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灵与文明本性 5 传统 1
15.传统伦理中的孝和仁:情感与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偏重于道德,其实正是传统思维方式适合的地方。从情感到道德的转换正是通过知性完成的。从“地狱里尽是些不知道感激的人”这句话来讲,西方人认为不道德的人没有感激之情。也可以说有感激之情的人才会有所谓的道德感。那么人最基本的感激之情从何而来?如果我们相信,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的情感,那么子女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也是最自然、最基本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感激自己父母的人会知道感激其他人。我们也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有道德感。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4】。也就是传统道德所说的“百善孝为先”。儒家的这个认识,是人类所有道德理论中,对道德来源最真实可靠、也最自然人性的解释。它的价值既是永恒的,也是普世的,否则,儒家思想对于人类就没有意义。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保持道德水准的社会,无论出于何种文化传统,都会自然体现出对这个认识的尊重。仁在孟子讲,是不忍之心,就是对别人痛苦的感同身受。西方所谓有宗教情感的人,就是能够感受人类痛苦的人。如果别人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这是直接诉之于个人内在情感的,和有无信仰、信仰什么无关。孝和仁,一个是感激之情,一个是同情,是人类道德的源泉。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中国的传统伦理一直以孝,仁为核心。
16.知性先于理性:吾知之濠上也
当我们使用某种分析方法时,当然已经知道自己要分析什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自己要分析什么的?这个问题就是理性是如何开始的。有人会回答:从观察开始的。回答并不错。但是,观察必然预定了某个参考框架,否则,观察就无法进行。这可以由波普尔所举的例子说明:二十五年前,我曾经试图让一群在维也纳学物理的学生,深切的认识到这一点。为此我在上课时先指示他们:“拿出笔和纸来,仔细观察,写下你们观察到的东西。”。当然他们都问,我要他们观察什么【15】。观察总是有选择的。选择不从无知开始。
选择参考框架可以有两个方式。一种是象自然科学里的那些天才一样,以悟性的方式,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参考框架。另一种就是大多数人常用的方式,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参考框架。已有的知识可以是经验,也可以是理论。选择什么知识,是将现在和过去比较,找出相似性。这就是知性的方式。现在的自我,是从过去的自我变化生成的,所以它不是逻辑的方式,而是从一个特定的环境直接得到。当自我定位先于逻辑分析的时候,知性就先于理性。
有一个很有趣也很迷惑人的典故,可以表明传统文化对知性的直接性的认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曰:“子非我,汝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之。吾知之濠上也。”【16】。
注意这个“请循其本”。追溯到逻辑的起点,是直接的认识方式,对于庄子与惠子都是一样的。逻辑的失败并不改变这个事实。
17.知性的重复性:思维的惯性
知性总是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如果这个知识不变,就会表现出思维的惯性。心理学家发现:对一个人最初的印象,对以后如何判断这个人影响最大。亚当·斯密观察到:从孤儿院出来的人比较懒惰。他的解释是:这些人以前在孤儿院里经常做无偿的劳动【17】。可见义务劳动并不能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反而因为不让人获得任何报酬,成了懒惰训练法。另一个例子是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国际象棋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高级的理性活动。研究发现,这些大师一般都有几千局棋谱的记忆(记忆力是个人天生的财富)。他们把这几千局棋分成几大类,几大类下再分小类。当处理现在的一局棋(当然和以前的棋不一样),先把它归入不同的类别,比较类似情况下的应对方法(知性)。并对当前的情况具体分析(理性),找出正确的一手棋。
这个例子也说明人的思维活动是理性、知性、悟性在交替使用。在理性活动之前,人需要先以知性对环境和自我作判断,而对分析方法作了选择。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人能够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而不只是这个人的智力水平;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35岁以前:这时他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使他总是按某个固定的思维方式思考。思维的惯性力量有时如此之大,以致任何事实,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观点。虽然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所有诘难都被波尔驳倒,但他至死仍不接受量子力学的解释。引用一下所谓的普朗克定律。大意如此:一个新的科学理论被接受,不是因为反对它的人改变了认识,而是这些人逐渐死去了。新的一代开始接受的就是新理论【18】。当人们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都是从旧有的知识体系,慢慢开始认识新世界的。悟性的发生,需要人们关于新世界的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这需要一段时间。当人类刚刚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时,对氢原子模型的解释,就像一个行星系统【19】。举这个例子,是想讨论当思维的惯性发生,但原有的知识体系实际失效时,我们会遇到什么。对旧理论进行修补,加上特定的条件,理念超时空的特性就被破坏了。变成了以特殊性解释特殊性,这些理论的普遍意义就不存在了。在自然科学里,通常会导致某种无穷大。用生存环境或者生产方式的差别,解释文明的差别,也有同样的问题。生存环境或者生产方式,是随时间变化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会有多少种,这就无法给出不同生存环境,或者生产方式之间的确定关系,也无法推理出它们和文明差别的确定关系。这是不符合理性原则的。
18.诗歌的主体性:对称相反和自我存在
我们说主体是非此非彼、不离彼此,因此在艺术上,主体可以通过对称相反来表现。诗歌是艺术形式中最注重对称的,所以它的主体性也最强。中国诗歌,由于汉字的特点,而有其它文字达不到的对称性,它比任何其它语言的诗歌的主体性都强。这种对称要求从《诗经》就开始了,这和我们的文化特征是息息相关的。诗歌成了我们传统上最喜欢用的艺术形式,中国也被称为诗歌的国度。中国人喜欢对对子。你会发现,在对对子的时候,除了前后句的对称,还希望前后对应的各部分的意义是相反的。这正是主体的表现方法,文明的特征不自觉地起了作用。对称相反使汉语诗歌是主体性的,却是不需要主语的。对于读诗的人来说,这就是我所见,这就是我所闻,不言而喻。
在中国诗歌里,因为五言诗和七言诗单句字数是奇数,所以在五言诗和七言诗里,一般是上、下句对称。但也有极少数诗歌,单句里就用了对称。最有名的就是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20】。单独一句就包含了时间的前后:秦和汉;空间的上下:月和关;还有色彩的明暗。仅此一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奇数字又使它具有流动性。读诗的人可以反复吟诵这一句,便能感觉到韵味无穷。如果单句是偶数字,比如“秦时月汉时关”,你反会觉得缺少乐感。如中国的古建筑,基本上是完全对称的,庄重但缺少生气。凭这开首一句,王昌龄的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诗七绝的押卷之作。
没有佛教文化的传入,就没有唐诗的辉煌。印度文明给中国艺术带来的,除了空灵、想象以外,还有音韵中流动的生命。因为各种因素的综合,中国诗歌的主体性,在唐朝达到了极致。形式的对称,保证了主体的存在;音韵的限制,保证了主体的流动变化。这是人类诗歌史上不会再有的巅峰时刻。可以说中国传统诗歌的特征就是它极强的主体性。由唐诗、宋词、元曲,对称性越来越弱,中国诗歌的主体性也越来越弱,现代诗歌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了。中国的诗歌走向末落,西方的诗歌现在却迎来了繁荣。西方和我们也许都在寻找自己缺失的。我们在寻找本体,他们在寻找主体。但西方的诗歌由于文字本身的限制,永远也不可能有汉语诗歌的对称性,所以也不可能达到这种主体性。
谈到主体性,也想说说在西方哲学中,一直存在的自我存在的证明,对中国人就不存在。而自我存在,在中国诗歌里却有一个伟大表述,这也是对“非此非彼,不离彼此”的一个最好的艺术注解,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2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现在的我。
19.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对于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争论,是不是必然只有一方是正确的?首先,宇宙是不是有限的,有没有起点?有神论者相信有,并以神回答这个问题。无神论者往往接受某种宇宙无限论。因为宇宙有起点,必然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样的创造除了神也找不出第二个理由。
但是,对于二元对立论,无限等于不可知。有神论者能不能提供证据证明神的存在?二元对立论否认单一本体,而神只能是一个单一存在:一切从它开始。从认识论而言,神不可能以一个可重演的方式为人所认识。无神论者总能证明有神论者的所谓证据是错误的。只有从无到有的创造能证明神的存在,这样的创造却是不能重演的。本源问题最终是追溯到一个单一存在。单一存在只能无中生有,所谓科学的回答一样是不可知的。科学和一神论的思维方式其实是相同的,所以科学和基督教都是从西方来的。认为科学反对宗教,那是误解。近代以来的科学和理性教育使中国人更容易信仰一神论的宗教了。
人只能解释存在的变化,不能解释存在的来源。科学只解释存在的变化,所以神在科学里是没有位置的。科学也不能回答神是否存在,但它会给有神论者的证据以致命一击。
无论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不要认为对方无知。你思考过的,对方也思考过。实际上,无神论者不提供证据,有神论者只有不满足理性的证据。信仰实际上和证据无关,而和文化有关。你可以相信有创造的过程,接受有神论;也可以先接受无神论,等待有神论者提供证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后者,这是中国文化给与我们的:我们很少有自我存在的怀疑。如果你开始有失落,自我怀疑,那你就离上帝近了一步。什么能帮助你获得自我存在?宗教和宠物。所以,信仰是一种心灵需要,也就是自我获得的需要。
我们既不以神解释自然现象,也不以神解释我们的情感。现在,无论东西方,都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而情感,依据我们的文化传统,来源于家庭。
阴阳论拒绝了单一存在,就让我们的文化天然排斥了宗教,但并不是必然让我们接受无神论。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依文化传统来讲,我们是心安理得的不可知论者。
20.理想和现实:禅的两面
当印度的思想已经融入中国文化之后。一个问题是:在非大非小、不离大小之中,中国文人到底是想要非大非小,还是不离大小?生命中有随波逐流的从容不迫,也有截断众流的荡气回肠。但从容不迫不易,荡气回肠难求。现实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顺从,理想中才有特立独行的自由。从中国文人对竹林七贤的态度看,他们欣赏的是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却很少有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中国文人出于理想赞成的,不同于出于现实接受的。禅也许带来了中国人心灵的分裂。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很多人思想上赞成自由恋爱,实际中却接受包办婚姻。在中国文人心灵中,理想和现实完全是两个分离的世界。在中国近代史中,这种分裂很可能决定了知识分子的选择。
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知识分子内心向往的,是无政府主义式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受社会一般规则约束的出世的自由。在现实中,又觉得这种自由不可行,而接受某种专制。中国人对自由主义的恐惧,大部分是对无政府主义的恐惧。这种恐惧一方面是来自于宣传的,即专制政府对无政府主义暴力的渲染,并把这种暴力归咎于自由主义。实际上,这些暴力只在专制下,才可以在不受社会谴责和制止的情况下进行。我们不会在一个民主社会里,看到这种大规模、持续的无政府主义的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可能还有来自于自身心灵的,对自我的无政府主义想法的恐惧。在中国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大闹天宫的念头,顺从只是现实的选择。对超越规则的自由的天生向往,使很多中国人没有看到自由的另一面:社会大众的自由选择形成了规则。这也许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盲点,因为自由选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奢侈品。选择都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替我们做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理想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对应着现实中的专制主义倾向。这也许是佛教文化的不良影响。
21.传统的复兴:儒家和道家
从知性的眼光必然看到两点:相似和约束。那么这两点也应是中国人主流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样板,由内向外,情感是道德的基础。家庭伦理的存在,是社会约束的基础。道家认为自然是人的样板,由外向内。自然的约束,是最好的约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人情感关怀和自由精神的两大来源,他们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心灵启示。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是民族心灵的丧失,也是情感和自由的丧失。文化的复兴,并不依赖于某些文化形式的保持,而只依赖于一个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相信传统的价值,属于人类心灵的不会死亡。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总在变化,人性却并不会随社会改变而改变,一个民族对人性的特殊理解,是这个民族特殊的,也是永恒的心灵需要。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理解自己,一个民族才不会丧失自我。一个民族的成功和一个人的成功一样,都是自我的实现。因此,一个自由的民族才能、也必然会在发展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已标注为袁学锋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