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注解7:从来处来我在往去处去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3-07-08 12:28 已读 1503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逻辑后缀学注解7:从来处来我在往去处去

127,知足常乐二解:一:一般理解的重点在“足”——满足;二,《逻辑后缀学》认为的重点在“知”——知道、懂得。

128,从来处来我在往去处去“哲学解”:即“处在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阶段中未正式开始确认的逻辑叫停的前状态”与前、后因果关系的关系。“从来处来我在往去处去”十个字之间不设标点符号,是表示前状态是不需要逻辑推定没有因果律没有时间差的真实状态,真实状态与前、后因果关系的关系是百分之百兼容的真实关系。真实关系中没有焦点,却又处处焦点。

129,从来处来我在往去处去“通俗解”:从来处来=来者不拒(是就是了);我在=受训者;往去处去=去者不追(不是了就不是了)。

130,从来处来我在往去处去“成语解”:从来处来我在=随遇而安;我在往去处去=随波逐流。

131,从来处来我在往去处去“十字合成解”:一,“逻辑混沌”的非逻辑推定的模糊性:即中文里的“难得糊涂”。二,顺势而为。

132,逻辑混沌:非逻辑推定的模糊性。逻辑以“隐性”存在于混沌中,表现出真实的“势与力”。

133,“是”判断论域中后因果关系的模糊性与“非”判断论域的模糊性含义不同:前者的模糊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企图确定(交集的)所属,却无奈地发现始终不能确定(始终是开集性质);二比一“进步”,认识到事物不可能最终确定,因此“懂得”用辩证的“或属于”(并集)。从“是”判断语境理会模糊性:是不能确定“值”,所以模糊,是具有时间属性的模糊。“非”判断的模糊性,连“或”也没有,是一种百分之百兼容的,非逻辑推定的全体观。从“非”判断意境意会模糊性:是没有“值”的模糊,是没有时间属性的“一切皆有可能”的模糊。

134,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二解:一般解释:坚持信念最终会成功。《逻辑后缀学》解释:初心即为“源始”,“源始”之意为“没有值”(空集)。那么,“源始没有值”则“全包含”过去、现在、未来,即这里的“得始终”是全序性的,始就是终,终就是始——这才是“真实的初心”。并且,这“初心”,即同一性,有不同的“层级”,不断地溯源,即层级越高的“共情”,“同一”的初心会越来越“纯”,越来越真实。

135,“确定”二解:“非”判断确定的是“源始”;“是”判断妄图确定的是“终端”。

136,无为:没有“值”(之为),可作为“无为”(而为)这个古老名词的“现代版定义”。

137,对立统一的内禀:同一性,是对立统一的源始,也即是对立统一的内禀。有太极,才有阴阳和合,才有相生相克(参考注解100)。相生相克的意思是:只要确定“是”,必然“对立统一”——确定火为假(火不能独自依存,需“木生火”),火必真(火能表现出“克金”)。

138,同一性二解:“自定义是”判断的同一性是:交集属性的因非而是的同一必一;“非”判断的同一性是:空集属性的因是而是的同一非一。

139,普世非价值(观)的内涵、政治学表达及体系(参考注解79):内涵:道德普遍性;同一性。表达:在真实关系面前人人平等——慧觉平等。体系:以关系(强调:不是“状态”)为论域的仁义礼智信。

140,系统:等价于“是”判断的目标。因此系统的成立,皆具有“是”判断逻辑属性的内涵及外延,及由始至终同样必须遵循着“前因果关系是后因果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后因果关系则是目标具有存在意义的必要条件”这两个共生原则。

141,加和性、还原性、非加和性及非还原性:根据《逻辑后缀学》的原理,为系统的加和性、还原性、非加和性及非还原性分别赋予新的内涵,将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及理解系统。

系统的加和性、还原性及非加和性、非还原性各自的面向不同:加和性、还原性面向的是系统的局部;非加和性、非还原性面向的是系统的整体。

以《逻辑后缀学》上卷“是”判断的理论解释:系统功能性的“新质”或“新特征”正是“是”判断在“非”场中的排斥性及不确定性在整体规模上的反映。而不同的反映则取决于具体的系统所具备的不同的前因果关系的主导性。

以前、后因果关系的原理划分:系统的加和性与还原性反映的是前因果关系中的关联性、逻辑性及必然性属性;非加和性与非还原性反映的是后因果关系中“非”场的排斥性及不确定属性。但由于不确定属性在“是”判断范畴与“非”判断范畴具有不同的内涵,《逻辑后缀学》注解159会给予非还原性不同的定义。

以自适应及他适应的性质划分:系统的加和性与非加和性具有他适应的性质;系统的还原性与非还原性则具有自适应的性质。

加和性与还原性各自的面向有所不同:

加和性面向的是系统中要素(局部)之间静态的关联性、逻辑性及必然性的强弱:当关联性、逻辑性及必然性强,则可表述为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加和性弱,反之则反。即加和性与前因果关系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还原性可理解为一种自适应性质的动态的再适性。再适性面向的是系统中的要素因相互之间关联性、逻辑性及必然性强弱发生变化之后所表现出的再适应能力。再适性差意味着还原性弱。

对于非生命系统,再适应实际上意味着“可重生”。

系统的前因果关系强,则构成系统要素的加和性弱。而加和性弱,则还原性亦弱。相对于加和性,还原性是因变量;相对于还原性,加和性是自变量。但两者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

在“是”判断的论域里,后因果关系令事物都表现出功能性。功能性表现在系统中称为“涌现”。

涌现,就是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与无序性在系统中具体整合后表现为功能性。

涌现具有时空性及动态性。

非加和性面向的是(静态的)系统(“是”判断共时性意义上)的时空性。

非还原性面向的是系统(“是”判断历时性意义上)的动态性。

时空性表现为整体性和秩序性。整体性和秩序性强,可表述为非加和性强。

整体性和秩序性与脆弱性C值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与不可持续性成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系统的后因果关系逻辑、非加和性、脆弱性的加和性脆弱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三者与加和性、还原性之间则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后因果关系逻辑性强——非加和性强——脆弱性C值高——加和性、还原性弱。

反之则反:后因果关系逻辑性弱——非加和性弱——脆弱性C值低——加和性、还原性强。

142,势:趋向性。在“是”判断语境里等价于物理学的“惯性”。势反映的是状态自身的特性(注解162会定义“真实的势)。

143,力:目标在“非”场因后因果关系而发生的具体(行为)趋向。力反映的是状态与他者的关系。“是”判断语境中的“力”在现实中主要表现出排斥性,因此“是”判断语境下的趋向行为(涌现)具有“熵增”的离散性。

144,势力:因趋向性而表现的趋向的具体(行为)分布。

145,同胚性:“是”判断语境里,同胚性与趋向性等价,也就是与“势”等价。即,同胚性=惯性。

146,吸引子:系统学把具有同胚性的稳态叫做吸引子。即:吸引子=稳态的趋向性=稳态的势。

147,蝴蝶效应:在“是”判断逻辑属性的范畴里,“蝴蝶效应”指的是后因果关系通过“复”与“杂”两种性质相互矛盾的表现,以“积(分)”的模式时刻作用于系统,令系统表现出动态的历时性功能性“涌现”。但本质上,“复”与“杂”皆是以共时性的非加和性为其衡量准则:复——非加和性在宏观意义上具有“可操作性”;杂——非加和性在微观意义上具有“不可操作性”。所谓“积”,可以理解为有“无数”的蝴蝶在发挥作用(万物皆可点;万物皆可积)。“复”的表现,具有可持续性的表象;“杂”的表现,则是不可持续性的直观反映。

148,倍周期(或三周期、多周期)分岔现象:指系统达至平衡状态的数越来越多(以分形模式产生了越来越多“各自为政”的平庸吸引子),返回某一平衡状态的周期因加倍又加倍而不断延长,最终因分岔过多,不动点失去了平衡的意义,最终就造成系统的“势弱”。

149,大号芝诺悖论:依据自相似原则认识的、具有“是”判断语境“同胚性”的“复与杂的积”的世界(事物),不过是“大号的芝诺悖论”,必然是不可持续的,终究是“面目全非”的世界(事物)——万物皆可点;万物皆可积——“可点可积”本身就意味着不连续(不联通)。

150,造势而为:当观察者把自相似原则,归纳为规律性的一系列的物理定律及常数之后,就变成了自定义真实关系的主观存在的“经验之谈”(皆可统称为“非线性科学”)。自定义真实关系而主观存在的系统中,“规律”通过后因果关系逻辑就成了平庸吸引子的“标准”。依据标准,混沌无序的力(趋向)能够被强行设定为(非加和性的)有序而确实具有了可预测性(因可持续所以可预测)。

但这种可预测性并不可靠。

首先,系统在长期行为中发展方向的研究必因此而被动地受制于标准。因为这样的可预测性属于一厢情愿的“他适应”:只有百分之百符合标准预测的发展,(在观察者眼中)才是“完善完美”的发展。在现实中,这种系统就必然存在容错性,表面上越是“完善完美”的系统,容错性越低甚至是零度容忍。其次,以自定义真实关系而主观存在的规律的理论基础,即平庸吸引子的不变性只是人为主观上的“不变”,而本质上依然是确认性质的“自定义是”判断。“自定义是”判断之下因趋向性而表现的趋向的具体分布,就不过是人为的具体分布(即所谓需要“造势”才能产生)。观察者眼中人为的“势力”,就有了“自定义是”判断价值观上的“存在意义”。赋予了存在意义的势力,是一种他适应的,“外视性”的,即被动于他者(政治理念里称为“对手”)的势力,就有了非加和性,就有了容错性,就必然因不确定属性的“杂”而会发生所谓“弱势”、“强势”甚至是“生死”的交替变化。

这种会“变化”的“势”之下的力(行为趋向)的人为分布的“势力”,与“非”判断意境里真实关系中连续的、平滑的、守恒的、绵延无尽不会终止的“势力”之间,永远存在着时间差上的滞后性,不过是属于跟随在真实之后“狐假虎威”的,一定有强弱、有大小、有生死的即不可持续的,实际上“没有灵魂”的,“逆天”的“假”势力。造势而为的“势”之所趋的是不变性。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