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第七届中日哲学论坛“东亚在世界哲学中的作用”在日举行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3-10-22 1:55 已读 3956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第七届中日哲学论坛“东亚在世界哲学中的作用”在日举行


                                                                                         与会代表合影

2023年9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日本哲学会共同主办,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承办,中华日本哲学会协办的第七届中日哲学论坛在日本东北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东亚在世界哲学中的作用”。论坛开设了“西方哲学在东亚”“世界哲学中的日本哲学和中国哲学”“青年学者论坛”三个分论坛,共有32位学者在论坛上进行了学术报告。 

                         

日本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纳富信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纳富信留会长高度肯定了自2006年首届中日哲学论坛以来本论坛对中日两国哲学界的交往和交流发挥的巨大作用,回顾了自己从2009年第二届论坛起就持续参与中日哲学论坛的经历,对在因故延期两年后本论坛能够如约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并对中日两国为举办本此论坛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因故未能现场参会的张志强所长通过视频方式致辞,表示已经有17年历史的中日哲学论坛已经成为中日哲学界的一个传统,本届论坛的举办是中日哲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指出本次论坛主题的“世界哲学”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乃是一种回到哲学作为思想和智慧根源的未来哲学的追求,并期待中国和日本的哲学可以携手为未来的世界哲学做出贡献。 


本次论坛主题为“东亚在世界哲学中的作用”,因此“东亚哲学”这一范畴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关系首先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首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齐与东京大学教授中岛隆博的主题发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方向聚焦普遍与特殊的张力关系:王齐研究员做了题为《普遍主义的迷思及出路》的报告,关注哲学的核心关切议题之一,且是在中日等东亚哲学发展过程中频频引发争论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间的张力关系问题,分析并强调了普遍主义的有效性在于其缺乏“中心”、配备了自我批判的“元语言”、并以多重兼容为目标;中岛隆博教授发言题目为《近现代日本女性哲学家的系谱学》,聚焦于近现代日本女性哲学家的这一独特群体,分析了女性哲学家对日本哲学发展的贡献,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女性”与“哲学”这种特殊与普遍的张力关系如何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在论坛第二天的主题发言中,日本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纳富信留进行了题为《世界哲学中的东亚哲学》的发言,基于自身近年来提倡的“世界哲学”构想,阐述了如何在世界哲学框架下理解东亚哲学,以及东亚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分论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寅卯研究员的报告《作为跨文化哲学的东亚哲学》,以及中山大学哲学系廖钦彬教授的报告《关于东亚哲学成立的可能性》,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寅卯研究员引入跨文化哲学的概念,指出跨文化哲学对重新认识哲学的民族性和普遍性有重要启示,在这种范式中,可以获得理解东亚(中日韩)哲学的新视角,廖钦彬教授则以虚无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比较刘森林、叶少勇和京都学派哲学家对虚无主义的探讨,指出虚无主义在学问乃至生活中的钻研和活用已经成为构建东亚哲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哲学的可翻译性(或不可翻译性)以及中日两国在西学东渐接纳西方哲学中因此面临的困难是本次论坛的第二个探讨焦点。在论坛第二天的主题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林美茂进行了题为《面对双重他者的“日本哲学”早期探索——以井上哲次郎的矛盾与自洽为线索》的报告,指出井上哲次郎以“泛哲学化”立场,克服“哲学”与“汉字汉语”的双重他者矛盾,开创“日本哲学”研究。分论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詹文杰做了题为《“存在”抑或“是”:把“to be”翻译为中文是不可能的吗?》的报告,通过对“存在”和“是”两种翻译的分析指出“to be”不仅仅是系词而且是表示某种特殊活动的动词,并认为汉语语境中翻译和理解being的困难是跨文化翻译和理解本身的困难。此外,几乎每场报告的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均积极以哲学概念翻译的疑难为切入点对话题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 


近代中日哲学对西方哲学的接受与批判是历届中日哲学论坛的核心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青进行了题为《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国如何应对西方哲学的挑战?》的报告,认为近代中国和日本都认为西方哲学是本国传统思想中所欠缺的东西,但又不满足于其主客二元论的认识论,于是将柏格森等西方非理性哲学与东方的直觉主义相融合,确立了以伦理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中国哲学”和“日本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丹做了题为《与日本学界的交往——以刘奔先生为中心的讨论》,以长期在《哲学研究》工作的二战日本遗孤刘奔为中心,回顾并介绍了刘奔和《哲学研究》杂志对推进中日哲学界交流所做的贡献。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吴光辉报告题目为《西田几多郎对“东洋”的理解》,指出西田几多郎认为东洋文化的根本性格在于“无”,但“无”并非对立于“有”的消极存在,而是“知情意合一”的积极存在,西田主张东洋文化需要进行“自觉”,即对自身传统进行批判和改造,从而形成新的东洋文化,东洋文化应该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世界文化。四川行政学院讲师赵淼进行了题为《西田哲学对ὑποκείμενον和χώρα的引介与再阐释》的报告,指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逻辑”是借鉴古希腊哲学而构建的学说,西田借用了柏拉图的χώρα概念来确立他的“场所”立场,而这又是以引入和改造亚里士多德的ὑποκείμενον概念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伟进行了题为《近代日本制度观的转变——对“自然制度观”的两种批判》的报告,指出近代日本的制度观经历了从“自然制度观”到“制作制度观”的转变,三木清和丸山真男以不同的方式对自然制度观进行了批判,并基于各自的批判构筑了独自的政治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定做了题为《如何在白天看见星星?——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念与老子》的报告,从人类存在的有限性的角度,分析和重构海德格尔关于真理本质作为发现性的论述,并展示海德格尔如何引用和改写老子《道德经》中的文本,并将其融入了与真理问题有关的相关概念。 


在中日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当下哲学界的最前沿议题进行探讨亦是中日哲学论坛一直以来的特色。论坛第一天的主题发言中,日本哲学会前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一之濑正树进行了题为《因果缺失与责任归属》的报告,探讨了“因果缺失”问题,即由于行为者的某种“不作为”而引发的后果是否可以用因果论理解,指出因果关系的结构中普遍包含不作为因果,并进一步分析了不作为因果中的规范性及责任归属的问题。分论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做了题为《古代智慧应对当今问题——道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认为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可以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指出道家环保主义的出发点是道与万物的共生和相互联系,认为自然与神圣、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这种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一致的。清华大哲学系教授韩立新进行了题为《“人的二元论”及其消解——从费尔巴哈、施蒂纳到马克思》的报告,指出青年黑格尔派曾试图消除“思想的统治”,却意外建立了“人的二元论”,并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战。费尔巴哈至马克思,以“观念的异化”反对“思想的统治”,揭露了“人的二元论”框架困难,最终提出应当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观点。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7年的发展,日本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日哲学论坛”已经成为促进中日哲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对促进中日哲学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了解,推动中日哲学共同发展,以及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互鉴,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均发挥了贡献。本次论坛中的前沿学术报告和各国学者间激烈思想碰撞再次让与会学者深切感到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日两国哲学界保持学术交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