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生生哲学”与“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中)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3-01 10:08 已读 5186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林安梧:生生哲学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中)


二、论存在“Being”的异同


存在“Being”的异同/to be)到Being/古汉语文字的溯源及其意义的显发/;从”/关于存有生成的问题/对比《易经》哲学与柏格森(H.Bergson)


我从事经典讲习工作已经超过四十年,在阅读、理解与诠释的过程中,面对古代汉语的经典,如何将汉字汉语活生生地体现出来,怎样让古典汉语和现代汉语能生化、活化,而且能转换成当代的学术语汇,这是我最为关注的。这里所说的汉语指的并不是翻译自西方哲学而与之对应的汉语哲学语汇,再以这些汉译语汇来论说中国哲学,而是强调要回到汉语汉字本身去了解自己。须知,汉语汉字是以存在为本位的,而西方语文是以话语为中心的,二者有天壤之别。以话语为中心的西方语文较重视逻辑思维,而以存在为本位的中国语文则较重视存在事物本身的彰显。基于累积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中国语文的学习,要能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才能明其意义。这些年来,我一直这样强调着。我呼吁要对古汉语作文字溯源,让它的意义如其本然地显发。


汉字与西方使用的拼音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汉字是图像性文字,图像性文字是以存在为本位的;而拼音文字是以话语为中心的,这是最大的一个分野。西方哲学以话语为中心,追到后面的逻各斯Logos);中国哲学以存在为本位,最后是回到存在本身,回到Tao)。比如,对于”“这两个最为根本的概念范畴,老子《道德经》强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是无分别的,是总体,是根源,充满了创生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是果真断灭的无,而是充满着生生之可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无为强调要跨过语言,而回到存在本身。


我们且回到”“二字的古汉语去看存在(图片)是从土才声,象征着植物的生长。(图片)是从子从在土省参与到里,而省略了,写成了字。显然,存在其实指的是人居于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之中,参赞天地之化育。这样理解就很顺当。又如,《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是存在的律动继之者善说的是实践的参赞成之者性说的是教养的习成。王船山的诠释,特别强调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17】。如果放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下,以西方近现代的主流哲学来看的话,强调存在的实然与价值的应然应该分开来,那么对王船山的理解就会变得很艰难,甚至会污指他讲错了。劳思光先生就有这样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是站不住脚的。【18】尤有过之者,甚至整个《周易》哲学也会被质疑,被认为是自然宇宙论中心的哲学,这样一来,好像中国哲学在学问的严密程度上是不足的。其实,这里充满着逆向格义的偏见。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还在台湾大学学习的时候,有位研究西方伦理学的教授,他对《易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出大大的质疑。他说:你怎么知道天之所行是呢?即使天行健,又与君子以自强不息有什么关系呢?这明显存在摩尔(G.E.Moore)所说的自然主义的谬误(The Naturalistic Fallacy)【19】。他之所以如此质疑,其实是因为他处在由“to be”“being”这样的西方哲学主流系统中来思考问题,特别是受到休谟的影响,认为实然与应然是应该严格划分的,但他并没有仔细想过,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才能如此严格划分、才需要如此严格划分。事实上,我们的生生哲学根本不是这样子的。


(图片)就其字源来说,象征着一根小草从泥土里头生出来。生出来叫,正在生的艰难过程叫。《易经》的屯卦,便是讲生之艰难。从,从,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存在与生成的问题。就中国哲学来讲,存在必然隐含生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20】须知,我们讲的并不是存在本身,三生万物,是名以定形、文以成物,这是一个从不可说可说说其可说说出了对象的过程。经由一个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对象成为一个被决定了的定象,我们把被决定的定象说成并不是存在本身,这接近于所谓存在者存在的一个区别。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有关《易经》哲学以及西方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生命哲学,熊十力提过【21】,方东美也做了不少研究【22】,吴康也做了研究【23】。这些前辈们的研究,并没有被好好地被承继下来,很是可惜。我想,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是时候重新接续前辈们的这些研究了。


三、论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优先性之确立


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之优先性/对比于巴门尼德(Parmanides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的反思/“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从古汉语的”/哲学基础的重新厘清:天道论、心性论、实践论


顺着《易经》的生生哲学看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与价值是和合为一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对中国哲学来说应该是优先的。【24】这不同于古希腊的巴门尼德(Parmanides)以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为优先。总的来说,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原则应当是第二位的。存在之为存在,当它还没分别时,那是浑沦一片的,万有一切通统为一,存在与价值、思维、实践都浑在一起的。若举两端来说,存在与价值是和合为一的。这可是优先的,而人们经由思维来论定存在,经由一主体的对象化活动,那存在得以成为一个存在物”“存在者,成为一个对象物,我们往往就以此对象物来说存在。其实,这是一个思维之所确立的对象物,是名以定形、文以成物的对象物,并不是存在自身。换言之,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优先的话,会误认为存在的对象物就是存在本身,这么一来,它并没有回到存在本身。


若就《易经》哲学的脉络系统来说,回到存在本身,是从、从,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些句子。显然,这些句子要是可以体会、可以理解的话,我们就必须肯定存在与价值是和合为一的。《易经》哲学这样的道理处处可见,特别各个卦的《大象传》几乎都是这样想问题的。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易经》前四卦乾、坤、屯、蒙的《大象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且我们读下来立马清楚明白。这些语句之所以容易理解,正是因为存在与价值本来和合为一,我们通过的过程,使得存在彰显自己,而有了价值的定向,这时候的意象本身,就把存在与价值的意涵同时彰显出来。明显地,我们可以看到《易经》哲学所彰显的存在论与西方存在论是不同的。对比来看,我们发现了如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说的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陷溺在存在的遗忘之中【25】,而且也使价值的确立出了许多曲曲折折的麻烦。


安乐哲创了一个语词“Zoetology”用以指涉生生哲学,让生生哲学有了一哲学的独特定位,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我以为我们仍然可以将这样的生生哲学说成是一生生之存有论。存有论之为存有论,仍然可以用“ontology”这个词。这样一来,“ontology”这个语汇的内涵就被拓宽了。


考本溯源,中国哲学的知识论并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掌握,而是从无分别进到分别,唯有进到分别之后,才有所谓的主体与客体,也才有主体对客体的掌握。这些理解与印度的古唯识学有点像,从境识俱泯境识俱起以识执境。从主客不分到主客俱起,再到主客两橛,以主摄客。古典汉语里,最古老的认识论语汇应该就是这个字,其古老意蕴还存留在现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所讲的闽南语中,比如,闽南语讲尔八否,意思就是你理解吗其实就是从一个整体扒出两片,就是从无分别进入分别。【26】由无分别进到分别,由境识俱泯,进而境识俱显而未分境识俱显而两分,进一步以识执境,认识因之而完成,这便是所谓的了别于物。【27】换言之,古典汉语里的即所谓的认识活动,说的是由无分别而进到分别。做了这样的汉语汉字溯源,我们豁然开朗地感悟到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是优先于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的。


四、关于存在”“生成参赞化育


关于存在”“生成参赞化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顺此理路思索,可以对中国哲学有一整体而基础性的回返与重构,会发现天道论、心性论、实践论本来是通在一块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传》),如上文所释,从天道论实践论教养论,这三句话通包了。这样的思考就是存在、生成、参赞、话语通通连接在一块了。这么说来,天命之谓性并不是指一个超越的、至高的人格神赋给人什么,它讲的是宇宙造化流行。这有别于周初所说的天命,那时是天命靡常的天命,它将此转化为惟德是辅的思考,之后又一脉相承,重新启动,转到修文德一路上来了。【28】须知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从帝之令天之命道之德,而这里所讲的天命其实落在道之德上来说。【29】道家讲道生之,德畜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儒家讲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为根源,为本性,儒道同源而互补。【30有自然之气性,有自觉之觉性,落在人则强调自觉之觉性;循顺此自觉之觉性而为人生之大道,修明此人生大道就是最重要的人文教化。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它所强调的是从心性论、修养论、实践论到文化育成论,最后回归整个天地自然共同体。


这些年来,我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关联到整个中国哲学强调的天地亲君师,这里便隐含着四个共同体——天地自然共同体(天地),血缘人伦共同体(亲),政治社会共同体(君),文化教养共同体(师)。人在共同体里有他的脉络,有他要扮演的角色,而在这过程里面他要调适,要参赞于诸多共同体之中。当我们这样来重新理解中国哲学时,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怎样理解,怎样理解群体,怎样理解西方传到中国已经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制度,中国原先所强调的共同体思想将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从人伦到人权,建构有人伦的人权;从民本到民主,建构有民本的民主;从自觉到自由,建构有自觉的自由。这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正是生生哲学的落实、运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生不息。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