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灵与文明本性 5 现代化 1
第五章 知性及相关讨论
1.知性:现代化和传统
在人的三种智性中,我选择首先讨论知性。因为我认为知性既是我们传统上主要使用的思维方式,又对我们理解什么是现代化最为重要。
在这个科学昌盛和理性盛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警惕理性的局限性。理性不是人思维方式的全部,也不是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中,从始到终唯一使用的方式。近现代的许多西方思潮,比如实用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等,就是要回答理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所有那些理性受到限制的领域,我们可以用知性或悟性去解释,而不是用非理性或反理性这些只是和理性对立,并没有自己确定意义的概念。非理性这个概念的用法本身,就表示西方文明无法区分理性以外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必跟在西方人后面说“有限理性”【1】,而是要说明,人在理性以外到底还有什么。西方无法解释清楚的,我们完全可以解释清楚。只有提出源于自身传统,又有别于理性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而开启中国现代哲学的进程。
纵观西方的思想史,伴随着理性主义传统的,还有一股强大的非理性和反理性的思想潮流,它弥补了西方单从理性认识人性的不足。一个伟大的范例,就是英国非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传统对自由主义的贡献。它包含在亚当·斯密、约翰·洛克、大卫·休谟【2】等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中。而英国的现代政治和经济制度,则成为所有试图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样板。所谓现代化,就是对英国制度的模仿: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民主。虽然这两点不是自由主义的全部意义,也不是民主制度的全部内容,但它们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不可更改的标志。需要注意,英国经验主义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非理性。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现代民主制度为什么没有在非理性的文明中首先产生。我们需要考虑整个西方文明在知识论上所具有的自然背景:理念所揭示的普遍性和社会性。经验主义的伟大先驱相信知识来源于经验,而在社会理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哈耶克【3】的一句话最能反映出这种普遍性和经验论的双重特征:社会一般原则的广泛接受性。
民主制度如果和科学一样立足于理性,那么民主理论就应该是一组数学公式。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正视自己的文化和思维特征,中国文化原本就不是以理性为特征的。出于我们的传统,也出于共同的人性基础,我们不仅可以证明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也可以证明我们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传统价值并不是那些存在于四书五经中的概念,而是产生这些概念的思维方式。那些概念随时代的变化,可能被放弃或丧失原来的意义,而知性的思维方式却不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它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人类的;它是存在于传统的,也是存在于现代的。它立足于人类心灵,永不褪色。
以自由、平等解释仁义道德,和过去用唯物、唯心解释儒家、道家一样,都是没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自卑心理在起作用。以其它文明的思维方式,如何能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标准用错了,破坏就远远多于建设。认为中国文化更有道德,终将超越西方文化的说法,显示的是无知和狂妄。这种杨门女将式的胜利,掩盖的是一个民族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失败的内心。承认落后,承认其它文明有许多我们传统文化没有的长处,才能虚心学习别人,才能走向现代化。
对于许多人来说,下面的分析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识,而只是在讨论一些常识。但我相
信,正是这些人,理解这些讨论的意义。由于自由主义涉及面极广,我选择一些我认为基本的问题,包括集体意识,价值论,自发的规则,道德与制度。因此从第二节到第十四节,我围绕人的心理、认知行为、社会性来讨论知性,这也是我在思想上衔接传统和现代的努力。
从第十五节开始,我则讨论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议题。西方近、现代每一次新思潮的兴起,都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新解释。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似乎不是穿古装的僵尸,就是穿西装的木偶。传统文化本是我们的人性在过去的反映,在人性永恒的基础上认识传统,传统文化才会历久弥新。我们的祖先都知道“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4】。对传统的新解释既可以丰富我们对人性的认识,也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是这样一个中国人。
2.知性的心理意义:自我的存在感
人是如何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主体的状态是非此非彼,现在的自我就是一个虚无状态。主体是“不是什么的存在”,所以人无法获得现在的我是什么。这是为什么所有寻找自我的努力都失败的原因。但对于人来说,过去是不可能再变的。人不能看到现在的自我,但能看到过去的自我。当人能够肯定过去自我的存在,并且认识到现在的自我和过去是不同的,人的存在感就获得了。所以,人的存在感必须通过自我的不断变化获得。这就是:我变知我在。
我把主体的生成,称之为人的自我获得。人不想陷入虚无,就要不断发现自我的变化,寻求自我获得。所以,人的自我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主动或被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人的三种智性:理性、悟性、知性,都能得到主体的生成,都是人自我获得的方式。理性产生一个不变的自我,不具备多次变化的可能。悟性使人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这时的自我获得是最强的存在感。但是悟性很少发生,所以知性是自我获得的主要方式。关于这一点,下面做两个特别的讨论。
3.知性下自我获得的失败:虚无感和孤立感
知性是从过去的我,生成现在的我。前、后的自我,是由同样集合的几组对立性说明的。因为这个集合本身不变,自我能否生成即由对立性能否变化决定。如果人不主动寻求自我的改变,对立性的变化就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因此有两种情况会导致知性的自我获得的失败。如果环境相对于人没有变化,对立性也不可能有任何变化,新的自我不能由旧的自我生成。如果环境的变化,超出了说明过去自我的对立性的变化范围,原有的对立性不足于说明新环境,新的自我也不能由旧的自我生成。这两种自我获得失败的心理意义是不同的。
当人不能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人产生的是虚无感。人对黑暗、高空的恐惧,就是这种感觉。一条平坦、笔直的高速公路会让驾驶者陷入虚无,容易丧失反应能力而产生事故,所以,高速公路的直线长度是有限制的。人会自然地制造变化,去摆脱这种虚无的感觉。人这种寻求变化的心理的一个例子,是流行时尚。因为变化总有范围限制,比如女士裙子的长度,流行时尚就会周而复始。我们可以用它观察人开放和保守心理的变化。我们也观察到,追求成功的过程比成功本身更有意义。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由于你的不断努力,环境和你都在变化。这些自我获得的累积,构成值得你回味的记忆。成功会带来瞬间的狂喜,却不能带来持续的自我获得。因为成功意味着变化的结束,人反而容易陷入成功后的虚无。从心理上讲,单独的囚禁和将动物关在笼子里都是虐待。而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社会,就会对流言有近乎疯狂的追逐。
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产生的是无所适从的孤立感。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让许多人觉得茫然若失,就像崔健所唱“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一个急速转型的社会如果不能让多数人看到希望,就会产生大量自觉被社会排斥的人。即使社会本身实际上在进步,也会导致极大的不稳定。人在刚进入一个陌生社会,也会有孤立感,需要通过对环境的逐渐熟悉而获得安定。这时,寻找和自己有某种共性的人,就成为人的心理需要,比如老乡。动物在这方面和人是没有差别的。一个动物刚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也表现出不安的情绪,需要通过对环境的逐渐熟悉而安定下来。从历史上看,那些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变化的民族获得了成功。那些试图固守传统的民族因为在竞争中落败,也会被迫跟着改变,只是过程更曲折,更痛苦,长期伴随着孤立和受挫的心理。
4.自我存在感的获得与社会性: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
我们考虑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自我获得。人的心理可以有两个变化趋向:趋向一个群体,或趋向个人。如果一个人已处于个人的心理状态,趋向个人的自我获得就不能再发生,而必然转向群体认同的自我获得。这个群体认同是由环境决定的。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预知的,这个群体认同也是不可预知的。环境是不确定的,这个群体也是不确定的。这时,人的自我获得是对有共性的一群人的认同,这就产生一定的集体意识。这种认同又会和另一群人区别开来。从内容讲,认同可以是情感或利益;从范围说,集体可以是人类、国家、民族或者更小单位等。集体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不道德的,一个犯罪集团也是集体。当一个人认同这个集体时,他的行为就会是集体主义的,因此,我们不能认定集体主义必然是道德的,比如集体犯罪行为。对集体的认同取决于外部环境,环境一变,这种基于环境的认同就会消失。一个例子是同一群人在不同环境会归为不同类别的集体。大家在外地求学,有老乡这个集体;回到原地,就成了校友。个人的情感都能外化为民族、国家情感,所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在情感上对每个人是自然存在的。战争使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球队带动地方主义。政客最喜欢强调外部的敌意和威胁,其目的就是制造一个虚拟环境来获得支持。一个侨居海外的人会比国内的人表现出更强的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心理认同,因为环境使他时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如果一个人已处于群体认同的自我获得,环境不使他保持对原有群体的认同,或去认同一个更大的群体,人只能转向更小的群体或个人的自我获得。这时人的自我获得,就是试图把自己和原有的群体或其他人区别出来。寻找这种区别,又是因为过去存在着对某个群体或他人的认同。人这时就表现出个人主义的倾向。在艺术上,这是必要的。不能表现出个人风格的艺术家,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常说的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就是他们试图表现出某种不同,只是这时他们寻求的表现方式比较外在和对抗。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人格形成带来的阵痛。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某种与众不同,是非同寻常的心灵安慰。它使人可以维持长久的内心的宁静,而不用追逐世俗的认可。
比较特别的是音乐、读书等审美和求知行为。它不是直接的群体认同,比如和朋友们交往。但它是在和古今中外聪明绝顶之人做交流:心灵认同,并使一个人和他周围的人间接地区分出来:心灵区分。这些行为似乎能同时满足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趋势,使人获得无以伦比的内心喜悦。
从心理意义上说,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不过是自我获得的不同方面,都是人自我存在的方式和心理需要。集体主义理论的逻辑基础是存在理念化的集体意识,然后才能存在所谓的集体主义道德。但从我们传统的思维看,自我从来都是集体意识的出发点,集体意识只是自我变化中的一个不确定状态。人只有能回到自我,才能外化为不同的集体。这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否则儒家就无法从“孝”推出“忠”,从“家齐”推出“国治”。因为集体意识对于每个人自然存在,集体主义就成了最具欺骗性的道德理论。同时,因为它和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破坏也最大,所以才会出现组织上动员离婚、子女和父母划清阶级界限这些破坏家庭关系,完全违背传统伦理的事情发生。
5.知性与可重复、连续变化的自我
人如何自我获得,也就如何判断和行为。大部分时候,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预知,和不可能获得所有信息的,人就无法按理性判断行为。但人必须知道如何行为,也确实知道如何行为。无论你经过多少次训练,你的对手打过来的球,也是你过去不曾遇到的,但你知道如何凭借经验,将它回击过去。大部分的时候,人是按知性判断行为的。这里我要讨论的是,人的行为如何改变了人本身。
知性使人可以从过去的我,生成现在的我;从现在的我,生成未来的我。当人在过去依据某个判断而行为,这个行为的结果变成已知时,这个结果就成了人现在判断的基础。过去某个行为的结果,成了现在的自我或环境的一部分,它就成为人现在某个行为的原因。这样,人过去行为的结果,成为人现在行为的原因;现在行为的结果,又会成为未来行为的原因,就形成了连续的因果关系。知性是这种连续性的原因,也是这种关系的保证。割裂这种连续性去获得某种因果关系,是没有意义的。
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是变化的。但这个变化是在原有对立性允许的范围内,并不改变说明自我的对立性。这就和理性、悟性有着根本的差别。理性不允许人的自我有变化,因此它不提供这种自我随时空变化的因果关系。悟性是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它使人摆脱了原有的对立性。这时,人不再能够回到原来状态。而知性的自我变化如果停止,人将可以回到原来状态。知性提供了可重复发生的自我变化。
讨论一个具体的情况。行为的原因,是人的某种需求;行为的结果,是获得满足这种需求的物品。自我获得在于自我的相对变化。前后自我的相对变化,将随着人已有这种物品的数量而减少。因此,自我获得将随着人的同类行为的增多,而越来越难。当人不再能自我获得,我们就认为人不再有这种需求。这里,自我的相对变化的减少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种减少可以通过增加物品的数量而改变,另一种情况是人的需求受到自然的限制,只可能减少。区分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是:边际效用理论一般只用于分析后一种情况。
6.边际效用理论
西方的价值论,直到边际效用理论诞生,才从本体价值论演变成主体价值论。边际效用理论的核心,是效用递减定律。它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就一般的定义而言,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消费者的效用的增加量。我将效用递减定律简单叙述如下:一物对任何人的边际效用,随着他已有此物数量的增加而减少。我不对这个定律所含的经济学意义作讨论,而只想讨论它的心理意义。我以人的经验为例作说明。比如你想吃苹果。你愿意花五元钱买第一个苹果,这说明你对这个苹果,作了值五元钱的主观评价。或者说,这个苹果能给你带来五元钱的效用。当你吃下这个苹果,你对苹果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强了,你只愿意花三元钱买第二个苹果,第二个苹果只带来三元钱的效用,这就是第二个苹果的边际效用。第三个苹果可能只有一元钱的效用。第四个苹果,你就不想花钱买了,它的边际效用就是0。这就是效用递减定律。这很直观,也是每个人的经验。人为什么会如此?这显然是人的知性在起作用。自我并不凭空产生,而主体每次在变。你的每一次行为,都改变了你自己。效用的递减就是人自我获得的递减。
效用递减定律,其实是受到自我变化本身限制的。在经济学中,这个限制被视为一个暗含的条件。简述如下:不允许这期间有时间使消费者自己在性格和爱好上发生任何变化。所以,这规律没有这些例外:一个人越听美好的音乐,他对音乐的爱好就越是强烈。贪婪和野心是不会有满足之时。或者,整洁的美德和酗酒的恶习同样是越演越烈【5】。这个暗含条件的规定存在问题。没有自我的变化就没有效用递减,这个变化如何与消费者在性格和爱好上发生的变化区别开来?从知性来讲,自我的相对变化,必然随着人已有这种物品的数量而减少。贪婪和野心,酗酒和吸毒并不违反效用递减定律。因为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消费者的效用的增加量在递减,才需要增加消费品的供应量。这是上一节所说的第一种情况。我们看到,贪官胃口增大的速度比什么都快,吸毒者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有些自我的变化会是悟性式的。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思想水准,都会在某个时候上一个台阶。这时,他在这方面的需求,就和原来不一样了,这种变化不适用于效用递减。
攻击边际效用理论主观、唯心的人,即不了解西方思维方式的进步,也不了解我们传统思想的价值。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不是主观的?以我们传统的思维去理解边际效用理论,就会明白,西方在价值论上终于摆脱了理念和理性的桎铐。
7.知性与共用的本体:社会人和自由人
引入一个新概念:共用本体。这个概念可以把人的社会性表现出来。一个真正的个人主义(哈耶克所谓的)【6】的信仰者,都相信人是社会的。因此,他们既要把自己和一个集体主义者区分出来,还要把自己和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区分出来。无论哪种区分,都依赖于这样的认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这里,就是要提供一个知性的解释,说明知性的人既是社会的,又是自由的。
知性就是人用已有的知识判断现在和未来。这个已有的知识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也可以是别人的经验。我们不必事事都去自己经历,也不可能事事都去自己经历。当你采用了别人的判断,这个判断就不再是一个人的判断,而是一些人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有了社会意义。因为大众的判断是你的出发点,你个人的判断是围绕大众的判断进行的。但是,你从这个判断出发所得到的判断,并不是大众的判断,仍然是你个人的。所以,知性既提供了社会的约束,又保证了个人的独立。我们就此提出共用本体这个概念。
如果以某个存在表示所获得的本体,这个存在就是一个符号。如果这个符号被不同的人认可,对这群人来说,它就指向同一存在,或者说,它表示一个共用的本体。共用本体就是由一个群体共同认可的符号表示的那个本体。语言和文字就是这样的符号系统。那些一般的社会规则,比如社会习俗和礼节,也是这样的符号系统。一个社会对某个共用本体的接受程度,是这个共用本体的认可度。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是不同的,这些习俗就只在某个地区有认可度。所谓外国文化的入侵,就是他们的文化符号认可,扩展到我们的文化来了。比如鸽子被视为和平的象征。当然,有些人反对这种认可。但在过去,汉文化一直是扩展的,所以才有所谓的中国文化圈。群体对某一本体的认可,从产生到消失这段时间,可以看成是一个共用本体的寿命。因为本体的存在总是和某个环境有关,一个共用本体的寿命,就取决于它所在的环境的变化程度。有迅速变化的,比如价格;也有变化比较慢的,比如社会习俗、语言文字。在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礼节和习俗的变化比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要快。一个能够产生共用本体的机制,可用一个经济学的名词来表示:市场。
个人获得的本体是共用本体的来源,因为存在和环境的变化只有人能够观察到。个人获得的本体被其他人选择使用,它就成为共用的。共用的本体当然对应一个共用的主体,它就是不同人的主体的共同来源。理性和知性都可以从共用的本体出发,但是因为方式的不同,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理性不允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知性允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知性的人是自由人,理性的人是非自由人。所以,崇尚理性的西方社会理论,无论出于唯物还是唯心,都很可能滑向集权体制的泥潭。即使这些理论也高喊人的独立和自由,但自由意味着肯定人的不同,而这正是理性所反对的。在这些理论里只能看到自由的超人,不能看到自由的普通大众。而从共用本体出发,知性的人又是社会的,即人是受一般规则约束的。悟性则是纯粹个人的,包含极端自由的思想,所以印度是无政府主义可以真正盛行的地方。
知性的人就有两个要求:个人自由对社会选择的必要性;社会选择的结果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一个社会自然趋向于,在现有环境下已知的选择中,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选择(看不见的手)。但不能保证没有更好的选择,也不能保证未来。未来的变化是不可知的。这些选择的来源,只可能是个人,这就必须保证个人判断的自由。社会选择的结果,是个人判断的来源,它使个人判断不自觉地围绕大多数人的利益进行。这些认识包含在英国习惯法的传统中,也包含在自由主义的思想中。
就共用本体的认可,我讨论所谓自生自发的秩序。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我讨论两个例子,一个是价格和价值,一个是情感和道德。
已标注为袁学锋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