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人类心灵与文明本性 4

送交者: 袁学锋[♂品衔R2☆♂] 于 2024-10-27 13:15 已读 647 次 1赞  

袁学锋的个人频道

+关注

第四章 三大文明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各自的特征、取向与交融

 

1.三大文明差异形成的原因

      综上分析,三大文明是存在着差异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异?如果我们用生存环境,或者生产方式等外部因素去解释,这种方法仍然是以差异解释差异,只是把一种特殊性换成另一种特殊性。这样的解释无法说明,不同文明的发现,哪些是有普世意义的,哪些传统对今天仍有意义;无法说明,思维方式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无法说明,信仰和文化是如何传播的,不同文明间是如何交流学习的,文化圈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三大文明的差异,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果我们相信,人类心灵原本是相同的,并要找一个内在而又不是先天的原因,解释不同文明心灵的差异,那它只可能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文字。其它的差异只能说明民族性格,不能说明心灵差异。同一文化圈中的不同民族,无论环境和性格有多大差异,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也要比不同文化圈的人多。

      因为印度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处处可见,这给我们分析文字的差别,带来了极大方便。不需要多少印度文化的知识,也不需要语言学的专门知识。拼音文字与汉字的差别显而易见。我们先讨论印度文字和西方文字的差别。印度文字也是拼音文字,但它有自己特别的拼音方式,就是我们学来的反切发音。因返回而有一个停留态,它就不象其它拼音文字发音是单向的。你可以很容易发现汉语拼音和英文在发音上的差别。比如广这个字,汉语拼音是guǎng,发音时是反切发出的。你先发的音,再发的音,又退回发出一个合音广。发广这个音需要的音和的音同时存在(缘起),而广这个音不是的音,也不是的音(空性)。相对于拼音文字的抽象性和发音上的时间性,汉字是空间的、直观的,是存在的排列组合。比如汉字的会意特征,这个,是由不同存在的组合和空间位置决定的。日、月可以是,也可以是。在《易经》里,八卦是阴、阳的不同排列组合,六十四卦又是八卦的排列组合。转化发生在不同卦之间。我们却没有说明,这些转化在时间上确定的因果关系。空间的方位是有限的,空间上无论如何变化,最后总是会回到原位,这形成了传统的循环论。西方拼音文字发音是单向的,而因果性正依赖于时间的单向性。汉字提供了空间上的对称和依存性;印度文字提供了时间上过去和未来的对称和依存性。从这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两大文明都有很强的主体性。印度文字为何如此拼音?这些文字的差别如何影响人类的大脑?这需要专业人士来回答。但我们可以相信,文字的差别形成了思维方式的差别,并反映在文化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文明。梁漱溟【1】说: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调和持中要求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2】。这些意欲的不同,和文字发音方式的不同,是完全一致的。

      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繁荣(轴心时代),源于文字成熟所培育的心灵成熟。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文明都产生了大批思想家。这些智慧的火炬,照耀了人类几千年。文明的传播,也是某种思维方式的传播。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原本就在人类心灵之中存在,所以人可以理解其它文明的独特发现,文明的传播和交融也才成为可能。而有些古文明却没有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痕迹,关键是它们没有发现某种独特的心灵模式,从而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它们可能给其它文明带来先进的技术,却不能带来思想的冲击。

  

2.文明的特征和取向

      从二元对立论而言,希腊哲学是本体哲学,强调非此即彼。中国和印度哲学都是主体哲学。印度追求非此非彼;中国则是本体上彼此不离,主体是不离彼此。最初人类只有这三大哲学体系的原因,就是二元对立只有这三种基本解释。对应的,人的智性只有悟性、理性、知性这三种基本的思维模式。这同时是二元对立论本身逻辑自洽性的要求,否则我就不能在前面只选择这三大古文明作为理论的基础。三大哲学体系所揭示的心灵特征,可称为人类心灵的三原色,也是轴心时代的基调。这些特征,不仅构成这些文明的基础,当文明交融时,还决定这些文明的取向。具体而言,中、印文明交融的结果和印、中文明交融的结果会是不同的。

      上面所说的,是这些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和思维方式。相对于其它文明所发现的思维方式,它们必然发展出某种不成功的替代办法。比如西方用归纳法解释存在普遍性的获得;中国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因果关系。一个文明所包含的,必然远远超过这些特定的思维方式。在二千多年前,这些文明突然成熟时,存在着各种学说。中国有诸子百家【3】;佛陀时期有六师外道【4】;古希腊也有众多不同的思想。那些非主流的思想,也是不同文明对自身及外在世界的探索。它们可能长期被忽视,却不曾真正死亡。我们可以在这些思想中,发现和其它文明类似的表述。在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中,任何文明中一种新思潮的兴起,总像是某种古代思想的复活。这正是我们试图表明的:文明的差异只是对人类心灵结构解读的不同。文明有差别,人性并没有差别。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然带来的合理与不合理,但只要是合理的,不管它们是被哪一种文明所首先发现,都能被人性所理解,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博采众长才是进步之道。我们通过对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了解,去认识人类心灵,也认识自身心灵的独特性;在肯定人类普世价值的同时,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取向。 

     

3.文明的交融

      从哲学而言,狭义的文明交融可能只发生过三次:佛教传入中国【5】、伊斯兰文明的繁荣期【6】、西方面对整个世界。没有不同文明的冲击,就不会产生心灵的震荡,也就没有真正的新思想。在文明交融前,思想其实是停滞不前的,看不到文明交融时那种持续不断的思想潮流。一种新思想的兴起,说明一个时期心灵的疑问。这种思想的成熟回答了疑问,又使人提出新的问题,这是一个不间断的探索过程。

      不可否认,中国文化现在是弱势文化。并且没有产生一个包容自己和西方文化的新思想作为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依据。关键还是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不足。不管是反西方的民族主义者,还是亲西方的自由派,他们的思想和理论都来自西方。无论他们用多新潮的理论去分析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其结果只能是曲解和破坏了自己的文化。难道这样一个影响了许多民族的古老文明的文化和历史,仅仅是分析的对象?中国文化的地位何在?中国文化所揭示的心灵模式,也是人类心灵的一部分。其贡献和价值的肯定,依赖于一种普遍性的理论,而不是某个时期流行的西方理论。我们要以人类心灵为前提,发现自己的文化取向,从而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文明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中国文化不是来自人类心灵,那为什么有这么多民族接受了汉文化,并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何在?如果它只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无法单独依靠它去认识整个
大象。我们是人,符合人类心灵的,我们都能理解、接受。众流同源,百川归海,从人类心灵而来,也必向它而去。文明的交融,既是对别人更多的了解,也是对自己更多的了解。它将使我们重新定义人的心灵,也重新定义自己的文明。

      

4.禅宗哲学:中、印文明的交融

      佛教西来,绵延千年。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就是有了禅宗【7】。过程漫长曲折,结论却很简单。禅宗哲学就是中印文明的结合,从而形成的新的主体哲学。核心是非此非彼,不离彼此。以二元对立论而言,就是主体的状态。这个结论也是以二元对立论分析这两大文明特征的必然结果,可以视为对二元对立论的一个检验。

      一个能明白显示这个核心的禅宗表述是非大非小,不离大小8】。具体来说,非大非小是中道之空,常见于佛经;不离大小是《易经》之道,是我们的文明本性。以文明取向而言,先非此非彼,后不离彼此。如果是印度文明融合中国文明,结果正好相反。从思维方式而言,从悟性回到知性。出于自然,超脱自然,复归自然。印度文明的终极追求,在禅宗里是生命过程中的超级体验。悟性只是人认识过程中的一环。天人合一在禅宗里表述为世界与我的关系,并没有改变。世界与我依然不分,世界与我却和过去完全不同。回到现实是我们的文明本性所决定的。禅宗的三个境界的最后一个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9】。云门三偈的最后一偈:随波逐流【10】,都是这个含义。

      禅宗哲学如此,中国禅的意义,就在于脱胎换骨的自我超越,和现实生命中这种超越无处不在的体现。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11】。这种自我超越,让人在有限中发现了无限,远离了现实世界,是每个人都有过的心灵体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自我超越的方式就是不同的。只能启发,不能传递。所谓“鸳鸯绣出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12】。这个自我的变化,在时间中展开,就像惟信禅师所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离相)。而今得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影响深远,成就非凡,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繁荣。曹溪佛唱【13】前的中国,也象现代的西方一样,思潮迭起,天才辈出。禅宗是主体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智慧的最高结晶【14】,是我们永恒的心灵财富。

            

5.西方近、现代思潮

      必须承认,现代世界是西方的世界。其它文明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全面落后。当西方面对世界后,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的改变比我们更大。他们对其它文化的了解,要比这些文化对自身的了解还多。原因是他们视野宽广,充满自信。

      其它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融会贯通者极少。有人用唯物、唯心解释老子、孔子,但有谁用儒家、道家分析亚里士多德。大家使用的都不过是西方某一派的观点。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面对人类心灵这个大象,其实都是盲人。我们要想对人类心灵认识更多,就必须清楚大家都是对的。当我们肯定自己的文化先哲也是对的,就不会歪曲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因为它们全面领先。而理解一种新思想,最重要的是理解它所定义的人。对于西方近现代的学术思潮,从思维的角度看,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它们对理性的不断检讨;另一点是在非理性上的进展。由于理解悟性对它们比较困难,我们可以特别留意它们在知性上的进展。西方文明受印度思想的影响要比受中国思想的影响大得多,许多近现代西方思想和印度思想有渊源。但西方人是天生的实在论者,印度人是天生的非实在论者,即使思想接近,关注的却正好相反。近现代西方思潮的许多结论和中国思想接近,这些思潮的背景却是实在论化的印度思想。从文明交融的角度看,我们注意哪些概念是它们原来文明中没有的。在这些概念中看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就会明白别人的胸襟,和我们这个民族的自我丧失。唯物、唯心不过是西方对物质本体和精神本体选择的差别,这种本体标准不能用来定义东方的主体文化。因为单一本体无法支持主体的存在,无论哪一种本体论,都必须附加一个自我存在的证明。这在东方文化中是看不到的。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倾向就是它们对主体(自我)的寻找和肯定。这种倾向必然会表现出某种非理性,或者说表现出对理性的某种否定,但这是文明交融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发现自己缺失的部分。它既不能证明西方文明的没落,也不能证明东方文明的超前性。它只是证明西方在超越自身传统,不断进步。如果我们跟着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凑热闹,那是不明白西方为什么这么做,也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普遍性是西方文明的自然要求。对于我们所说的西方哲学,他们并不认为这些思想只是西方的。无论是结构主义者发现的社会或语言的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还是语言转换-生成学派发现的语法规则,都是超越民族和文化,属于全人类的。

      文明交融的过程,总是充满误解和弯路。我们有许多西方思想的邯郸学步者,西方也有许多东方思想的邯郸学步者。许多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只是某个范围内的阴阳论,不从存在的唯一性出发,因而是非理性的,受到了波普尔的批判【15】。存在主义【16】、结构主义、语言的转换生成,西方人在悟性和知性上不断进展。这些思潮,都是西方在人类心灵探索道路上所留下的脚印。席卷各门学科的人本主义倾向让我们看见,希腊文明的传人正沿着这条路向我们走来。

 

6. 中国现代哲学和世界哲学:第二次的文明交融和第三代哲学【17 

中国传统思想,是否可以称为哲学,并不决定它的地位。决定中国传统思想地位的,是它在世界性体系中的位置。如果这个体系叫思想,那么其中的理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或西方哲学——因为理性的认识源于西方;其中的知性部分,可叫中国思想。如果这个体系叫哲学,那么其中的理性部分可以称为西方哲学;其中的知性部分可叫中国哲学——因为知性的认识源于中国。虽然我已使用中国哲学这个名称,但我认为名称本身并不重要。虽然中华文明被承认是人类轴心时代的一轴,中国思想界却一直无力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构成人类思想轴心的一轴。这样一个轴心,必然是有限的几个轴。每个轴都是不同的,并且都须满足普遍的人性,否则它们就无法辐射全人类,不能被称为轴心。所以,肯定中国哲学的特征,和它人性上的普遍意义,才是光大传统的不二法门。如果我们创造出这个体系,它一定会被西方承认是哲学。首先,西方哲学被包含在这个体系里;其次,虽然西方哲学传统上是逻辑中心主义,但它不可能永远和全部是逻辑中心主义。它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传统里,也不可能否定自己的现代和后现代哲学。

中国思想界的现实是,既无法用传统解决现代问题,也无法用西方理论解决传统问题。当今中国的思想界所走的路,要么能够肯定西方,却不能肯定传统;要么能够肯定传统,却不能肯定西方。新的思想必须同时包含传统和西方,不包含我们的传统,它就不是中国的;不包含西方的智慧,它就不是现代的。如果这种新思想集合了人类文明的所有智慧,那么它既是中国现代哲学,也同时是世界哲学。经济交流的全球化,必然也有思想交流的全球化。在世界性文明交融的背景下,任何民族的任何人,都可以创造出这个世界哲学。我们不首先创造出这个新哲学,就不存在中国现代哲学,也不存在中国哲学家对于传统哲学地位的证明。对于中国思想者,这是轴心时代以来千年一次的机会。上一次的机会是佛教传入中国。

 

 

7.思维方式的组合与三大文明在文明交融中的必然选择

文明的交融,必然会表现出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相互冲突和最终协调。我们已知道三大文明的思维特征,就能从不同思维方式的组合,分析三大文明在文明交融中的必然选择。已发生的文明交融所得到的结果,不会在这些逻辑允许的可能性之外,而是这些可能性实际的样板。这些组合本身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仅存在于人类日常思维中,也是三大哲学体系,在文明交融过程中一定会探讨的。下面分析不同思维的各种组合。

在三种思维方式中,任取两种不同思维的组合有六种可能性。从心灵需求而言,自身哲学的特征,决定不同文明的取向。我们把它们按文明取向分为以下三组。

第一组西方文明:从知性到理性,从悟性到理性。

第二组印度文明:从理性到悟性,从知性到悟性。

第三组中国文明:从悟性到知性,从理性到知性。

对于三种思维的组合,相邻思维不同的,共有十二种可能性。对于三大文明而言,自身的思维特征既是文化传统,也是心灵归宿,即起始思维和结束思维相同,这样也是六种。同样按文明取向分为以下三组。

第一组西方文明:理性,知性,理性。理性,悟性,理性。

第二组印度文明:悟性,理性,悟性。悟性,知性,悟性。

第三组中国文明:知性,悟性,知性。知性,理性,知性。

禅宗是中印文明的交融,必然是悟性和知性的组合。禅宗的思想家已解决了从悟性到知性和知性,悟性,知性的过程。对于我们而言,融合西方文明就是加上理性的组合。单纯的理性和知性的组合,是从理性到知性和知性,理性,知性的过程。在融合印度文明的基础上,是从悟性到理性再到知性和知性,悟性,理性,知性的过程。可对比的是印度当代的新吠檀多主义哲学【17】,无论何种流派,无论如何强调经验和理性的重要性,都以印度传统的直觉证悟的思维方式为最终目的。西方的现代、后现代哲学虽然大讲非理性,终究还是回归理性所要求的某种普遍性。在一个正常心态下的文明交融中,我们还要认识到不同认识领域,对某一特定思维方式的要求,既使传统思维发扬到极致,也明白传统思维有无能为力的地方。比如理性之于自然科学,悟性之于自我超越,都是不可取代的。

 

喜欢袁学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袁学锋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