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从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说起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1-02-13 4:55 已读 820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从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说起

1)缘起

仓央嘉措真的是一位非常棒的诗人,震慑人心的诗句,直抒胸臆,毫无矫揉造作的成分。不过,据我观察,好像高僧大德的中文造诣都是不同凡响。

第一次听说仓央嘉措的诗,只有两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那时还没开始读佛家文字,语文不如现在好,不过听懂了。

后来变成四句,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字面上讲,好像也是全懂了。不过领悟没有现在这么深。

再后来,就是全诗。脑袋里跳出这首诗,想到了几个问题。似乎与诗有关,好像也没啥联系。

先把诗抄在下面,然后写想法。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2)相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世间之事,多是有始无终。细算周遭环境与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境遇不同,没有足够的定力,也就断掉了。相续其实没那么简单。小到世间之事,大到出轮回,哪一件少得了坚持?

一直猜不透仓央嘉措这样的高僧大德,为什么会如此难以自拔。到底是前世的缘分还是修持的定力不够。与《楞严经》中阿难尊者的经历有些雷同。如果他们时时刻刻不忘初心,是不是可以有些改变?

3)客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遇到难解之事,换个角度看,也许就不一样了。自己牵扯其中,很难看明白。自己置身度外,用旁观者的角度端详事件,感觉就会不同。如果做不到把自己作为旁观者观察自己参与其中的事件,可以观察一个自己不在其中的事件,可以是历史事件,也可以诗故事。当你觉得自己站在局外观察自己的时候,就算有些进步了。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观想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别的故事。身居其中的人,也许很难看清。身居其外的人,应该可以看得清晰,实际上没有必要那么执着 ,没有必要搭上性命。想通这个问题,恐怕就不会那么执着了。

4)这首诗的总体感觉

似曾相识。与《妙法莲华经》第四品中国王与他的儿子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众生难遇佛法,遇到了也不一定识货,识货未必会珍惜。要么见到佛家经文恐惧,要么守着经文心猿意马,被世间之事所缠,难有清净之心。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整日想入非非,身在曹营心在汉,时间搭进去,难有所成。

就像我们做事情一样,三心二意总是比不上一心一意收获大。不信?不妨先想想《小猫钓鱼》的故事。再想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到的的读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这种寂寞不是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与外世隔绝。而是恨坦然地与外世接触,不被理解,没有知音时,仍可守住内存深处的从容与淡定。酿酒只管酿酒,管它巷子深不深呢。水到自然渠成。
贴主:雨地于2021_02_13 5:15:18编辑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雨地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