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什么是存在?——再论《兰亭序》的经典化(上)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3-13 1:56 已读 3845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陈少明:什么是存在?——再论《兰亭序》的经典化(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书法名帖《兰亭序》经典化历程的分析,探讨“存在”一词的使用方式及其所运用的意义,从一种独特的艺术史现象中提取出一个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论题。作者从“存在”的常规用法中区分出三种具体的存在类型(物理、意识与信息),并以之为概念框架,分诞生、隐没、重现、经典和遗产诸环节,描述《兰亭序》经典化过程所经历的存在变化,努力刻画事物的各种存在特征,较普遍者如物品与事件,存在与存在感,事件、运动与传统,存在与身份,以及次一级的如文与字、笔迹与人格、原作与衍生品等等。论文致力于呈现《兰亭序》存在状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并揭示考察具体存在(动词)对理解抽象存在(名词)的重要性,从而打开面对形而上学的另一扇思想窗口。


哲学没有固定的研究对象,除非哲学史。一切存在的事物甚至不存在者(“无”),均可成为哲学的题材。构成哲学的要义在于它的思考或论述方式,而问题的选择对其探讨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当然,有意义的问题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经典世界中的〈兰亭序〉》中,笔者曾经提出:这件存世时间不长的书法作品,为何能成为垂范千载的经典?同时从临摹的精神意义入手予以分析。(见陈少明,2021年)近日作者重读旧文,又觉意犹未尽。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存世”的理解。因此,换一个提问:什么是存在?也许能够让我们提升对原初问题的认识。


在把“存在”当作问题之前,我们当先澄清这个词的常规用法。日常语言中,它是个动词,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状态。例如,(1)历史上存在兰亭会;(2)兰亭会的信息,曾存在亲历或得知集会者的头脑中;(3)存在文章《兰亭序》,还有关于兰亭会的故事。这些不同句子中的“存在”所指涉的现象,区别很大:(1)指物理上的存在,事件中的人与物,都占据三度空间,且时间上有一定的持续。同时,特定的物不能同时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物体(人体)及其运动,都是物理意义的存在。(2)指意识中的存在,即呈现在意识活动的内容中。参与或不参与兰亭会者,都可能有相关的想象或思考,这是非物理意义的存在。两者之外,还有另一种存在,即(3)所示,是知识或信息的存在。它产生于意识,但可以脱离意识,用文字或其他符号,储存在图书或互联网上;它需要物理载体(包括视觉或听觉符号),但不能归结为物体。物体不能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相同知识或信息却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不同的载体上,它可分享而不会减损。同时,这种信息不一定以经验事实为前提,即可以虚构,有关兰亭集或《兰亭序》的记述或传说,都可以独立存在。文化的实质,就是知识或信息的存在。虽然也有物质文化的说法,但能“文化”物质的“文”,即是文字为代表的思想创造物——知识。未经知识浸染过的物质,则只是自然现象。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的现象,都被称之为“存在”?这不是比喻,也非语言的误用。存在难以定义,只能描述,或者从“不存在”的反面来理解。而对于任何存在状态而言,不存在的意义都一样,即无对象可指认。同时,这三种不同状态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甚至可以相互转化的。物理存在通过意识来确定,同时,借助知识或信息的途径,个别或少数人的意识活动,才可能传递,变成可广泛传播或交流的思想。反之,存在(2)与存在(3)的互动,则扩展人类利用甚至创造存在(1)的能力。上文提到的“存世”之“世”,原意是世代之世,即以人的生命节奏作度量的时间单位,它意味着“世”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社会。因此,作品是否“存世”不能采取孤立的物理观点,不能以字帖的产生与消失为衡量的标准。同时,具体的存在现象,是理解抽象的存在意义的基础。也即动词的存在是作为名词存在的前提。下面的分析将表明,借这枚“存在三态”的三棱镜,透视《兰亭序》及其经典化的历史,不仅可以刷新人们对其存世现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理解,甚至可能打开窥视“什么是存在”这一形而上学风景的一个窗口。我们的行文,将循这个字帖经典化的线索,分诞生、隐没、重现、经典、遗产诸环节展开。


一、诞生


从“存在三态”的观点看,《兰亭序》及其相关的背景,是不可分离的复合现象。书法作品《兰亭序》是文学作品《兰亭序》的伴生物,而作品本身则是事件兰亭集的组成要素,三者在开始时是共生现象。所谓诞生,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的创造行为。据文献所载,一群东晋时代的名士,现身在一个游乐活动中,地点则是“会稽山阴之兰亭”一地。活动的内容是赛诗,同时,赛诗为题的活动不是兴至而来、兴尽而逝的聚饮过程,而是留下结果的行为,这就是所吟咏之诗,以及更重要的,为说明诗之由来之《兰亭序》。也就是说,由王羲之撰写的,这件日后成为书法经典的作品由此诞生。


事件创造了作品。但它究竟是哪一种存在状态的作品,则需要分析。这件稀世杰作,历史上经历被隐藏、诈取、炫耀以至埋葬的遭遇,本身自然是一件物品,即物理意义上的存在物。然而,作品不是物品。而且,即便是作品,也有类型的不同,这就是《兰亭序》中“文”与“字”的区别。《兰亭序》首先是文,那篇介绍吟诗缘起,提炼畅叙幽情,感怀人生主题的锦绣文章。作者深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之文既指现场贡献的诗,也可以包括这篇序文。但请注意,文虽然用笔墨附着在竹帛或纸张上,但它不等于文字的载体,不是物。因为文也可以吟诵,在口耳相传中存在。赛诗的方式当然就是公开的吟诵。王羲之作序,主要动机是撰文而非留字。“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当然,这不否认书法家本人也看重其书法价值,故“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张彦远辑录,第84页)。这一举动,恰好为历史留下伏笔。后人把焦点从文转移到字的情势,暗合作者衍生的心意。


文与字的关系,是个微妙的问题。如果不是考虑文也可能通过声音来表达,那文与字的关系几乎是不可分离的。但在汉字中,字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语言意义,它是指示语义的标识,只要笔画结构相同,用什么字体,带什么颜色都不影响它的功能。阅读的焦点是指向字句组成的语义,而不是注视字的形状。另一种则是书法意义,它是由独特的书写方式所呈现的审美形象(字迹)。不同于文字的语言意义也可以转换成声音朗读来传递,书法鉴赏只能通过视觉来完成。由于图像必须依靠物质材料来呈现,因此,书法作品与其物质载体(竹帛、金石或纸张)不可分离,至少在现代光影技术发明之前如此。书法作品成为一般艺术品一样的物品,即不脱离物理存在。不同于文章可以变形储存或传递,书法只能以作品原件收藏或展示。这便导致兰亭文与兰亭帖的传播或命运可以分离。


因发现定武本《兰亭序》而闻名的北宋书法家薛绍彭曾作诗云:“东晋风流胜事多,一时人物尽消磨,不因醉本《兰亭》在,后世谁知旧永和?”(见桑世昌,第82页)这一说法需要辨析,以免文、字混淆。在兰亭帖或其仿作未流落于市井之前,兰亭文已经王家或其他雅集参与者传扬于世。这场“风流胜事”的信息,首先是靠“斯文”之文,而非“醉本《兰亭》”上的墨迹而进入历史的。只是对后世而言,《兰亭序》的影响才是字压倒文。整个兰亭集是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与作品(兰亭诗、文与书)的复合,其直接结果是文的形成,而字的存留则是伴生现象。然而,它无意间为中国书法史乃至艺术史留下一颗潜力无限的种子,成为后世参天大树的根源所在。但它还不是经典,至多是天才的作品。经典属于超越具体作品的更伟大的传统。


从“存在三态”的框架看,“兰亭集”既具物理的存在,也有意识的存在,当然还有信息的存在。如果从可观察的角度谈问题,则不仅作品复杂,文与字的关系微妙,而且事态更不简单。通常从行为动机形成开始,中经计划、实施过程,到结果出现,便是事的完整过程。就此而言,《兰亭序》的完成,便标志着兰亭集作为事件的结束。然而,事的存在与物的存在不同。物有界限,有持存不变的同一性的要求;事则变动不居,没有边界,一出现就成过去。故物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事则只存在于记忆或记录中。另一方面,物以个体为单位,事则可以多人物参与,以至于可以换角色、跨世代延续。兰亭集是事,兰亭帖是物,作品与事件衡量的尺度不一样。作为作品不管文还是字,在王羲之掷笔之时便告完成。作为事件则正是事态的萌芽状态,更跌宕起伏或诡异神奇的情节正等待在未来的舞台上上演。


二、隐没


故事接下来有些扑朔迷离。原来,《兰亭序》并非一落地就光芒四射,泽被书林,而是一次历史的“快闪”。从永和九年(353年)兰亭集会之后,至少至武德四年(621年),原作下落不明。关于其流落的情形,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何延之的《兰亭记》:


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勇,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尝于所寝方丈梁上,凿其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见张彦远辑录,第84-85页)


另一种是刘图片的《传记》: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外。陈天嘉中,为僧所得。至大建中,献于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智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不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言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也。乃遣问辩才师、欧阳询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见桑世昌,第18页)


两说均来自唐人,哪种说法可信,无文献确证。但比较而言,刘说书帖多次易手,且占有者均有名可稽,原因也较平常,在隋唐时代,当是一种可信程度更高的传闻。何说则更有戏剧性,人物故事生动,同时秘传难被证伪,故容易被更多的人喜闻乐见。但两者共同肯定,直至唐初,这个书帖的去处甚至是否仍然在世,没有消息流传。后来黄庭坚也说:“宋齐间以藏秘府,士大夫间不闻称道者。”(黄庭坚,第105页)一件原本应该名声显赫的存世之物,世间几乎无人知道。作品存在但缺乏“存在感”,所以说它处于“隐没”的状态。若依刘说,这是不经意的流落;但照何说,则是一桩有意隐藏的公案。虽然两者有被动(遮蔽)和主动(隐瞒)的区别,但是,从这个字帖经典化的进程看,无论实际是哪一种状况,都仍然没有起步。依刘说,晋王得之,但并不珍爱,说明它并未被重视。而信何说,则意味着拥有者并不想将其传播。不传播就不能成经典。


虽然王羲之原本措意在其文,然其书法已经斐然成家。《晋书·王羲之传》描述其为老妪题写扇面,助其销售的情节,表明其书名当时近于家喻户晓。故王氏将自己书法作品秘存,也不奇怪。这样,在王氏家族,这个字帖就是作为财产与纪念品一体并存的。纪念品的一般条件,是与所纪念的人或事产生一定的联系,当其退出日常生活使用后被特别保留下来,作为日后怀念相关人事的中介。相关的联系越具体、越特别,就越有纪念价值。最能打上一个人烙印且可辨识的现象中,人们所熟悉的,除了声音、指模外,就是笔迹。在录音装置发明之前,声音无法复制,指模则是生物符号,只有笔迹是在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存在。因此,没有任何东西比作为书法名家的祖宗的墨迹更具传承价值。作为子孙,临摹先祖名作,自然是最具意义的纪念行为。七代人接力秘传,靠的就是这份精神寄托。但是,家族纪念品的价值只是私人的,与他人无关,原则上不需要保密。而财物的价值却是客观的,并且是占有性的,秘藏是防止外流的办法。因此,隐没之隐不是道家式的隐士之隐,隐士是想隐名,实质是隐人而非隐思想。王家想隐的,也不是思想,因为谁也无法阻止兰亭文的流传。能隐的只是财富,即意在藏宝。无论如何,只要《兰亭序》作为物被垄断,它就不是作为经典被对待的。


《兰亭序》作为物被遗落或秘藏,并不意味着,在那漫长的两百多年间,它就进入完全无声无息的黑洞。因为作为文的《兰亭序》在那场集会后,便进入了信息传播的世界。至少宋梁间流传的《世说新语》便有线索可稽。文章(包括诗和序)间接传递字帖曾经存在的信息。所谓阅读,就是把“存在三态”中的信息存在转变为意识存在的行为。这是由文字符号的接受转变为想象或思考的过程。大致有几个层次,首先是对基本情境的想象。唐人柳宗元说:“兰亭者,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集》,第729页)其感慨便是源于对序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等描述的怀想。更深入的阅读,则是对主题或逻辑的思考或评价。例如围绕着《文选》不列这篇序文的原因或理由的议论,有弹有赞,大致涉及生命情调悲乐的节制,或写景是否合节令之类。(见桑世昌,第67、72页)这是深层次的理解。此外,还会有人依文本线索,对之作进一步的联想。例如,书法爱好者当会想到王羲之撰写的《兰亭序》会是难得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没有论及书法,但无意间显示一个值得关注的字帖的存在。


兰亭文不仅是兰亭帖形成的基础,它还是兰亭帖存世信息最基本的传播者。兰亭文属于存在(3),其特点是既不随特定的物质载体存亡,也不受具体大脑活动的限制,一旦形成,进入“文化”的世界,它就可以脱离原创者的意识,同时在不同的物质载体上转换延续。其影响力容易跨越时空的限制,特别是进入经典世界之后,更是潜力巨大。(参见陈少明,2017年)兰亭集会是魏晋名士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体现这种生活情调的《兰亭序》是同类文章中的出类拔萃者,因此,它注定有不会被忽略的命运。兰亭帖虽然也可进入存在(3),但从信息的形式看,传播文本故事与传播字帖是不对称的,前者只需要符号(文字),后者必须是图像。文字符号可以复制或转换,因而容易保存和传播,而笔迹构成的图像,在现代复制技术出现之前,只能靠原件在少数人间传递,故可以垄断或秘传。兰亭文为兰亭帖的出场作了重要的铺垫,后来则附庸蔚为大观,主从关系颠倒。原来知道故事不一定要知道字帖,但知道字帖的存在却必须以故事为前提。那个时代,兰亭帖虽然作为物品而存在,但本身没有多大的存在感,因为直接面对真迹的人少之又少。它的存在感其实是兰亭文造成的。文章吊了几代书圣崇拜者的胃口,或者说,它导致即使书迹信息渺茫的年代也会被人惦记着。而惦记者虽然未必人数众多,但恰恰是“关键的少数”。因此,《兰亭序》隐没的是物,而非信息。


物的存在有自然的与自觉的两种。人或某些有低等意识的生物,是自觉的存在。没有他人或他物的关照,它也自存自在,自安自得。对人而言,事物是因人的关照而获得意义的。或者说,被关照的存在与不被关照的存在,意义是不同的。事件及人造器物包括精神物品,更与人的意图相涉。因此,物理意义上存在但未被人关注,与物理意义上消失但依然为人关注的物相比,后者比前者更有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存在感是物存在意义的一种展现。当然,作为存在物的人,也具追求存在感的欲望与表现,王氏让字帖保存传家,就是留给子孙纪念的一种机会。因此,有信息留存的兰亭帖虽不见天日,但并不比其裸露于世而无人问津更缺乏存在感。只要信息存留,物就不会被完全隐没,它需要的只是等待命运的转机。


三、再生


时隔两百多年之后,《兰亭序》原作的重现,预示这个名帖经典化的来临。关于它如何脱离秘藏状态,重见天日,续前引刘所记,兰亭帖“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太宗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乃先帝所重,本不可留。遂秘于昭陵”(见桑世昌,第18页)。另一种说法是,“武德四年,秦王俾欧阳询诈求得之,遂入秦府。麻道嵩拓二本,一与辩才,一王自收,尝留肘腋间,后从褚遂良请,殉葬昭陵。”(同上,第19页)这些记述虽简明清楚,但均不如何延之的故事有吸引力。据何记,“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摹备尽,唯未得《兰亭》。”(见张彦远辑录,第85页)后在得知该帖为僧人辩才秘存时,便君臣设局,御史萧翼乔装落魄书生,邂逅辩才于永欣寺,窥得兰亭帖的真面目,并一举夺归唐太宗。


帝王视天下为己物,私占他人财宝并不稀奇,重要的是唐太宗刻意披露它的真面目,“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同上,第88页)。今日存世最佳拓本,据说就是出自冯承素之手。依何说,羲之书《兰亭》,“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同上,第84页)也许是自己销毁,只存孤本。梁武帝“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便没找到《兰亭序》。(见桑世昌,第24页)七代秘传,不乏临摹高手,智永与后来的辩才,即使有副本也不敢泄露于世。于是,不仅孤本历史性地落到唐太宗手中,而且,在它问世284年即至贞观十年之后,才开始复制传播的历程。有了十本八本,后面才有成千上万的复制。这才是经典化的开端。


唐太宗是兰亭书史上的第二个主角。一代帝王,不仅扭转了兰亭帖近三百年默默无闻的命运,成为其经典化最大的推手,同时,也是将其物理存在毁灭之人。“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玄宫矣。”(见张彦远辑录,第88页)传闻虽有差别,但随葬昭陵则是共同的说法。唐太宗痴爱《兰亭》,一方面,它体现这位帝王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另一方面,他临终仍想独占《兰亭》,以至有人讽刺说:“太宗在唐不世主也,一书之微,生以计取,死以爱求。生犹可玩适,死将何为哉。与夫富民多藏厚葬者,无以异也。”(见桑世昌,第20页)这说明除了把它当艺术,这位帝王还把兰亭帖当作财宝来享用。


这涉及艺术品的存在特性问题。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审美对象,都具备观念价值。然文学可脱离物质载体,故不可独占,艺术品则同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存在,对其拥有是排他性的。同时,语言叙述对艺术经验的传达是有限度的。听一首诗和看一篇小说,都是直接的审美经验,但听一种书法作品的介绍,并不是现成的审美经验。欣赏书法的文字激起的美感,与观看书法作品的美感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行为。有趣的是,兰亭帖的随葬,并没有终结其经典化的进程。原因不仅与兰亭文,也与王羲之书法名声的塑造有关,同时还与艺术品特别是书法作品的传播方式相关。在唐太宗那里,兰亭帖获得历史的存在感,不仅原作重生,甚至后来毁灭的情节也是增强它的存在感的要素。


回到事件与物品的存在关系。《兰亭序》因兰亭集而诞生,兰亭集也随《兰亭序》的完成而结束。但物品容易辨识,事件则不易界定。两百多年后,它的重现及被埋葬,当应看作前事的延续。表面上,兰亭帖超越七代人的寿命而再现,早已物是人非。但事可以换角色接力,关键是媒介的存在,既包括作为信息存留的兰亭文,更包括事件的遗存物——书帖。唐太宗导演的一连串事件,构成《兰亭序》艺术振兴的活动,毫无疑问是兰亭集的延续。是“存在(3)”中的兰亭文,帮助晋人与唐人在“存在(2)”中实现意识的跨世代传递,从而干预了作为“存在(1)”的兰亭帖的命运。在这个大事件中,前事影响后事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后事虽然不能在物理意义上改变前事,但能影响前事的后果,同时影响后人对前事意义的认识。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另一个对字帖视若无物的晋王,那么,兰亭帖依然还是一个若隐若现的传闻。在《兰亭序》开启的传统中,事的存在与物的存在,意识的存在与信息的存在,都非孤立绝缘的。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