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人类心灵与文明本性 2

送交者: 袁学锋[♂★品衔R6★♂] 于 2024-10-26 21:23 已读 3823 次 1赞  

袁学锋的个人频道

+关注

第二章 二元对立和三大文明

 

1.二元对立论:自我的定义

      我们当然必须提出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普遍性原则作为前提。这个原则从三大文明的特征综合而来,又必须超越三大文明。我们知道,一个婴儿是通过二元对立,建立对外在世界认知反应的;我们也知道,二元对立是一切文化的普遍现象。即人类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人的认知本身。

      那么,二元对立到底是什么?一般人所理解的二元对立,只包括对立二元,比如黑、白,大、小,善、恶这些对立概念。既然人依赖二元对立建立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就应当把人本身放进去。所以,我要建立的,是一个包含自我、三位一体的二元对立论。

      先定义一个概念:本体。我们先回到哲学的基本概念:存在和自我存在。我讨论两种存在。第一种存在,是指不因个体生命的消失而不能认识的存在,比如宇宙、星星、太阳等。第二种存在,是指第一种存在相对于人而言的某一存在,或者说是人如何感知第一种存在。这里说的“某一”,是指第一种存在相对于人可能不只一种存在。这第二种存在我称之为本体。比如:时间是第一种存在。时间对于人的存在是它的长度和方向,这是第二种存在,它们是本体。人通过第二种存在知道“有”第一种存在。第一种存在对人仅此而已。下面所说的存在一般都指第二种存在。因此,本体就是人获得的存在。

      再定义一个概念:主体,把人获得某一本体时的自我存在,称为主体。

      我所说的二元对立的组成,是一定范围内的对立依存的本体,和不属于对立本体、不能离开对立本体的主体。一定范围是指二元对立只会是一个有限存在。这个范围是本体变化和被确认的最大边界,也是同一主体变化的最大边界。如果以彼、此表示对立本体,主体的存在就是非此非彼,不离彼此。而由于主体的存在,对立本体又是依存的。这个依存,是指对立本体是随某个主体同时变化、共生共灭。

      对立二元是大家都熟悉的。新的部分是主体的定义:非此非彼,不离彼此。虽然哲学是思辨的,但既然哲学要讨论人,它就应当符合人的思维经验。日常的经验有时会蒙蔽我们,但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经验,它也不会是对的。即使物理上那些所谓的思想实验,仍然是从人的经验出发的。它只是要把那些容易引起误解的表象过滤掉,让人可以看到经验之下的真相。我们来做一个二元对立的判断实验。在实验中,对立二元是黑、白。因为只有黑、白,自我不矛盾的判断是:这是黑的,这不是白的(或黑、白换位)。既然人知道“这是黑的”,自我在判断时当然是存在的:我思故我在【1】。黑不存在,这是黑的这个判断无法作出。所以,黑不存在,判断这是黑的的自我也不存在。自我当然不是黑。同样,白不存在,判断这不是白的的自我也不存在。自我当然也不是白。实际中,我们只用这是黑的判断,这不是白的被认为包括在第一个判断中。只有这两个判断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自我,我们才能认为第二个判断被包括在第一个判断中。否则,作这两个判断的自我就是不同的(不同时),这两个判断就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白在第一个判断:这是黑的时,也存在,才能不陈述在判断中。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的自我是:黑、白不存在,自我不存在。自我不是黑,也不是白。我们有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就是这么多。按奥卡姆剃刀原理2】,也不允许我们要求更多。但这些已足够了,主体就是这么定义的。

      我们习惯了是什么的存在,不习惯这种不是什么的存在。如果自我是一个“是什么”的存在,我们早就找到它了。要让一个人相信有“不是什么”的存在,最好的办法是让人看到它。这可以做到,因为人总要把他的认识表示出来。在二元对立论中,主体判断对立本体,对立本体又说明主体。那么,要在空间表示出对立二元,就要定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具有主体的性质,让人可以区分对立二元。并且,对立二元和这个位置必然是循环定义的。比如正数、负数、零。大于零的是正数;小于零的是负数;零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描述太抽象,我给一个直观的图像。二维的二元对立论的模型就是中国的太极图。圆圈是范围;黑、白是对立依存的本体;中间的曲线是主体。这条曲线不属于黑,也不属于白;黑、白不存在,它也不存在。所以它是非黑非白,不离黑白(非此非彼,不离彼此)。这条曲线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自我(主体)的存在方式。相似的模型是西方的形式逻辑图。因为主体不变,所以中间是一条直线。如果只是主体,或者说是主体和本体已融为一体,可以用一个空的圆圈表示。它正好表示印度文明的特征。把圆圈以中间线为轴旋转九十度,你就只看到一条直线。当然,自我通常是很多不同层次的主体的组合,或者说是一个复合主体。反过来说,主体就是一个单一的自我。所谓的存在可以是很多不同层次的本体的组合,或者说是一个复合本体。比如一块石头,它有大小、轻重、颜色,这些不同性质都是本体。二元对立论就是说,这些性质总是以对立依存方式存在。我们如何获得这些性质的方式,就是我们存在于这些性质的方式。有人会问,这块石头的长度和质量也是本体?它们似乎是可量化的物理实在,它们的对立本体是什么?思考你如何测量空间长度,你需要时间。反过来,你如何知道时间长度?看你的手表,你是以一个空间长度作为时间长度。量化并不改变对立依存性。空间长度和时间长度就是对立依存的本体。你如何存在于时空中,就如何获得它们。这正是狭义相对论【3】告诉我们的。

      二元对立是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自身的存在方式,其实也是所有生命的自我存在的方式。因为二元对立论是一个关于存在和自我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去理解它,比如你的善恶观念和道德自我。

      我通过对三大文明的哲学体系的观察,建立二元对立论。但二元对立论并不依赖于这些哲学体系,也不依赖于任何近、现代哲学理论。我并不用这些哲学体系去证明二元对立论;也不用任何近、现代哲学理论作为二元对立论的基础,而是以二元对立论解释这些哲学体系的特征。一旦明确这些哲学体系和二元对立论的关系,就会清楚二元对立论和近、现代哲学理论的相关性。我先定义和讨论主体和本体的特性,是因为这些特性是和三大文明的特征相关的。然后再回到三大文明,通过这些哲学体系里最初和最核心的概念,去了解三大文明都“摸到了”什么;通过文明的不同发现,理解这些文明对人类心灵探索的特殊贡献。

 

2.本体的特性:随缘性、唯一性、共生性

      由上面所说的二元对立论,本体包含三个特性:

随缘性:只对某个范围和某个主体存在。

      唯一性:限定范围,本体是确定的,非此即彼。 

共生性:单一本体不存在,对立本体不可分离。

      随缘性是指本体的存在,取决于人用什么样的对立性去认识某些存在,也取决于这一对立性存在的范围。比如时间,我们可以讨论它的长度,也可以讨论它的方向。而“某个范围”是指范围的变化会导致本体的变化。我们在某一范围认定是黑的,在另一范围可能认定是白的。原来认为不相干的存在,以后可能被视为对立的,也可能被视为同一的。

      唯一性是指在限定对立性和范围的情况下,人对某一存在的判断是非此即彼,不存在第三种选择。或者说,人判定某一存在是某一本体,或是此一本体的对立本体。 

      共生性是指本体总是两两对立存在,不会有单一本体存在。人们曾经认为时间的长度单独存在,这个看法却被狭义相对论推翻了。

      我们比较三大文明最初提出的哲学概念,就能清楚它们对本体(存在)的认识是不同的。观察佛教中的“缘起”(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柏拉图的理念(共相问题),易经中的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生),就会知道这三大文明分别揭示了本体的随缘性、唯一性、共生性。当然,我原本就是从三大文明,去认识二元对立的本体的。现在,我先讨论大象:人类心灵是什么,然后再讨论三大文明的心灵特征。

      

3.主体的特性:融合性、重演性、自生性  

主体也有三个特性:    

融合性:不同主体可以通过融合而更新。

      重演性:同一主体可以重复出现。  

      自生性:新主体可以由旧主体变化而来。

融合性是指同一类存在在不同范围的,可能由不同的对立性描述,而被视为不同的本体。这些本体对应不同的主体。这些分立的主体能够融合为一个新主体,从而也得到一个在更大范围的新本体。这其实是人类不断积累知识,获得普遍性的方式。

      重演性是指依二元对立论,限定范围和本体,主体是固定不变的,可重复出现的。对不同的人,这个主体是静态的,对所有人是相同的,即人观察到相同的存在。我们建立的描述存在的理论,都依据二元对立论的方式。反过来说,一个三元系统即不可描述。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主体,或者说无法重演。

      自生性是指在一定范围,不改变二元对立组成,对立性可以依环境变化而调整。新的主体由旧的主体直接变化而来。我们可以从自我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看到自生性的存在。

      我也是从三大文明,去认识二元对立论的主体的。主体的特性和本体的特性是一一对应的。对三大文明来说,它们的本体观和主体观是一致的。根据主体的不同特性,我们就可以区分人的思维方式,并由不同文明的独特发现,讨论本、主体特性之间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二元对立论

      下面讨论三大哲学体系中,最初提出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必须被公认为自身哲学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也已被认为是人类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并没有相同的表述。它们能显示自身所在的哲学体系的特征,又存在于二元对立论中。即它们是某种文明特殊性的标志,又属于人类心灵。分析这些概念和二元对立论的关系,就能知道二元对立论是如何建立的,以及这些哲学体系的特征;也会知道文明交融时,一种文明特有的思想是如何慢慢融入另一种文明的,从而对人类思想发展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

      在方法上,这是回到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4】,从三大文明各自的思想源头去分析它们和二元对立这个总源头之间的关系。从第一章理论和观察的讨论来讲,从观察到的基本现象去猜测理论,如果没有遗漏,就像一个拼图游戏,最后既不会多一块,也不会少一块;而从建立的理论看现象,它们应当是满足这个理论在逻辑上所允许的,全部可能的存在。如果轴心时代已产生了所有可能的基本文明模式,那么哲学的基本概念必然是完备的。

      一旦知道不同文明是如何分流的,自然会知道它们合流——文明交融时会发生什么。在轴心时代之后,只有部分的文明交融发生了,而不是这些文明交融的所有可能性。如果二元对立论是正确的,那么它不仅可以分析已发生的,也可以预测未发生的。

      我不对这些基本的哲学概念作所谓现代化的解释,因为它们是我的思想来源,而不是相反。我只说明二元对立论包括了这些概念的哪些部分,也说明哪些部分没有包括在二元对立论中。包含一切,解释一切似乎是哲学家的通病。

      

5.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缘起  

缘起的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也是佛教有别于印度当时其它传统思想的地方。它奠定了佛教作为世界五大宗教【5】地位的最初的思想来源。无论大乘【6】还是小乘的不同派别,只是对缘起的看法不同。所以,缘起的概念,可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缘起的定义,按经中所说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7】。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就空间而言,表示同时的依存关系,是三法印【8】中的诸法无我,是佛教存在论的基础。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是就时间而言,表示异时的依存关系,是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是佛教因果论的基础。

二元对立论只定义了主、本体的空间存在,所以这里只解释诸法无我诸法指一切存在的现象;指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性。因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而有的两个存在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任何存在都不能不依赖于其它某个存在而独立存在,所以就没有所谓独立存在的自性。不仅有情众生无我,无情万物亦无我。无真实的我,亦无真实的万物,是谓“诸法无我”。即没有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自性,无论它是物还是人。如果有,就可以独立存在,不用遵守任何依存关系了。

二元对立论的主体和本体之间、对立本体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存在和自我亦不单独存在,就是诸法无我。但前面我只说本体的随缘性,因为二元对立论已先定义了主体依存于对立本体(不离彼此)。二元对立论因此支持的,是唯识论或唯名论的观点。

佛教没有仔细讨论存在与自我(色与识)在一般情况下依它性的差别。二元对立论对此做了认识论上的区分。对于存在,此依于彼;彼依于此。对于自我,同时依于彼此。如果不做这个区分,就无法说清楚离相寂灭物我双亡这些佛教思想中最有特点,也最有价值的概念。理解它们的关键就是存在和自我的依它性在特别情况下可以相同。这是后面讨论的重点。

      

6.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二:空

      万事万物皆依缘而起,所以空无自性。万事万物的存在,却是不能否定的。这个存在,在佛教来讲就是缘起有,又叫假我。就是佛教看来的万事万物的自性,称自性是空。空既要否定一切存在的自性,又要肯定一切存在的存在。空不是无,但你说这个空是或有什么时,它就不符合缘起了。所以空所描述的这种存在,是以否定的方式得到的。这种坚定不移的否定,在被称为佛陀第二的龙树那里,得到了最清楚的表达——这就是空论。空论最明确的表述是《中论》【9】的八不中道: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不出亦不入,不常亦不断,我稽有礼拜,诸说中第一。八,在印度有一切的意思。来和去、一和异、出和入、常和断都是对立概念。八不中道的意思就是,存在于一切对立性之中,但不是对立二元本身,就是空(非此非彼)。佛教虽然在印度基本消失了,空论却被乔荼波陀【10】以幻论【11】的名称,继承到印度教【12】中。

      龙树的中道空论非常清楚,无须多解释。空论是既说自我也说存在的。但二元对立论只说主体是非此非彼,原因是单一的二元对立结构,容易看到自我的空性,不易看到存在的空性。如果从多个连续的二元对立结构中看存在的空性,存在的意义往往又变化了。在连续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存在的空性和自我的空性并无差别:一个存在可以由一组对立存在表示出来,这个存在又说明这组对立存在。对于佛教徒,尤其是大乘佛教徒来讲,缘起性空,空性缘起缘起这二者是统一的。如果你觉得“缘起”和的概念不好理解,但有现代西方哲学的知识,我可以用结构主义【13】的说法来说明。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关系所决定。总之,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14】。这和佛教说法的差别只在于着眼点。结构主义者关注的是关系赋予事物的在既定结构下的意义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佛教关注的首先是关系对于事物本性存在的否定。这个否定是普遍的、永恒的。在这个否定意义上,佛教徒认为这些事物和所谓意义都是虚妄的、暂时的。按佛教的话,为第一义谛(胜义谛【15】)故,说无。其次才是关系对这些事物和所谓意义存在的肯定。按佛教的话,为第二义谛(世俗谛【16】)故,说有。二元对立是最简单的缘起关系,或者说是最简单的结构。

       空不是无,我们就应当把它显示出来。哲学应当拒绝任何形式的神秘主义。前面,我以太极图中间的曲线显示自我的空性;在后面,将以阿拉伯数字中的0显示存在(位)的空性。

      

7.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道 

道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但《易经》之道和老子之道显然不一样,道在老子那里有宇宙本源的意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7】。我们现在仍不知道宇宙本源是什么,所以这里只谈《易经》之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18】。《易经》列举了对立性:阴阳和它的演化存在,即八卦和六十四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19】。卜卦和二元对立论无关。所以,这里不讨论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经》被称为诸经之首,是中国人的思想来源。《易经》最早阐明了阴阳共生和变化的概念。《易经》中的系辞里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20】。这也被老子接受。《道德经》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1】。这在二元对立论中,就是对立本体的共生性。

           

8.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22】。《道德经》里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3】。而到了汉代的董仲舒【24】,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25】。天人合一的理论已经很具体了,包括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相通。天人合一观根深蒂固地包含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中。但董仲舒的理论毫无科学性可言,历代对天、人的看法也很不同。我们还是回到《易经》和《道德经》的天人合一。其实是天、地、人合一,和阴阳观是对应的。天、地也是对立概念。有变化才要人合,也只有人能合于天、地。这样,天、地、人就缺一不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耶,有人道耶,有地道耶。26】,《易经》中以天、地、人为三才。《道德经》里也是天、地、人并列。三位一体的观念在很多文化中都有,但将人和天、地等位,视人的地位如此之高的只有我们中国。二元对立论就是这样一个包含主体(人)的理论。二元对立论的核心是主体的定义:非此非彼,不离彼此。这时就可以看出,它是从中、印文明的哲学概念综合而来的。

          

9.希腊哲学的基本概念:理念

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概念,是柏拉图的理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部分是逻辑的,一部分是形而上的。逻辑的部分涉及一般字的意义。你知道一只猫是这个名词,显然和每一个个体的猫,是不同的东西,它分享了一切猫的共有的一般性质。没有猫这样的字,语言就无法通行,所以它不是无意义的。如果它有意义,它的意义就不是这只猫或那只猫,而是某种猫性。这种猫性不随个体的猫出生而出生,也不随个体的猫死亡而死亡。即它在时间和空间中是没有定位的,是永恒的。按形而上的部分来说,猫这个字,就意味着某个理想的,即被神所创造的唯一的。个别的猫都分享这“猫”的性质,却多少是不完全的。正是这种不完全性,才能有许多的猫。是真实的,而个别的猫只是现象【27】。

以后有一些哲学家提出其它的概念,试图解决共相问题,但都不超出理念的贡献。当然,亚里士多德的本质28】,更接近我们所说的本体,理念更接近于复合本体:某个存在。除了“理念”的逻辑部分,如果我们不考虑它的神学性,它的形而上的部分也是很有意义的。理念不仅独立于它指向的某一实际存在,并且独立于某一实际的人。它超越个体认识意义上的本体。所以,理念是所有人共用的,并且它比真实的存在更“真实”、更长久。这是希腊哲学不朽的乐章,也是包含在希腊民主、罗马公法和自然科学之中的共同精神,启迪所有的人类心灵。

“理念”指出了概念所表示的存在的唯一不变性。没有它,逻辑分析和演绎推理都失去了依据。我们由它认识二元对立论中本体的唯一性。“理念”所包含的语言的共用性,则通过主体的重演性表示出来。

 

喜欢袁学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袁学锋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