之间”的意思,“lek”就是说话的意思,因此辩证法最开始的含义就是两个人谈话,在辨析中发现语言中的矛盾,将矛盾揭露凸显出来,并且寻找能够解释矛盾的新的原则,当然这个新的原则还是可能产生新的矛盾,那就再去追求更新的原则,这是一个不断追求矛盾、克服矛盾的过程。

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巴门尼德篇》和《智者篇》,虽然在柏拉图之间就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些辩证的思想,但柏拉图高于之前这些人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一种积极的辩证法。要理解什么是积极的辩证法,我们可以先来看什么是消极的辩证法,也就是“坏的辩证法”。

在柏拉图之前的埃利亚派和智者派那里,辩证法是一种诡辩的技巧,这种辩证法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也就是相对主义。任何事物从这个角度看,就是这样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那样的,所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说A事物是好的,我就说A事物也有缺点,看问题要看全面;你说A事物不好,我就说A事物也有优点,看问题要看全面。比如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曾经说: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苦并不是客观的,对于某些人是苦的东西,对于别的人是甜的。(当然智者派的思想也有其历史意义,并没有柏拉图说的那么不堪,这是另一个话题)

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错,但往往得不出积极可靠的结论。它虽然指出了事情内部存在矛盾,但它对于矛盾的解决是虚幻的虚假的,有“和稀泥”和诡辩的嫌疑。所谓“看问题要看全面”,其实只是把后一个出现的东西说成是“全面的”,而这其实是回避了矛盾。比如你先说某工作有好处,我就说这个工作也有坏处,然后说看问题要看全面,但这其实是默认了“坏处”才是能够代表“全面性”也就是代表了真理的,至于为什么“坏处”能够代表全面性,这其实取决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说我主观上讨厌你说的这个工作,所以我才用辩证法来为自己辩护,或者说我就是单纯地想反对你一下而已。“好处”和“坏处”这两个对立面是被统一到“坏处”那里去的,也就是统一到后说话的那个人的意见那里,所以说这种辩证法本质上是一种诡辩,在现实里往往成为一种权力话语,也就是有权力的人才有资格说“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还有一种消极的辩证法是将矛盾双方归结为“变化”。这种辩证法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也很常见(“天道变易不常”、“天数有变”)。比如说人们发现冷的东西会变热,热的东西会变冷,白天会变成黑夜,黑夜也会变成白天,这说明冷、热、昼、夜都是变化的,不够真实的,每一方都离不开对立一方,真实的东西是对立双方的过渡和变化,也就是“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本身”,这话没有什么错,但思维水平比较低,因为“变“作为对立双方的统一也是有缺陷的,“变”本身不是一个有积极的确定内涵的概念,这样的统一只能导向语言的消解和虚无,真正的对立统一不是这样的。

柏拉图对这些消极的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他认为一个事物从正面看是正面的,从负面看是负面的,这是一种常识,没有什么难理解的。柏拉图在《智者篇》中说道:
“假如有人自己很高兴,以为他仿佛是作了艰巨的发现,当他能够翻来覆去地从这一概念推到那一概念去运用思想时,我们便可以说,他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称赞的事……困难而真实的工作在于揭示出另一物就是同一物,而同一物就是另一物,并且是在同样的观点之下……把一切东西彼此分割开乃是缺乏教养的非哲学的意识的拙劣办法。让一切东西彼此外在,实无异于完全消灭一切思想,因为思想正是理念的结合。”
什么叫做“揭示出另一物就是同一物,而同一物就是另一物,并且是在同样的观点之下”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里对“一”与“多”这两个对立的范畴进行了推演:

假如我们对“一”这个范畴进行思考时,就会发现它必然转化为“多”,因为如果对“一”作最纯粹的考察,我们只能说“一是一”这样的话,“一”不能是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只能是“一”,但就在这句话里已经隐藏了自相矛盾之处,因为这句话里包含了“一”,还包含了“是”,“是”本身就已经是区别于“一”的另一个概念了,所以“一”当中既包含了“一”,也包含了“是”,那不就意味着“一是多”吗?
喜欢kudoof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