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问题研究·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下)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3-09 3:20 已读 3551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问题研究·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应用伦理的三个维度及其内在关联)(下)

作者:王露璐(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走向人才培养的应用伦理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学位办便字20211202)。与之前使用的学科专业目录不同的是,在哲学门类之下,除了原有的“哲学”一级学科,此次新增了“应用伦理”专业学位(代码0151),可招收专业学位硕士。此前,在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2020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申报的“应用伦理”被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学位点代码为“S0151”,增列学位点类型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目录外)”。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正式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目录》”)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应用伦理”正式作为“哲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出现在目录中。 

上述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应用伦理”为何新增进入《目录》,为何以专业学位形式进入《目录》?上述问题,我们不难从《办法》中获得启发。《办法》“总则”第四条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适用于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招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统计、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这清晰地表明,《目录》是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而在第三章“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与调整”第八条中明确说明,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应符合的基本条件为:“1.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主要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2.所对应职业领域人才的培养规格已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3.具有比较广泛的社会需求。”(同上)因此,“应用伦理”以专业学位形式进入《目录》,至少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一是表明应用伦理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或伦理学下设的学科分支,而且成为研究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植问题研究的应用伦理需要一批能够面向问题、阐释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人才,强化体系构建的应用伦理也需要基于多学科背景专业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素养。“对于所有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人来说,学习并掌握除一般伦理学知识原理以外的一门或多门相关专业知识,学会用跨学科或多学科的方法研究并解答(决)当代乃至未来将要出现的各种特殊、具体的应用伦理学问题,即便不是一个充要的学术条件(资质),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必要学术条件(资质),非如此不足以进入现代应用伦理学的专业技术化和专门化的诸领域,更遑论建立跨学科或多学科的融合视野与交叉方法了。”(万俊人,“序言”第5页)面对纷繁复杂的道德现象和问题,传统伦理学理论不足以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和回答,单一的学科视角和方法往往失之偏颇。而作为研究者的个体总有其学科背景和学术积累的局限,尽管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但必须认识到,这些专业理论知识往往无法通过短时间的“恶补”完成,而是需要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学习。从这一意义上说,“应用伦理”进入《目录》,可以而且应当为未来从事相关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二是“应用伦理”作为“哲学”门类下与“哲学”一级学科并列的专业学位,有着显见的跨学科专业特色,但其最重要的关联学科仍是哲学。“应用伦理”不是“哲学”门类下的另一个一级学科,也不是隶属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表明,面向人才培养的应用伦理既应“出得哲学之外”,又要“入得哲学之内”。所谓“出得哲学之外”,更强调“应用伦理”与作为一般哲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一般而言,硕士阶段的哲学人才培养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系统掌握哲学学科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经典文献、重要理论著作和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熟悉本学科及相近、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法。但是,上述目标易导致哲学研究生培养在课程内容、培养模式上的同质化倾向。而面向人才培养的应用伦理,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更强调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与交叉融合,其课程内容、研究选题乃至学位论文都应与一般的哲学学术型硕士相区分。所谓“入得哲学之内”,则强调哲学仍然是“应用伦理”人才培养中基础性、根本性的理论和方法资源。换言之,走向人才培养的应用伦理,应始终坚持哲学伦理学的基本学科视角和方法,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掌握思考道德疑难问题的哲学概念工具、学术话语和理论方法,并与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基于道德生活经验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逻辑推演与学理论证从现象与问题中提升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范式。唯此,应用伦理才能既凸显“应用”价值又不失“伦理”本色。 

三是作为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应用伦理”,更强调职业指向和社会需求,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学位表现出职业性与学术性双重特性,在很多国家主要被定位为职业学位,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013年出台的《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强调的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当看到,将“应用伦理”而不是“应用伦理学”设置为专业学位,正是对专业学位性质和目标的充分显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即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的应用型和实践型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上,作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应用伦理应当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应主要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可不限于传统论文形式,相关领域的道德调查报告、伦理审查方案、案例分析报告等,均可作为考核形式。在学习方式上,可以容纳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案,亦可采用弹性学制。概而言之,作为专业学位的应用伦理更加直接地指向并服务于特定职业的发展需要,既要以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层面的学习,更要依据实践与职业需求,以产学结合的模式进行研究生培养。例如,为保护患者与医生的利益,医疗机构应设置伦理委员会。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1号)》发布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其中第二章第九条要求,“伦理委员会的委员应当从生物医学领域和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和非本机构的社会人士中遴选产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其中第二章第八条更加明确地要求,“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应当从生命科学、医学、生命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和非本机构的社会人士中遴选产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教育部 科技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述变化清晰地表明了伦理审查委员会对专业的生命伦理学人才而非一般伦理学人才的需求,也意味着在纳入研究生专业目录并作为专业学位设置后,应用伦理的实践属性进一步彰显,为哲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 

  

“立体三维”结构的应用伦理 

  

从问题研究、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理解应用伦理,并不意味着将应用伦理视为以上三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一种立体化的三维视角看待应用伦理。换言之,问题研究、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不是以平面化的“三部分”相加而成为应用伦理,而是以相互补充、相互推进的“三维度”形成一种“立体三维”结构(如下图),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应用伦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目标。 

首先,问题研究是应用伦理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的缘起和目标。应用伦理与问题相伴相生,问题研究契合并充分彰显了应用伦理“源自问题、面向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不断出现的道德疑难问题,既是应用伦理学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也能够更好地充实体系的内容。同时,要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理论资源和方法的人才,亦即需要一批有学术和实践“资质”的专业人才。通过应用伦理专业学位兼具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培养,能够形成一支问题意识更加敏锐、理论素质更加系统、学科视角更加完备、实践能力更加突出的专业人才队伍。 

其次,体系构建为应用伦理的问题研究提供更加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资源,也成为应用伦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伦理对问题的分析和阐释需要伦理学的经典理论资源和方法供给,与问题相关的其他学科也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新视角、新判断和新方法。但是,如果对这些理论和方法不能形成基本共识,大量应用伦理的问题探讨必然只会逐渐沦为“各说各话”式的观点表达。因此,构建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能够促使应用伦理问题研究更加系统化、专业化,避免大量的问题讨论趋于碎片化,从而为道德冲突和道德难题的解决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论证和回答。同时,体系构建中不断完善的基本概念工具、学术话语和理论方法,正是应用伦理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后的重要内容,是课程教学、选题写作中应当学习和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具。 

最后,人才培养为应用伦理的问题研究和体系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支撑。根植问题研究的应用伦理,其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强化体系构建的应用伦理,要形成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也需要已经具备相应理论基础和学术资质的“人”。诚然,现有相关学科的人才队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智力支撑,但是,我们应看到,应用伦理问题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跨学科研究话语的专业化、差异化,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技术化和操作性要求,使得对应用伦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结构更专的态势。可以说,进入研究生人才培养目录并作为专业学位培养的应用伦理,高度契合了上述需求并弥补了哲学和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将应用伦理理解为问题研究、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的“立体三维”结构,较为准确地表达出应用伦理研究之问题导向、理论资源、学科基础、实践应用、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关联。“根植问题研究”是“强化体系构建”与“走向人才培养”的前提,丧失问题导向的应用伦理将失去生成与发展之基,亦无法解决大量的道德疑难问题,其学术魅力和学科价值将难以显现。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使应用伦理的问题研究始终处于“更新”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强化体系构建”形成日渐完善的应用伦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进一步而言,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能够使愈加复杂且涉及不同学科的道德问题得到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解答,而这又使应用伦理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是理论分析与现实应用之间的桥梁,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并能够运用理论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其培养过程正是使培养对象具备伦理学及相关学科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及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又依系于应用伦理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问题研究和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较为完备的理论准备和师资储备。 

回溯应用伦理的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根植于问题研究的应用伦理源远流长,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日渐成为研究热点。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应用伦理研究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应用伦理学更是成为伦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研究领域,被看作哲学学科中发展态势最好的“显学”。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应用伦理研究在学科、学理、方法论层面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构建了作为“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根植问题研究的应用伦理”和“强化体系构建的应用伦理”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走向人才培养的应用伦理”时机已经成熟。将“应用伦理”作为专业学位纳入研究生培养目录,可谓生逢其时,正当其时。 


贴主:wangguotong于2024_03_09 3:21:21编辑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