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意乱情迷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功高震主:论周瑜的矛盾处境

送交者: 汀艺[♂☆★声望品衔8★☆♂] 于 2021-02-16 5:19 已读 1414 次  

汀艺的个人频道

+关注

微博

Qzone

微信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周瑜是东吴名将,被时人誉作“江淮之杰”。瑜有才武,名震天下,壮年夙殒,遂成千古遗恨。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孙策)将。--《汉晋春秋》


不过恰恰是因为周瑜的早逝,才得以保全其名节。因为彼时功高震主的周瑜,已经引起孙权的猜忌与不悦。以孙权的忌刻寡恩来看,瑜若长寿,恐怕很难善终。


本文想通过对比周瑜在孙策、孙权时代的不同境遇,论述其困境所在。


从历史的发展看,建安十五年(210)的周瑜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若非旧伤复发、骤然猝死,恐怕君臣反目,近在咫尺。


本文共 4900 字,阅读需 10 分钟


孙策对周瑜的信赖

周瑜在孙策时代极受宠待,入为腹心,出作爪牙。


《周瑜传》对二人的亲密关系有大量描写;在惜墨如金的陈寿笔下,是颇为罕见的。


论交情,二人登堂拜母、互通有无;论亲疏,二人婚于二乔,结为连襟;论勋业,孙策克定江东,周瑜居功至伟。


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吴书 周瑜传》

周瑜、孙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从孙策死后的辅政大臣,即可看到周瑜的地位。彼时孙策新亡,在孙权年纪尚轻的情况下,长史张昭,中护军周瑜,实际一文一武、充当了江东政权的掌舵人。


(孙)策薨,(孙)权统事。(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吴书 周瑜传》


然而专制君权是不容侵犯的,何况孙策本非雅量之人。孙策能与周瑜推心置腹,离不开几个外在条件。


其一是二人年龄相若,有旧日故交。且吴夫人(孙策母)尚在,可充当调剂。


其二是彼时基业草创,君臣必须推诚置信,容不得猜忌嫌隙。狠毒如曹操者,在官渡之战前也不得不摆出一副“宽大为怀”的嘴脸,对叛将(诸如魏种、毕谌)既往不咎。


其三是孙策的早逝。江东平定未久(199)孙策便遇刺身亡(200),年仅二十六岁。即使君臣关系存在隐患,也绝来不及爆发。


因此周瑜与孙策可以全君臣佳话;但与孙权便很难延续旧日的恩义。因为昔日的外在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


孙权对周瑜的矛盾态度

孙权对周瑜的态度十分矛盾,既严密提防、又施恩笼络。


周瑜对待孙权,可谓尽足本分。孙策初亡时,群臣轻慢孙权,唯有周瑜带头履行臣礼,稳固了孙权的地位。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吴书 周瑜传》


因此,周瑜之于孙权,类似王导之于司马睿;但周瑜又不仅是王导般舞文弄墨的儒士,更是王敦般雄心勃勃的悍将。在南朝政权中,如果有人集王导、王敦兄弟为一体,那无疑既是“定海神针”、又是“定时炸弹”。


注:王敦骄悍难御,最终走上叛乱道路,导致晋元帝惊惧而死。


周瑜文武兼备,志大心雄,因此便“幸也不幸”地充当了这个角色。


(1)孙权对周瑜的提防


孙权周瑜的信任,远逊其兄。


这是因为孙权的军事素养远不及孙策,所以不可能真正驾驭周瑜;当然,他因此也离不开周瑜。


孙权对周瑜的用法,永远是“既用之且防之”。典型例证就是“左右督制度”。


与演义小说不同,周瑜在孙权麾下,从来没做过什么“大都督”;因为孙权始终在搞制衡,设置左右两督,共掌军权,相互牵制。


注: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东吴首任“大都督”为陆逊。

孙权分割周瑜权力,置左右督

建安十三年(208)周瑜讨黄祖,为“前部大督”;后部督是谁呢?书无明载,但他无疑在后方牵制着周瑜的粮饷补给,随时扼住前线的咽喉,避免周瑜失去控制。


十三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吴书 周瑜传》


同年(208)赤壁之战时,孙权故技重施,使程普、周瑜分为左右督,在前线相互牵制。


(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吴书 程普传》


孙权自己则镇守豫章柴桑,躲在后方控制粮草,美其名曰“孤当续发兵众,多载辎粮,为卿后援”。


卿(指周瑜)与子敬、程公(指程普)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江表传》


孙权的行为,其实就是两重监视。第一重是靠程普分治军权、第二重靠自己牵制辎重。


程普在前线,仗着和周瑜职位相等(左右督),而资历更老,屡次不服调遣,又险些搞出大乱子。


(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吴书 周瑜传》


可见孙权一方面畏惧来自曹操的兼并,另一方面又畏惧来自周瑜的不臣。


到了曹操战败逃走之后,孙权一方面表周瑜为南郡太守,另一方面表程普为江夏太守,一东一西继续制衡。


更有甚者,孙权还允许刘备驻兵油江口,此地就在南郡郡治江陵县南侧不远(刘备在此筑公安城),给周瑜的腹心位置插了一个楔子。

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孙权此举,搞得周瑜很不痛快,称“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周)瑜疾困,与(孙)权笺曰:“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江表传》


(2)孙权的周瑜的笼络


孙权对待周瑜这个和自己兄长同资历、同年龄的开国元勋,自然是无比猜忌的。然而,二者却也有不得不合作的理由。


这就是利益使然。


富春孙氏出身微贱(瓜农);因此无法完全信赖江东的土著豪族。孙氏的基本盘,就是孙坚旧部(来自天南地北)以及淮泗集团。


所谓淮泗集团,即“徐州”与“扬州江北地区”的流寓士人。诸如张昭(徐州彭城)、张纮(徐州广陵)、步骘(徐州临淮)、诸葛瑾(徐州琅琊)、周瑜(扬州庐江)、鲁肃(徐州临淮)等人,均属淮泗集团。


从可见的记载来看,除了张昭这个“投降派”之外,淮泗集团大抵是同气相闻、相互提携的。这群流寓士人因为背井离乡,无法再得到乡举里选的实惠,因此不得不全心依附于孙氏,以求发迹。


鲁肃、周瑜等人力主抗曹,便是来自对切身利益的诉求。


彼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长江以北,北方的蛋糕已被瓜分完毕。南方的蛋糕则被江东豪族(吴郡朱张顾陆、会稽虞贺魏孔)把持,他们“带资进组”,也会成为降曹的最大受益者,如同蔡瑁、蒯越、桓阶等荆州士族一般。


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为光禄勋;嵩,大鸿胪;羲,侍中;先,尚书令;其馀多至大官。--《魏书 刘表传 》


因此周瑜、鲁肃这种“自北而南”的流徙士人,既丧失了旧日族望,又未来及在江东建立根基,投降无利可图。他们别无选择,唯有拼死一战。


鲁肃劝说“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其实并没有多么大公无私。孙权自然是不能投降的,鲁肃其实也有自保的考虑。


(肃对曰)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吴书 鲁肃传》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淮泗集团屡次劝说孙权称帝(见《江表传》),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能够飞黄腾达,与荆楚集团怂恿刘备称帝是相似道理。


(孙)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吴书 鲁肃传》


虽然后世对此多有美化,但这实在无关“君臣气类”,只是利益使然。


周瑜之死与孙权的事后清算

周瑜恰到好处的死亡,避免了君臣反目。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欲领兵入川,完成统一长江流域的战略构想(榻上策),却在发兵前夕突然死去。


其实鲁肃昔日给孙权进言的“榻上策”,其中很明显包含周瑜的意思。毕竟鲁肃是周瑜故交,又是被周瑜引荐给孙权的。


在“榻上策”的构想中,孙权应当先经营长江下游(扬州);之后进取中游(荆州)、最后统一上游(益州)。


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讨伐荆州),竟长江所极(讨伐益州),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吴书 鲁肃传》


建安十三年(208)讨伐黄祖(荆州江夏)便就是孙权对“榻上策”的实践。


然而时过境迁,荆州的老军阀(刘表)谢幕了,小军阀(刘琦)身边却还跟着一个更难缠的对手(刘备),荆州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周瑜若率部西征,刘备很有可能会偷袭其后,甚至可能会扼守巫峡,阻断周瑜归路,将吴军从中间彻底截断。因此西征与否,均属两难。


其实此事对孙权来说,也是两难。


若周瑜西征失败;那东吴势必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若周瑜西征成功,凭借川蜀的崎岖地形,也就不必居于人下,完全可以关起门来称孤道寡。后来钟会入蜀(263),野心滋甚,便自诩“若大事不成,吾不失为刘备也”。可见益州的环境有多么适合割据。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吾)不失作刘备也。--《魏书 钟会传》

大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其实孙权面临的窘境,与刘琮十分相似。两年前(208)曹兵南下时,刘表新丧,刘琮战和不定,幕僚傅巽进言:


“若刘备不足御曹操,则主公也会跟着刘备受牵连;若刘备足以御曹操,则刘备不复为主公之臣也。”


(傅)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魏书 刘表传》


周瑜之于孙权,便如刘备之于刘琮。对孙权而言,周瑜西征益州,胜利可能比失败更加危险。


这与高欢召还侯景,赵构召还岳飞是相似的,都是人君对权臣的猜忌。从上帝视角看,侯景是奸臣,岳飞是忠臣;但对君主而言,他们彼时身在局中,无法明辨忠奸,更无法承担选择失败的风险,因此宁可保守,也不敢冒进。


好在周瑜突然“病卒”,否则君臣反目,就在眼前。


周瑜死后,孙权对其遗属刻薄至极,令人齿冷。


瑜长子周循尚公主孙鲁班(孙权与步夫人长女),结果周循没几年就死了,鲁班改嫁。


(周)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吴书 周瑜传》


(孙)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吴书 步夫人传》


瑜次子周胤被孙权找借口废掉,流放庐陵(扬州西南边境,与交州接壤)。同为淮泗集团成员的步骘、诸葛瑾,扬州大姓朱然、全琮等人联名上疏,替周胤求情。结果孙权表面答应宽大处理,转脸周胤就突然“病卒”,一如其父,仓促得竟连“大赦令”都没等到就死了。


循弟(周)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徒庐陵郡。(诸葛)瑾、(步)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吴书 周瑜传》


瑜侄子周峻,为偏将军,受兵千人;结果周峻死后,峻子周护按制度应该接班,又被孙权找借口废掉,称“周护性行凶险,担心他干出丑事,影响周瑜的光辉形象”。


(孙权曰)初闻(周)峻亡,仍欲用(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適为作祸,故便止之。--《吴书 周瑜传》


实际孙吴的“受兵制度”是一以贯之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即使对中下级军官亦如此(见《吕蒙传》)。周瑜是东吴元勋,宗族子弟却被孙权打压到这个地步,令人震惊错愕。


孙权吃干抹净之后,还装模作样地表示“我不给周护官儿做,是为了维护周瑜的名声,我思念公瑾,哪有尽头呢”?


(孙权曰)孤念公瑾,岂有已乎?--《吴书 周瑜传》

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其实周瑜宗嗣凋零,家门败落,恰恰是孙权刻意贬抑的恶果,真凶却还在自说自话,令人哑然失笑。


小结

周瑜在孙权时代遭到严密提防,大抵有如下原因:


其一是周瑜年龄长于孙权。瑜与孙策同年,大孙权近十岁,又深度参与东吴的奠基事业。因此虽然周瑜年龄不大,但资历极深。


其二是吴夫人(孙策母)在建安七年(202)便死去,无法再充当孙权与周瑜之间的调和剂。


及(孙)权少年统业,(吴)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建安七年,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吴书 吴夫人传》


其三是随着孙权年龄渐长,权欲也逐渐增强;不愿也不可能长期接受权臣挑战自己的地位、代行自己的权力。


因此无论周瑜忠诚与否,孙权都不可能长久容忍其存在。看孙权设置的“左右督”制度,便可知其对周瑜的提防程度。虽然这个制度在东吴长期沿用,但最初针对的,其实就是周瑜一人而已。


陈寿在《周瑜传》中,记载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即孙权在废掉周胤(周瑜之子)时,亲口表示“孤于公瑾、义犹二君”


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吴书 周瑜传》


结合上下文来看,此处的二君,指代的是诸葛瑾与步骘,“君”作敬称。但陈寿在同书《刘晔传》中也有“刘备关羽,义虽君臣,恩犹父子”的记载。


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魏书 刘晔传》


如此,“义犹二君”便显得一语双关,极富深意。未知陈寿是否刻意如此,或许是在隐喻孙权与周瑜之间的敏感关系。


从周瑜的身后待遇看,鞠躬尽瘁不仅未得奖赏,反而招来滔天巨祸,满门均受连累。读至此处,不由感叹: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https://youtu.be/U73QtCO6XtA



https://youtu.be/WuJ7FqzkBGQ

喜欢汀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