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养生保健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防疫心锦囊:在科学指引下众志成城,心理韧性将以最大限度发挥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2-03-09 8:15 已读 271 次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新冠疫情延续已有两年多,在广大民众和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虽然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国际疫情依旧在持续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模式、工作状态、活动范围、社交距离受到不少影响,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疑病、恐惧、悲观、抑郁、熬夜、失眠、强迫等情绪和行为。


如何坦然面对这些问题呢?请收下来自“上海600号”的疫情防控心理锦囊吧。


“我正常吗?”


当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与平常不同时,多数人需要持续数天到一周才自我觉察,所以,通常问出此问题时,个人生活可能已受到明显影响。


这种状态大多属于应激常见反应,在心理调适的弹性范围内。只有当焦虑、失眠、行为反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且持续存在,难以自我调整时,才可能归于“异常”范畴。


判断疫情下个体心理的正常与否,要从压力强度、平时个性、情绪行为变化程度及持续时间、生活受影响程度、应对有效性、社会支持网络等众多维度来考察。


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专业机构提供的线上或线下评估(如自评问卷),获得较客观的结果。在评估同时,还可借助评估反馈的信息进行自我(或受专业指导下的)调适,改善心理状态。当然,在危机时刻,记得拨打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021-962525,电话的另一端总是有人在守候。


能走出心理阴霾吗?一定能!


疫情中的心理阴霾,最终都能随着疫情终结而消散。只是有人快些,有人慢些而已。


能较快走出心理阴霾的,通常拥有较多“保护因素”,而较少“风险因素”。


重要的保护因素包括:


-个性开朗、爱好广泛;


-生活、工作较为稳定;


-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和谐的家庭、友善的同事、亲密的朋友等;


-具备一定的健康(包括疫情)相关科学知识和应对心理困扰的技能;


-能便捷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或援助。


相反,疫情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则有:


-平时具有焦虑、抑郁等倾向,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良;


-疫情前后生活、工作不稳定或者有变故;


-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


-健康知识、心理应对知识或技能缺乏;


-大量暴露于负性刺激(如负面信息)中;


获得心理援助的资源不足。


两年的疫情“折腾”令我更坚强!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经历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公卫事件,但这种经历也不会太多。所以一定要在经风雨、见彩虹后有所“得”。


从武汉疫情暴发开始,正值过年时分,气氛骤然紧张,大家不免彷徨,内心不安,赶紧准备柴米油盐,以及口罩、消毒液......那是一个异常安静的春节,一连几个月都在“减少出门”。


其实,人的态度和行状,一大半是由环境塑造的。


正是这次史无前例的疫情,让我们找到、并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新想法和新进步。我们明白了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坦诚、公开、尊重科学的重要;我们放下了“个人拙见”,开始全民抗疫、居家“战斗”,认识了团结、公德、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等都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耕耘;减少外出,让我们学会在互联网世界寻求生活的精彩;超长假期,让我们有机会体会到家庭和谐、亲人安好的价值,人际交往的不可或缺,也加深了对什么是“有意义的独处”的理解;我们的生活习惯也都在改变,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习惯了出门戴口罩......


一场疫情,让人们反思了很多事,大家变得更坚强,更努力,更关心家人,更愿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身边太多人,都因为这场疫情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这就是成长!


还记得这两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吗?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现在的从容应对,在科学的引领下,只要众志成城,人类的心理韧性就以最大限度发挥,也让我们在面对明天去拥抱新的生活时,更加从容和热情。


没经过苦难,如何理解日常;


没走过暗淡,如何珍惜光明。


何谓方得始终,只问初心在乎!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