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生生哲学”与“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上)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3-01 10:07 已读 5440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林安梧:生生哲学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上)


摘要:逆向格义是在文化被殖民的背景下兴起的,文化的话语权在对方手上。以逆向格义的方式提问,问题的焦点往往是不准确的,现在到了检讨、跨越逆向格义的时候了。我们应当回到汉语本身,唤醒汉语的语感,对古汉语作文字溯源,让汉语的意义如其本然地显发。西方的拼音文字以话语为中心,重视逻辑与理性,重视的是,这是由“to be”来讲“being”。汉字以存在为本位,重视生命、情感,重视的是生生。就《易经》哲学的脉络而言,回到存在本身,是从、从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优先于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存在不是静态的被确立,而是动态的生成,更重要的是人的参赞化育。存有三态论与《易经》的生生哲学关联紧密,有别于牟宗三先生的两层存有论。《易经》的生生哲学是充满了可能性、发展性的哲学,是强调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的哲学。生生哲学的智慧亮光将会为现当代哲学带来更多的实存反思,迎向文明互鉴下的哲学交谈。由此,我们可以体知生生、契入存在、启动觉性、迎向和平。


一、问题的缘起:中国现当代哲学诠释的一些问题


逆格义(逆向格义)所带来的一些反思/“道、理、心三个概念何者为首出/对当代新儒学诠释角度的重新审视/唐君毅、牟宗三与熊十力的异同/《易经》哲学诠释学应被重新重视


生生哲学应该是中国哲学核心中的核心,我们常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传》)、天地有好生之德。生生的思考方式与讲“to be”“being”的西方主流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我提出了存有三态论,这里所说的存有不只是西方主流传统的意思,它与东方哲学特别是《易经》的生生哲学有密切的关联。当然,其中的过转主要是来自于王船山与熊十力【1】,他们的哲学都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存有三态论包含了我对当代新儒学的一些反思。一方面,此理论的提出与我的老师牟宗三先生的理论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牟先生《现象与物自身》【2】的体系性建构缔造了两层存有论。我的存有三态论可以说是从牟先生的两层存有论进一步转化开展而来。【3】这里有着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论者以为存有三态论在血脉上更接近于牟先生的老师熊十力先生的思考【4】,这说法我是认同的。我在写作博士论文时,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做了一个当代哲学的重建,其中点出整个理论涉及存有、意识与存在三个根本性论题。具体地说,我论辨了从对象的两重性之厘清到存有的根源之稳立,进而论及存有的根源的开显,就此提出了存有的三态。这应该是存有三态论最早的起源。【5】更多涉猎之后,我断定当代新儒学内部存在着分歧,但是这些分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譬如说,牟宗三与唐君毅就有很大的不同。牟先生、唐先生基本上虽然都受熊十力哲学的启发,但是他们后来所走的路却都与熊十力不同。牟先生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而唐先生虽然也受到康德的影响,但他受黑格尔影响更深。我们都知道,黑格尔哲学由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进一步发展而来。黑格尔哲学可以说是德意志观念论的顶峰。当然,唐先生的哲学还受到柏格森、怀特海的影响,而且其《易经》哲学的成分也是很高的。虽然他后来的哲学仍不免有主体主义的倾向,但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发表的《迈向意味世界之导言》【6】极具现象学的色彩。晚年,他写作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7】和牟先生的《现象与物自身》可以相侔而论,标题就足以显示彼此的理论分庭抗礼。唐先生的哲学与生生哲学是非常接近的,进一步说,这样的哲学也是有现象学色调的。【8


近一百多年来,哲学被纳入大学作为一个学科,中国哲学的研究便免不了是在对比于西方哲学的背景之下做成的。我们常把方向反过来,运用西方的哲学语汇,在西方哲学的范畴下来思考中国哲学。本来,哲学就是高阶的理论思维活动,在异文化的相互交往中,它是被提到最高的层次来展开交谈与对话,一般来说,是拿着自己原先可能的学术语汇或者概念范畴,去理解不同文化传统所传进来的思想。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格义。比如,佛教刚传进中国时,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东土的读书人便拿着与佛教相近的东方学术语汇来比拟、理解佛教的理论,如以老子、庄子的来接近佛教的,进而一步步地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这便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格义佛教9】。


西学东渐有好几波,一直到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徐光启那个年代,我们也是拿中国本土原有的的概念去比拟、理解基督宗教的理论。这从利玛窦所著的《天主实义》可见一斑。【10】近代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仍是如此【11】。拿着自己文化原有的学术语汇、概念范畴去比拟、理解异文化所传来的经典语汇,这可以说是顺向的格义。顺向的格义是文化交流中的常态。到了民国时代,学界走的则是一独特的逆向格义的路子。


民国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大兴,而文言文几乎退出了主要的学术论著场域。我们用白话去翻译西方的学术论著,当然因为东洋日本语文也大量使用我们的汉字,由于地利之便,许多知识分子都曾东渡日本,日本原先对西方著作的翻译顺势而来,影响了中国。我们采用了许多日本的汉字翻译,并且在西方学术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下来思考问题。这便是我说的逆向格义,简称逆格义12】,刘笑敢教授称之为反向格义13】。其实,逆格义、逆向格义、反向格义,所指一也。


顺向格义,其话语权操之在己,文化的话语权在我们手上。逆向格义,其话语权操之在人,文化的话语权在对方手上。这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说逆向格义基本上是在文化被殖民的背景下兴起的难以抵挡的势头。关于这个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南华大学创设哲学研究所时,常与袁保新教授思考讨论,袁教授可以说是最早思考这问题的师友【14】。到了本世纪初,我做了几次相关的演讲,也写了几篇相关的文章。我的用意在于如何克服逆向格义,而进入较为深层的对话与哲学诠释,进而有更为崭新的创造。我认为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学等领域的学者必须要一代接一代地努力,才能克服这些困境。


我记得在本世纪初,有一次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参访,做讲座,与叶秀山先生谈到了这些问题【15】。当时我们热情地谈论到中西哲学的比较问题,叶先生用两手和面来做比喻,起先两手都沾黏了面粉与水,黏腻腻的,但和面的动作不能停,要继续做,做到一定程度了,面是面,手是手,便自分明。不必太在乎是顺向格义还是逆向格义,反正这都是彼此交往、互动、融通的过程。久了,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彼此的转化与创造就会有新的可能。


纵观一百余年来中西哲学的互动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哲学受西方近现代以来启蒙观念的影响太深,太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太强调以人类的知性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例如,当代新儒家太强调以人类的道德良知为中心,总的来说,仍然不免逆向格义的限制。我想,现在,我们必须对逆向格义予以重新反思了。事实上,安乐哲(Roger Ames)对于逆向格义可能带来的问题,在上个世纪末便有反思。安乐哲曾经在香港新亚书院和台湾大学读书,他从美国来到我们中国,他能反思这些问题,我认为意义是极重要、极深刻的。比如,他创造了一个西方语汇“Zoetology”来讲生生哲学,这是有别于原先的“ontology”的。【16】我想,现在到了检讨逆向格义的时候了。


回到整个中国的古典脉络中,以”“”“这三个概念为核心来看,是强调内在的主体性,是强调客观的法则性,是强调总体的根源性。总的来说,中国哲学中的这三个概念是以为首出的。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学界所涉及的哲学思考,这三个概念大概都包含在内。比如,冯友兰比较重视,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比较重视,而较为忽略。其实,谈论生生要回到上来说,这样才比较洽当如实。如果以人讲天来说天人关系之生生,则是从人的道德出发去说一套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将人的道德赋予天地万物。如果回到中国古代典籍去看,这样的讲法是会被质疑的。因为人本是有限的,如何能由人的主体去安置设立一道德的形而上学?


检视这一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界的思考历程,我们可以明白地发现,我们真是到了一个应该重新思考与检视的年代了,是该跨过逆向格义的年代了。对《易经》的重新诠释是必要的,《易经》是天人性命相贯通之书,它是一套意象的哲学,也可以是一套的哲学。经由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我们绝对不能只将它误解为宇宙论中心的哲学。不要忘了,夫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是经由诗书礼乐,而后赞《周易》、修《春秋》。《易经》是天人性命贯通的典籍,是参造化之微、审心念之几、观事变之势的典籍,是中国民族伟大的经典,它阐述的是天人合德的教养。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乾卦·文言》),这样的天人合德,当然不会是宇宙论中心的,也不会是以人类心灵主体为中心的。人是最为重要的参赞点,但不是中心点。这是可以确然清楚的。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