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2)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2-03-01 4:17 已读 754 次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三、闽都文化的特点


闽都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探讨。本文试就下列两个层面分析其特点。先从表现形式看:


(一)多元性


闽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中原文化是正统文化,根深蒂固,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同化能力。而闽都文化是在土著的古闽文化发育尚未健全的时期,就接受了外来的越文化,而后.连续受到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影响。因此,有人说:它是以古闽和越文化为基础,以吴楚文化、中原文化为养分,并受到海外文化的催化,逐步地从孕育到成长,再到发展,直至成熟。由此可见,它的多元性的特征较为明显。这从上述闽都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中已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赘述。


(二)包容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闽都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外来文化,所以福州人乐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较少顽固性;福州人讲究宽容,善与人处,较少排外性;福州人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较少狭隘思想;福州人地域观念不强,易于吸收外来文化,较少门户之见。因此,吸收快、传播快、结果快,是闽都文化的又一特点。如福州宗教的发展,不仅广泛容纳了全国各民族的多神宗教,而且较早地传播外来的摩尼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尤其是佛教禅宗五宗的创始都与福州密切相关。至今福州民众中仍延续着多神的信仰。


再从闽剧、闽菜的形成、发展来看。闽剧艺术,即昆曲、弋阳腔、徽班、京剧等多种剧种,与福州方言戏融合的产物。闽菜(主要指福州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形成与发展中,不断吸收外来的养分。南宋以后,“苏杭雅菜”烹调方法的引进,促使福州菜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五口通商后,福州菜又采纳了“京广烧烤”的特点,丰富自己;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州菜的烹调在擅长用糖、糟的基础上,融粤、鲁、川乃至西洋菜之长,使之跃上新的台阶。


(三)延伸性


由于地理的原因,闽都文化植根本土,源自中原,从北而南,传播海外。俗语说:“闽字门里一条虫,跳出门外变成龙。”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闽都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地理的延伸。


一是向海外延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福州华林寺,不仅为中国保存宋代初年的文物瑰宝,而且经考证,日本镰仓时期“大佛样”、“天竺样”的建筑,都深受其建筑风格的影响。明代洪武年间,封“闽人三十六姓”(大多是福州台江河口一带人)赴琉球,移居那霸“久米村”,至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还保留着福州的传统。明清间,福州又成为中国与琉球往来的唯一港口,历次受命册封琉球国王的正副使中,谢杰、齐鲲、林鸿年、赵新等多人都是福州人。他们带去了福州人,也带去了闽都文化,很大地促进中琉经济、文化交流,琉球的线面制作、空手道等都源于福州。直至20世纪90年代,福州还为那霸助建了浓缩福州微型山水的“福州园”。近现代从移居诗巫开辟“新福州”的闽清人黄乃裳,到印尼的福清三林集团、马来西亚的仓山郭氏集团,直至20世纪70年代福州人向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广泛发展,如今世界一百一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已有数百万福州籍的华侨、华人,福州人的杰出代表林则徐铜像已竖立在美国纽约街头,纽约的“唐人街”,随处可以听到福州话。


二是向台湾延伸。历史上,早在三国时期,福州人就开始赴台。考古发掘,台湾出土的许多宋代瓷器中,包括连江浦口窑和闽侯油窑的青瓷。据日本窿德忠《道教史》记载,福州“三奶教”即陈靖姑信仰,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开始传入台湾,它是大陆传入台湾最早的道教,而今台湾省临水宫一百八十多座遍布各市县。清雍正年间,侯官人萨学天任彰化教谕,将福州南台白龙庵五灵公(五帝)移灵于彰化,现在台湾各地的十余座五灵公庙多由此分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政府制造牡丹社事件,派兵登陆台湾。福州人钦差大臣沈葆桢率师入台,经艰苦斗争,逼退日本军队;而后奏请设置台北府,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他对台湾的开发、建设多有建树。他延请福州工匠,从福州采购建材,在台南兴建延平郡王祠,专祀郑成功;又奏请在郑成功承天府旧址,修建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的双层楼宇——文昌阁和海神庙,世称赤嵌楼,成为台南市的著名文物古迹。沈葆桢还在当年日寇登陆的琅王乔半岛设置恒春县,修筑恒春城垣,“恒春”之名就是他起的。特别值得一提的,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正式设府到割台与日的二百一十年间,任台湾儒学教授、教谕、训导的福州人达一百九十二人,还有许多虽不是福州人,也是福州各书院的学员或是从福州府、县学中调任的。如在台湾倡办社学、义学最力的蓝鼎元曾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由此可见闽都文化对台湾影响之一斑。


三是向全国延伸。先从闽学的发展看,“二程”(程颢、程颐)理学,于北宋后叶由游酢、杨时、胡安国等南传福建,迄至朱熹集其大成,始创闽学。此即程颢所谓“吾道南矣”。今在福州光禄坊仍保存有祀奉杨时的“道南祠”。及至黄幹师承朱熹,到各地讲学,其门人有记载的就有三十人,使朱子学传播于浙江、江西、湖北、河南乃至北京等地,形成庞大的闽学学派;到了元初实现了“朱学北传”,又使闽都文化得到延伸。及至近现代,福州人在中国海军建设中起重大作用。清末到民国时期,全国二十九任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中,有二十五任是福州人。其中,海军部长十二任,海军总司令十三任。福州人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近代天文界先行者高鲁、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北京天文馆馆长陈遵妫、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绾、昆明天文台台长陈彪、青岛天文台台长蒋丙然等都是福州籍人。再从福州被誉为“学部委员、院士之乡”看,据1988年统计,全国共有学部委员三百零四人,福州占二十二人,为百分之七点二;至1995年,全国共有两院院士七百三十三人,福州占四十七人,为百分之六点四,均居全国各省会城市之冠。于今通行全国的“图腾”一词系严复定名的。福州人郑贞文编著的初、高中化学教科书曾在全国沿用了三十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他始创的“化学命名原则”一百三十多条,仍在全国使用。


再从闽都文化的思想内容看:


(一)刚烈性


闽都文化的首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正如何绵山说的:“近代侯官文化(即福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渴望通过变革使祖国强大等。”


闽都多热血儿女,自古以来,出现无数英烈之士。宋陈烈诗讽太守强令百姓制灯,为民请命;高应松砥柱中流,誓死不草降表;陈文龙满门忠烈,矢志抗元,死而后已;郑思肖画兰无土,坐不向北,终生不忘大宋。明张经英勇抗倭,东南战功第一,蒙冤被害;陈第蓟门戍边,抵御外侮,书生报国,不计其功;曹学佺“生时一枝笔,死时一根绳”,为大明殉节自缢。清林昌彝坚决抗英,怒绘《射鹰驱狼图》,并著《射鹰楼诗话》;中法甲申海战中,福州军民同仇敌忾,群起抗法,痛惩敌酋;中日甲午海战中,福州籍海军将士喋血黄海,奋勇杀敌,与战舰共存亡;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旭积极参与维新变法,为“军机四卿”之一,戊戌政变,他与谭嗣同等六人凛然就义,年仅二十三岁;辛亥起义黄花岗一役,福建十杰等参加选锋队,勇猛当先,攻入督府,或战斗阵亡,或临刑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壮烈牺牲精神,与山河共在,与日月同辉。还有临危受命民国首任海军部长、总司令黄钟瑛,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的国府主席林森,辛亥起义首应镇江、又攻入南京的猛将林述庆,爱憎分明的新闻斗士林白水,中国工人运动先驱王荷波,“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艺战士龙华英烈胡也频等等,不胜枚举。他们都是福州人民的好儿女,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闽都文化的光芒。


(二)开拓性


闽越人"善操舟,习水斗"。闽都人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机智灵敏,勤劳勇敢,勇于进取,敢于冒险,既易于接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所谓“得风气之先”。


早在明洪武年间,赐闽人三十六姓去琉球,其中多为福州台江河口人,这是朝廷有组织地与海外交流之始。永乐、宣德年间,随郑和七下西洋的福州籍人,不仅有船工、水手,还有为数众多的各种技术人才,如司舵、阴阳官等。他们的航海探险事业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早几十年。明代下半叶,福清人叶向高携“西来孔子”意大利人艾儒略来闽传教,同时传播西方文化。当时福州诸多文墨之士与其交友论文,互相切磋,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明末清初,黄檗寺隐元和尚率领一批门徒东渡日本传法。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在日本开花、结果,被日本人称为“黄檗文化”;相应的,也带回了许多日本文化和生产技术。鸦片战争前,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提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组织翻译英人《地理大全》成为《四洲志》,摘译西方报刊资料,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随着英美等国领事馆的设立,外国传教士纷至沓来,教会学校、医院陆续开办,西洋文化的影响更加普及。沈葆桢创办福建船政,全面引进西欧设备、人才、技术,并坚持学习先进文化,为我所用,在洋务运动中独树一帜。严复在甲午海战失败后,痛感国事之日非,连续发表多篇政论,鼓吹变法图强,特别是翻译《天演论》,提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唤起国人救亡图存,为戊戌维新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清光绪年间,华侨领袖黄乃裳带领家乡人民,包括闽清、古田、闽县、侯官等县一千六百多人,远涉重洋,到英属沙捞越诗巫,开辟“新福州”,为福州人大批立足海外开了先河。


(三)渊博性


闽都文化可以无愧地称为“博大精深,底蕴丰厚”。由于福州人的聪明智慧,加上刻苦求知,所以造就了无数多才多艺的英才,铸成了闽都文化的渊博性。


福州自古以来不仅诗人词家辈出、经史学家众多,而且宗教文化兴盛,尤其佛教文化十分发达。福州不仅是文化名邦,而且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科学家的摇篮。


古代,福州人著有多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皇皇巨著。宋代,闽清人陈旸精于乐律,著成《乐书》两百卷,目录二十卷,前九十五卷摘录《四书》、《五经》,后一百零五卷为乐图论,对前代和当时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等均作详尽说明,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代永乐年间,“闽中十才子”中的王偁、王褒、王恭等数人都参修《永乐大典》,王偁、王褒任副总裁,王偁最为总裁解缙所推允。清代康熙年间,闽县人陈梦雷,费十五年心血,编撰成《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三千六百余卷,一亿六千余万字,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大篇,是中国历史上采集最博、收录最广的一部类书。同一时期,闽县人林云铭(字西仲),精心编注《古文析义》一、二两编,共十四卷,收录了自先秦至明末的历代名家文赋五百六十篇,逐一加以评注,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范文选。现有足够事实证明,如今名闻遐迩的吴楚材、吴调侯合编的《古文观止》是在它的基础上二度选编的。然而,林西仲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福州历代还出了不少奇才、通才乃至全才的人物。明代连江人陈第,既是戍边名将,又是诗人、音韵学家、史学家,还是旅行家,其《东番记》为中国最早记载台湾高山族民俗的重要文献。侯官人曹学佺,既是史学家、诗人,又是闽剧的倡导者,一生著述三十余种,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收录福州历代文人遗诗甚多。清侯官人林则徐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封疆大吏、一代名臣,又是文学家、诗人,还是书法家。侯官人沈葆桢,船政之父、中国洋务运动主将,又是诗人、书法家,尤其是福州诗钟的能手。闽县人林纾,古文学家、诗人、画家,又是不懂外文的大翻译家,一生靠别人口述,意译欧美小说一百八十多部。侯官人严复,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还是书法家。侯官人陈季同,外交家、翻译家,尤其精通法文,是把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介绍给法国的第一人,与辜鸿铭、林语堂齐名。长乐人郑振铎,中国现代文坛主将,作家、翻译家、文史学家、考古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闽县人邓拓,全国闻名的“杂家”。他首先是新闻学家、编辑、记者,又是文史学家、杂文家、诗人、文物鉴赏家,还是个书法家。闽县人朱谦之,长期任中山大学教授,后又任北京大学教授,人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生专著四十二部、译著两部、论文一百多篇,涉及历史、哲学、艺术、考古、宗教、政治、经济、中外文化交流,尤其在中国哲学史、中外关系史和东方哲学史三方面研究成就显著。福州人的渊博性,无疑来源于闽都文化的渊博性,同时又促进了闽都文化的渊博性。


纵观闽都文化,其形象和精髓,可以引用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来概括。闽都文化从古代发展至今,犹如滚滚长江奔流到宁沪平原,烟波万里,汹涌澎湃,形成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闽都文化将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随着和平和发展这两大世界主流,汇入大海,吞吐吸纳,汪洋浩瀚,为祖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黄启权)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