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情感笔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究竟如何?

送交者: 汀艺[♂☆★声望品衔8★☆♂] 于 2021-02-16 5:22 已读 328 次  

汀艺的个人频道

+关注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是绝对“智慧”的化身。自魏晋到当代,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力推崇。


当初蜀后主刘禅评价他是“参伊周之巨勋”,晋武帝司马炎曾感叹:若得诸葛,可无“今日之劳”。东晋习凿齿说他“有宗汉之心”,是真“君子”。


唐代的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众多诗人都曾撰写诗歌,竭力赞颂他的智慧与忠诚。自唐朝以后,宋、元、明、清四代学者大多高度赞扬诸葛亮“德比伊尹、周公”是“王佐之才”。

大儒宋濂说“三代以下,惟诸葛亮一人‘合于先生之道’”清代学者毛宗冈则说,他是超越管仲、乐毅的“古往今来,相中第一奇人”。


唐朝开武庙,姜子牙称圣,诸葛亮也名列“武庙十哲”。尽管如此,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历代一直都有着较大的争议。


最早提出这种怀疑的人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也持有和陈寿相同的观点,近代的朱德等人也有类似的看法。接下来,重点谈一下朱德对诸葛亮的评价。


一、朱德读《三国志》批评诸葛亮“忌才”

据说朱德青年时代前,因为读过《三国演义》,所以对诸葛亮的忠义与智慧非常佩服。后来和蔡锷一起北伐,途经武侯庙还进去祭拜,并撰写对联,借以表达对这位千古名相的仰慕。


后来阅历与见识加深,又读了《三国志》,于是对诸葛亮的看法就完全反过来了。当朱德读过《三国志·马良传》后,他在书上批注,“溺爱不明,慎者不免”,又说“武侯之帅才有限”。


因为朱德认为,别人事前已经提醒了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行,不可以重用。可是诸葛亮没有听从这些人的劝告,结果就导致作战失败。

朱德还有一次批诸葛亮,是在读完了《三国志·蜀书》的全传以后。朱德认为刘封、彭兼、廖立等人都是有才之人,而诸葛亮却选择了不用


于是批道:“所以败也,不容将何能克敌?”意思是说诸葛亮不能容人,忌才。另外,他还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指出“六出祁山就很笨”,说诸葛一直用“顶牛阵”,没采纳魏延分兵的计策。


朱德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完全出于他多年以来的实际作战经验与敏锐的分析判断。不过,他并不是第一个这样批评诸葛亮的人。


自从《三国志》问世一千多年来,不断有人怀疑诸葛亮没有军事指挥才能。但我想说,作者陈寿很可能有问题,因为这些人全是读了《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后才得出的结论


假如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供参考,那么这种结论距离事实真相有多远,完全取决于陈寿的话是否可信了。但是,偏偏在这一点上,陈寿显得非常可疑。


首先,陈寿写《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以蜀为寇。其次,在陈寿死后三十年,就有人开始质疑他故意贬低诸葛亮的才能,因为他与诸葛亮有“私怨”,这个我会在第二部分里面再说。


假如陈寿真的是带着偏见在写诸葛亮,那么他书中提及的那些事实,肯定是有倾向性的。后人以他“精心剪裁”的文字来评价诸葛亮,结论如何能做到准确呢?

因此,后人评价的这个“诸葛亮”,并非真实的“诸葛亮”,而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个“诸葛亮”。并且按阅读理论来说,这应该掺入了个人想象之后,“二次创造”的“诸葛亮”。


二、陈寿与诸葛可能存在“私怨”


王隐在《晋书》中说: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好学,善著述,仕至中庶子。初,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亮子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凭也。


据《世说新语》中记载,第一个质疑陈寿的人是东晋初年《晋书》的作者王隐。他在《晋书》中提到:陈寿的父亲当年是马谡的手下,马谡失街亭被斩后,陈寿的父亲受了髡刑。


“髡刑”就是把人剃成光头,是一种“伤害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的刑罚。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心中难免对诸葛亮怀着偏见,所以故意在结尾诬蔑他没有军事才能。


当然,除了王隐之外,还有不少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说法。比如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为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


北魏的毛修之则是说:“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在上述的这些说法中,王隐的说法是出现得最早的,因为当时距离陈寿去世的时间还不足三十年。所以影响也最大,最后就形成了一段公案。


这一段公案和诸葛亮是否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公案,一道成为了千年的悬案。历代的学者都为此争论不休,根本不可能得出完美的答案。


唯一可以说的是,王隐等人提出来的观点,最起码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陈寿写《三国志》差不多的同时,大部分世人是相信诸葛亮有军事才能的。


因此,诸葛亮有军事才能这件事,并不是后来一千多年被人神化后的结果。而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只是选择了一个他自己愿意相信的答案。在这里,我不评价他的对错了。


不过,事情到后来发生了一边倒的变化。自唐朝把诸葛亮请进武庙后,历代对诸葛亮的评价因为有朝廷的推动,越来越夸张。最后,在民间就出现了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智慧化身。


但是与此同时,对于诸葛亮的“造神运动”,也激起了一些人的“反感”。比如苏轼、苏辙和苏洵父子三人,他们就非常赞同陈寿的说法,认为诸葛亮没有军事指挥才能。

当然,反对者不止苏家的父子三人,其实他们的队伍也十分庞大。有鉴于研究这件事,实属无用功,我在这里就不多提了。


其实我想说明的是: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军事才能这件事,是一桩“千年悬案”。历代帝王将相与文化圈中的名人们,各自划分阵营,根本讨论不出一个结果。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陈寿与诸葛亮“有私怨”这桩悬案一天无法了解,那么《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结论就不能全信。


假如现在有一个人拿着《三国志》来评价诸葛亮,那么他评价的肯定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而是《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否则的话,对诸葛亮就是不公平的。


至于诸葛亮“六出祁山”笨不笨,为什么他要这么“笨”,在《后出师表》中已经有了解答,就不再说了。当然,这里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说的是一种战略行为,而非真的出了祁山六次。


结语

一般人读书时作注,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获得书中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对于《三国志》的真实性,根本就不必去考虑。读《三国志》也只是在通过阅读来启发自己的思维,并获取一定的知识。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军队统帅,任人唯亲、嫉贤妒能肯定是不对的。在指挥方面不知变通,一直靠“顶牛阵”打仗的确是很笨的。所以,其他人读《三国志》时通过作注提醒自己,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因为陈寿本人和诸葛亮的“恩怨”一直没有解开,所以任何基于《三国志》中描述,对诸葛亮进行的评价,恐怕都是不全面的。在这件事情上,我主张大家“自由心证


https://youtu.be/U73QtCO6XtA




https://youtu.be/WuJ7FqzkBGQ

喜欢汀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