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生生哲学”与“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下)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3-01 10:10 已读 5196 次 2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林安梧:生生哲学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下)


五、存有三态论的基本构成:生生哲学的当代诠释


两层存有论存有三态论的转化/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存有的执定/关于道、意、象、构、言”/关于隐、显、分、定、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存有三态论,是我1991年写作博士论文《熊十力的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时启动的思考。1996年左右我对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理解,就在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的开校启教仪式上宣讲了道与言。翌年《揭谛》学刊发行,我将此敷衍成一篇完整的论纲,作为发刊词。后来,1999年召开第十一届国际哲学会跨世纪中国哲学:总结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我将它铺衍写成《后新儒家哲学拟构:以〈道言论〉为核心的诠释与构造》,这篇论文提出将道显为象,象以为形,言以定形,言业相随,言本无言,业本非业,同归于道,一本空明,从存有的根源之显现,迈向存有的执定,语言的进入,业力的衍生,语言还归于沉默,业力原是虚空无物,存有本源的回溯,总体之源的场域觉醒。【31存有三态论的理论建构,大体底定。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论题对我来说已大体就绪,但直至现在我还在继续思考建构。我的老师牟宗三先生曾提出两层存有论:现象界存有论和睿智界存有论,他借用《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方式来展开他的理论。牟先生做了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我则是从道之彰显来说,从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存有的执定。牟先生一心开二门的格局,将现象与物自身分别系属于一心所开的两门即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我则从存有的根源(道)的开显起论。显然,存有三态论是还归于存在,这是无分别相的存在,是通天地人我为一的存在。这是回归存有的自身所追溯而成的存有论ontology)。若追本溯源,我认为在汉语使用上,存在可能比存有更适当,所以有时我也将存有三态论改称为存在三态论,但内容是一样的。在人文诠释学上,它刚好可以与道、意、象、构、言相配合。它也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关联,与隐、显、分、定、执相关联,为隐而未显,为显而未分,为分而未定,定而未执则是执定已矣。【32】这五层里其实就隐含了从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存有的执定属于存有的执定这一层次,属于存有的开显这一层次,属于存有的根源这一层次。当然,这里所说的存有的根源,不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意义的,或者接近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意义的,但与其这么说,毋宁说它是最接近于《易经》哲学而生发出来的生生哲学。


这些年来,我一直努力思考如何深入读通汉语的古代典籍,让我们的汉语语感活络起来,我们要能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33】,这样才能读通我们的古代汉语经典。当然,我们不是封闭的,我们希望能够与西方哲学有更多的交谈与对话。但交谈与对话必须是互为主体的,我们不能一直陷溺在西方话语中心主义下,也不能一直以西方的思想范畴为主体。我常举一个例子,我们用筷子夹,西方用叉子叉,而我们现在吃西餐的时候,大概都备有筷子,所以既可以使用筷子,也可以使用叉子。如果以叉子为中心,把叉子的使用方式当成理所当然的,并以叉子的使用方式来要求筷子,那就会误认为筷子是很糟糕的叉子。以叉子的使用方法来看筷子,筷子实在太难叉了,真是不及格的叉子。截至目前,中国哲学研究还有很多以逆向格义逆向格义,另称为反向格义)的方式来格中国古代典籍,诠释、构造中国哲学,对中国哲学说三道四却没说到要害而又被误认为是要害的情况。其实,以逆向格义这样的方式来问问题,问题的焦点往往是不准确的。


由于长期以西方的学术话语为中心,在文化与思想的殖民下,我们甚至被误认为是不会思考的,即使会思考也不足以构作理论。当然总有人努力创作与思考,不过也总有一些学者奴性地反省着,自惭形秽地觉得我们这样有一点东施效颦,这现象我想大家是心知肚明的。我呼吁回到我们自己的汉语本身,唤醒汉语的语感,正视汉语汉字是以存在为本位的,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则是以话语为中心的。以话语为中心的重视逻辑与理性,重视的是,这是由“to be”来讲“being”。以存在为本位的重视生命、情感,重视的是生生,这是由来讲


结语:生生哲学”“存有三态论21世纪的可能作用


现代现代化之后: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运动及相关/“当代的实存反思:迎向文明互鉴下的哲学交谈/体知生生、契入存在、启动觉性、迎向和平


现代现代化之后,从20世纪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的兴起,到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运动、现象学(phenomenology)运动的兴起,乃至目前风起云涌地检讨话语”“存在的问题,人类文明真是到了一个新文明轴心的时代了。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易经》哲学所焕发的生生哲学的智慧亮光,要是能够多多参与其中,将会为整个现当代哲学带来更多的实存反思,将会迎向更好的文明互鉴下的哲学交谈。这时候我们可以体知生生、契入存在、重新启动觉性。《易经》的生生哲学是充满了可能性、发展性的哲学,是强调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的哲学。让我们摆脱盎格鲁萨克逊亚美利坚式(Anglosaxon-American Model”强控制系统的藩篱。须知华夏文明一直是反强控制系统的,聚村而居、聚族而居,水利农作所构成的共同体一直是安土重迁的弱控制的文明脉络系统,它所强调的是天下主义、和平主义。我们有机会以生生哲学的进一步的发展迎向世界的和平,以和平的逻辑取代霸权的逻辑。西方巴门尼德(Parmanides)以来强调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的传统以及基督宗教的一神论,导致了进入现代化之后的一种误置,从而非常严重地陷溺在国际的霸权暴力逻辑之中。我认为生生哲学的参与将会起到一些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我于1986年完成硕士论文《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于1991年完成博士论文《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出版时更名为《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从王船山到熊十力,《易经》哲学所显示的生生之思想贯穿其间,对我的哲学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现象与物自身》于1975年由台湾学生书局首度出版,后来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二十一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


3.参见程志华《由一心开二门存有三态论”--儒学之一个新的发展向度》,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6期,第28-35页。他认为这表征出儒学之一种新的发展向度:由强调主体性的良知向强调整体性的的转向,由纯粹的实践的哲学向兼具知解的哲学实践的哲学的转向。


4.参见杨超宇《论牟宗三对熊十力体用论的修正与背离》,此文是2019712-13日在山东举行的“‘百年儒学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牟宗三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会议论文,对熊十力与牟宗三的学术分判有着独到的见解。杨超宇于2018年以《十力学派体用论建构历程及其影响研究》一文获得西北大学硕士学位,此文虽是硕士论文,但见解深入。


5.参见林安梧《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第108-115页。


6.《迈向意味世界之导言》一文原刊载于19441月中国哲学会出版的《哲学评论》,后来收入《哲学论集》,载《唐君毅先生全集》卷十八,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第93-118页。


7.参见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


8.参见林安梧《唐君毅先生的意识现象学:以〈迈向意味世界之导言〉为核心的探讨》,“2018唐君毅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唐先生逝世40周年会议论文;陈荣灼《从现象学观点看观照凌虚境》,载《清华学报》新52卷第4期,2022年,第717-737页。


9.参见李幸玲《格义新探》,载《中国学术年刊》第18期,1997年,第127-157页。


10.参见徐光台《利玛窦〈天主实义〉中的格物穷理》,载《清华学报》1998年第1期,第47-73页。


11.参见林安梧《个性自由与社会权限:以穆勒(J.S.Mill自由论为中心的考察及兼于严复译群己权界论之对比省思》,载《思与言》1989年第1期,第1-18页。


12.参见林安梧《中西哲学会通之格义逆格义方法论的探讨--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为例》,载《淡江中文学报》2006年第15期,第95-116页。


13.参见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2-107页。


14.参见袁保新《知识与智慧--从廿世纪中国哲学的格义化谈起》,载《鹅湖月刊》2001年第316期,第9-11页。


15.叶秀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东西哲学的汇通已有不少研究,对中西文明的交往问题有颇多深入的睿见。参见叶秀山《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一文,载《思··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9-195页。


16.参见安乐哲撰,秦凯丽、关欣译《生生论(Zoetology):一种传统思维方式的新名称》,载《周易研究》2023年第1期,第6-15页。


17.[]王夫之《周易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81页。关于此命题之论述,参见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第58-65页。


18.参见林安梧《关于中国哲学诠释的格义问题探索之一:对于船山哲学几个问题之深层反思--从劳思光对王船山哲学的误解说起》,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11月,湖南衡阳。


19.“自然主义谬误的概念是由摩尔在1903年出版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参见黄庆明《摩尔的自然主义的谬误》,载《鹅湖月刊》第48期,1979年,第22-25页。


20.参见林安梧《关于〈老子道德经〉道、一、二、三及天地万物的几点讨论》,载《东华汉学》2008年第7期,第1-23页。


21.参见林安梧《危机时代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生之哲学与熊十力体用观之试探》,载《文风》第34期,第76-84页。


22.参见曾春海《方东美的易学》,载《哲学与文化》2015年第12期,第3-18页。


23.参见吴康《柏格森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24.参见林安梧《关于先秦儒学人性论的一些讨论--以孟子和荀子为核心的展开》,载《齐鲁学刊》2022年第1期,第6-7页。


25.孙周兴于此论之甚切,参见孙周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9-14205-206页。


26.“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相背分开,《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27.参见陈一标《唯识学虚妄分别之研究》,载《国际佛学研究》1991年创刊号,第187-205页。


28.参见张俊《周人的天命政治神学三命题》,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第87-93页。


29.参见林安梧《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载《佛学研究论文集(3):当代宗教的发展趋势》,1996年,第129-154页。


30.参见林安梧《”“释义:儒道同源互补的义理阐述--以〈老子道德经〉道生之、德蓄之暨〈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为核心的展开》,载《鹅湖月刊》第334期,2003年,第23-29页。


31.参见林安梧《后新儒家哲学之拟构:从两层存有论存有三态论”--以〈道言论〉为核心的诠释与构造》,载沈清松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哲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第277-312页。


32.参见林安梧《关于〈老子道德经〉道、一、二、三及天地万物的几点讨论》,载《东华汉学》2008年第7期,第1-23页。


33.参见林安梧《〈论语圣经译解:慧命与心法〉一书之〈序言〉与〈凡例〉》,载《鹅湖月刊》第527期,2019年,第61-64页。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