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说说培根的“四阻碍”-谈哲学之9(a)

送交者: 沙河粉[♀☆★沙和尚★☆♀] 于 2023-04-13 22:27 已读 2147 次 1赞  

沙河粉的个人频道

+关注
非常感谢老版主塞马兄的“振臂一挥”,写出了中国哲学界的通病
  《总结的好!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3536195

  现在中国主流的哲学界,一味地跟着西方跑,并引以为豪,我很鄙视,鄙视说明了我很妄自菲薄吗?
  可是,我鄙视有用吗?重要的是,在我一方面,我轻视中国(网络)哲学界热脸贴着西方的冷屁股的理论张扬;另一方面,主流哲学界却有着广泛的粉丝,即使有反对的也是几声闷雷,比如我在其中的“冒泡”,无关大局。这是中国哲学爱好者(粉丝)“洋为中用”的懒惰行为。
  因为,中国的单个象形文字太深邃、太优美了,由它们组成的中文句子进而组成的整篇文章的内涵的外表部分,即将西方的哲学著作(当然还有其它的文艺作品)翻译成彩云一样美丽,它们看上去如同中东的巴比伦花园,柏拉图的《理想国》,欧美坚固的大炮,高耸入云的教堂,和高鼻子、深凹的眼睛,有着纵横捭阖的气势。这使得晦涩精深的中国古阴理(哲学)无人(除了专业学者)问津。这是中国哲人“迷信”、“躺平”西方哲学的根由。
  现在的意识形态的世界,是由西方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思维核心决定的。是不是这样的?我写的《间隙》会给予“批判”的。
 
  我研习了中、西方哲学史,体会是,西哲与阴理(中哲)就像西医与中医一样,西医名类科目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无所不包;而西医的科目,门可罗雀,研究领域是迷雾缭绕。要知道,中医是与阴理(哲学)一脉相承的。

  怎么解开“中国哲学界(科学界)对世界几乎是零贡献”这个问题的谜底?我们不仅仅要看被翻译者所论述的外表,更要看“零贡献”问题的核心。我想借我的研习,抽空写出来给大家看看。

  我研习
中、西方哲学史的体会是,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界一直那么认为——中哲VS西哲现在是0:1,但是,我赞同德里达的意见,中哲VS西哲现在是1:1,甚至我更加细腻(属问题的核心部分)地打分应该是1.5:1,中哲多西哲0.5分。为什么?因为中哲是人道的,西哲是物道的。这个人道的“人”字,我给加了1分。这1分,意义重大。如果全世界都认为哲学是是物道的,那么中哲VS西哲就是0.5:1了。这样看上去,中哲是比西哲差,即使中国现在是如此繁荣昌盛和歌舞升平。


关于1.5:1这个量比

  这两个数字显而易见是有对比的和抽象的,他/她们代表了阴理(中哲) : 哲学(西哲)的对应=1.5 : 1。从数字上看,1.5 > 1,实际的内涵上是>,又<。如果将人类思想的思维分成两极,一个是阴性,一个是阳性的话,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抽象地认为,阴理属阴;哲学属阳。

  我们都知道,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古希腊。
  中国阴理的源头在上古传说时期的伏羲。

  二者都是通过思维去认识感觉器官中的光和暗,时间与空间和偶然与必然。在此方面,阴理的“感觉”显然比哲学先进的。他/她的思维知道自然的“间隙”是本然,实际的“间隙”是真际。但他/她们并不知道“间隙”是什么。

  时光的流逝,逐渐地,古希腊哲学将其思维的外延扩展到了“科学”。他们认为,阴理所讲是关于宇宙全体的微宏时空,而哲学(科学)开始研究宇宙间一部分的“实际”的事物,而且穷问不止。但他们也不知道“间隙”是什么。

  在“轴心时代”,中国古阴理的学者相对来说所研究的理念比古希腊哲学家少很多:对比古希腊哲学,中国古阴理的学者相对来说所研究的理念比古希腊哲学家少很多:

  两个国家对智慧(是阴理和哲学的统称)的解读首先是对天的崇拜。“逐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楚辞·天问》。那时,中国古人对“天”、“道”的解读相比古希腊的神秘主义更为单纯和朴素。当问到人的本原时,中国古人大多用同样的字眼——“天”。用抽象的“天”作为人的本原。而古希腊最早讨论世界的本原时,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恩培多克勤的“四根说”、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论”、巴门尼德的“存在者存在”及芝诺的“诡辩论”等,都是讲世界的本原。

  当两国古人大约同一时期转向“自然主义”时,中国古人走向了透明的生命之息“理气”俗语是“气”,中国的中医至此诞生了。中国古人发现了法则-规律,发现了阴阳之气,又发现了五行。这是儒家和道家学说的核心。实质上说,中医是朦胧的“科学”。

  古希腊哲学家所发现的“自然主义”是,泰勒斯(属来自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文化交流的米利都学派)的“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是万物的”,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等,这时,古希腊的哲学已经将哲学和科学分开了。

  但是,我觉得,那时数量的多少——现在阴理与哲学之比是0.5 : 1——并不能决定质的取舍。

待续

贴主:沙河粉于2023_04_13 22:33:52编辑

贴主:沙河粉于2023_04_13 22:35:57编辑

贴主:沙河粉于2023_04_13 22:37:16编辑

贴主:沙河粉于2023_04_13 22:41:45编辑
贴主:沙河粉于2023_04_13 23:42:31编辑
喜欢沙河粉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沙河粉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